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是由神经元的功能改变所引起的。然而,近来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出大量的神经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这些物质的释放都会引起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尽管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众多学者认为,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疼痛慢性状态,其疼痛症状有持续性疼痛、自发痛、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异常(allodynia),另外还可能伴有疼痛部位的感觉缺失、皮肤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有研究发现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EAATs)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对胶质细胞EAATs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指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主要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最新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痛信号的产生和传递,在诱导和启动痛增强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成为目前疼痛研究的热点。进一步明确胶质细胞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将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慢性疼痛的“神经元论”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胶质细胞为靶点的镇痛药物的开发将开创疼痛治疗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神经损伤引起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疼痛过敏和疼痛超敏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现有的临床药物大多数都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总体疗效欠佳,如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小胶质细胞成...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由于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而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发展与神经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而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就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神经胶质细胞:疼痛治疗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念认为疼痛发生和疼痛调控只有神经元及其纤维发挥作用,而神经胶质细胞由于没有轴突,不能进行有效的细胞间信息传递而不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临床上进行疼痛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以神经元及其纤维为靶点而采取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包括运用局部麻醉药进行神经阻滞,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氯胺酮等静脉或鞘内注射,以及神经毁损等。这些措施虽然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也出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副作用如吗啡耐受等,同时难以解释某些疼痛现象,如Aids病、区域外疼痛、镜像痛。  相似文献   

8.
底妍 《医学综述》2013,19(6):1108-1111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顽固性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胶质细胞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分子,其细胞膜上存在着许多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受体,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参与疼痛信号的转导与调控,在慢性疼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结分析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在NP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最近研究显示脊髓背角神经根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所表达的P2X4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本文就P2X4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颜建娥 《医学综述》2011,17(23):3544-3545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其发生机制复杂,不易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卫生资源压力和经济负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胶质细胞主导的神经炎症及免疫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现就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中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特征的变化,以探讨此疾病引起痛觉过敏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8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DNP组),取L56DRG,贴壁消化法行神经元培养,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电流;8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结果: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 INa电流密度较对照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3.9 mV(P<0.05),DNP组具有重复放电的神经元的比率增加。结论: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钠通道电流的变化是痛觉过敏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理复杂,所以其治疗困难。米诺环素是第二代半合成的四环素类药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此药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阻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本文就迄今为止米诺环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CX3CR1/ERK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脊神经结扎(SNL)疼痛模型,检测大鼠脊髓p-ERK5表达的改变及其表达的细胞类型.鞘内注射ERK5反义寡核苷酸,观察抑制脊髓ERK5表达对SNL大鼠PWT与TWL的影响,以确定ERK5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SNL大鼠鞘内注射CX3CR1中和抗体,观察阻断该受体对ERK5活化的影响;鞘内注射CX3CR1的配体CX3CL1,观察CX3CL1能否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和ERK5,以及预先抑制ERK5表达能否逆转CX3CL1的作用,以判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CX3CR1对ERK5的调节作用.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术后脊髓p-ERK5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增加(61.75±11.52比2.2±0.12; 58.01 ±10.45比1.1 ±0.11)(P<0.05),荧光双标结果表明p-ERK5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抑制脊髓ERK5表达有效缓解SNL所致的热(13.48±2.0)s比(18.0±3.7)s;(11.6 ±2.3)s比(17.7 ±1.4)s(P<0.05)与机械(15.42 ±3.46)g比(22.7±3.2)g;(13.6±2.9)g比(21.4±4.1)g痛敏(P<0.05).与对照组相比,阻断CX3CR1可有效减少SNL大鼠脊髓ERK5的活化(30±9)比(58±12);(50±12)比(36±4)(P<0.05).抑制脊髓ERK5的表达缓解鞘内注射CX3CL1所致痛觉过敏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结论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CX3CL1/CX3CR1通过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ERK5,调节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该通路参与了脊髓疼痛信号的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注射甘丙肽的镇痛作用及其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构建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伏核注射甘丙肽,测定伤害性热刺激和压力刺激诱发的后爪缩爪潜伏期(HWL),观察甘丙肽的镇痛作用;Western bol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伏核注射甘丙肽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左侧坐骨神经结扎引起大鼠双侧HWL缩短,且伏核GFAP的表达增加;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注射甘丙肽引起双侧HWL延长,GFAP的表达减少.结论伏核微量注射甘丙肽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米诺环素(MI)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诱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分离小胶质细胞中IL-1浓度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Sham+vehicle、CCI+vehicle和CCI+MI。采用机械刺激反应和冷刺激反应评估大鼠的机械性和冷痛觉增敏。在CCI手术前及CCI手术后1、3、5、7、10和14 d进行行为学检测。CCI手术后14 d处死大鼠,从脊髓腰膨大分离小胶质细胞并进行培养。检测细胞培养24 h后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浓度。结果 与CCI+vehicle组比较,MI缓解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且降低培养细胞的IL-1浓度。结论 MI缓解C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降低小胶质细胞中IL-1浓度。  相似文献   

17.
<正>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神经受损或病变引起的疼痛,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痛、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痛觉减退、感觉迟钝等~([1-2])。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不尽如人意,目前所用药物大多仅能缓解部分症状,而且长期使用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3])。既往疼痛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组学,但不能完全解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背根神经节(DRG)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外源性重组TNF(rrTNF)对在体大鼠和离体培养的大鼠DRG神经元Nav1.3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不损伤任何神经,仅在大鼠坐骨神经周围给予100 pg/mL 的rrTNF可引起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并引起L5和L4 DRG神经元内Nav1.3显著上调;②在分离培养的正常成年大鼠DRG神经元表面直接给予100 pg/mL rrTNF显著诱导Nav1.3表达上调,其上调分布于DRG神经元的胞膜和胞浆,并以胞膜上调更为显著?【结论】 TNF-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外周神经损伤可能通过DRG内TNF-α的上调,促发Nav1.3异常表达,由初级感觉传入异常兴奋,参与病理性疼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各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控制疼痛,科学家对于疼痛机制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努力。传统的观点认为,疼痛在脊髓水平的调制只与神经元及其递质有关,而与脊髓胶质细胞无关,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也都是以调节神经元为靶点的。然而,随着近年来对疼痛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髓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  相似文献   

20.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生活的慢性疾病,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被普遍认为是NPP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Notch信号通路作为神经细胞的关键调节器,在胶质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就胶质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在NPP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其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