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清洁灌肠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将16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8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灌肠措施(选择不同灌肠体位、灌肠压力、肛管插入方式、插入深度),观察每次灌肠液量、保留时间、总灌肠次数、灌肠中不良反应及洁肠效果,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每次灌肠液量多,保留时间长,灌肠中无因不良反应被迫终止灌肠,总灌肠次数减少,洁肠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应用改进后的灌肠方法,患者对灌肠的耐受性、满意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改进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清洁灌肠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灌肠效果。方法 将62例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32例和常规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灌肠措施实施(选择不同的灌肠卧位、肛管、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及灌肠量)。观察灌肠次数、每次灌肠量、灌肠液总量、灌肠液外溢情况、灌肠中的不良反应及洁肠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灌肠次数、灌肠液量、灌肠总量及腹痛明显减少(P〈0.01)、无灌肠液外溢情况及肠黏膜损伤情况发生,洁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进后的灌肠方法改善了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清洁灌肠效果,并减少了清洁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效果。[方法]将需实施清洁灌肠的病人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橡胶鼻胃管、抬高臀部10cm及增加插管深度的改良清洁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灌肠,比较两组病人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灌肠次数、每次灌肠液的量、手术直视下的肠道清洁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每次灌肠液的量、手术直视下的肠道清洁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灌肠次数、病人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改良灌肠法较传统法的灌肠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特诊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法行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行术前肠道准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灌肠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每次灌入液体量、灌肠次数、灌肠液保留时间及自觉症状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每次灌入液体量较多,保留时间长,而灌肠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04-3005
选取40例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改良清洁灌肠和传统回流灌肠。结果两组洁肠效果、灌肠时间、灌肠液出入量、残留量、术后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巨结肠术前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法用于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前准备中清洁肠道的效果。方法将140例老年直肠癌需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观察组70例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时有无不适感,灌肠次数,每次灌肠液量以及肠道清洁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灌肠次数,肠道清洁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在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前清洁肠道应用中,效果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7.
许萍萍  顾惠凤  孙丹   《护理与康复》2016,15(11):1077-1078
目的观察托肛法联合抬高臀部法对提高老年盆底手术患者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盆底手术患者按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侧卧位行大量不保留灌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托肛法联合抬高臀部法,观察两组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次数、肠道清洁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灌肠后灌肠液保留时间较对照组长,灌肠次数较对照组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灌肠时采用托肛法联合抬高臀部法可提高老年盆底手术患者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减少清洁灌肠次数,以获得满意的清洁肠道效果。方法:将112例行结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取左侧卧位,清洁灌肠首次采用250ml生理盐水加入开塞露60ml作为灌肠液,使用14~16Fr吸痰管连接输液管进行灌肠,吸痰管插入肛门长度为20~25cm,灌入后尽量保留,明显便意后排便,以后则用生理盐水500~1000ml同法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护理学基础》的清洁灌肠方法进行。就两组灌肠的次数、灌肠时间、灌肠液的量以及肠道清洁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灌肠次数、灌肠时间、灌肠液的量以及肠道清洁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清洁灌肠法可以减少灌肠次数和灌肠液的量,缩短灌肠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9.
尿便失禁患儿应用改良清洁灌肠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取膝胸卧位增加插管深度的改良清洁灌肠法在尿便失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拟行尿便失禁修复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膝胸卧位增加插管深度的改良清洁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在灌肠次数、每次有效灌肠量、每次无效灌肠量、肠道清洁度及患儿合作程度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在灌肠次数、每次有效灌肠量、每次无效灌肠量、肠道清洁度及患儿合作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具有灌肠所需次数少、每次有效灌入液量多、丢失液量少、肠道清洁度及患儿合作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8月我科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清洁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比较两组灌肠效果、灌肠次数、灌肠总液量、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外流及灌肠后腹部疼痛、便意感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灌肠次数、灌肠液外流例数和灌肠总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腹部疼痛、便意感明显多对照组,实验组中度及重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清洁灌肠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方法。可以减少清洁灌肠次数和灌肠液量,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提高了灌肠临床效果及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卧位对清洁灌肠次数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清洁灌肠的病人80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卧位,病人取左侧卧位,灌入灌肠液后,以同样的体位保留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实验组采用改良卧位,即病人先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10 cm,每次灌入灌肠液后,取屈膝抬臀卧位,稍后再取右侧卧位,共保留灌肠液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结果]改良卧位清洁灌肠达到肠道清洁效果的灌肠次数较传统体位次数少。[结论]清洁灌肠时改良卧位方法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统清洁灌肠法和改良清洁灌肠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80例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灌肠效果,灌肠总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清洁灌肠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能有效地提高清洁灌肠质量,使患者更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3.
李翠淑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897-898
目的:探讨三通气囊、负压吸引式一次性灌肠器在清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术前清洁灌肠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0例采用改良式一次性灌肠器灌肠,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的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肠道清洁度、清洁肠道所用时间及患者的依从性。结果:两组不良反应、肠道清洁满意度、清洁肠道所用时间及患者依从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后的灌肠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肠道清洁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变换体位实施清洁灌肠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实施清洁灌肠病人6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灌肠采用变换病人体位,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灌肠,就两组清洁灌肠溶液到达肠腔的部位和左、右结肠清洁效果3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清洁灌肠后,左侧结肠清洁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右侧结肠清洁率比较P<0.01,呈极显著意义。结论:变换体位清洁灌肠较常规清洁灌肠清洁范围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预防性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患者应用顺行结肠灌洗法后的肠道准备效率及患者舒适度。方法将80例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的病例随机分成顺行灌洗组(40例)和传统灌肠组(40例),比较两种方法灌肠后,患者的主观感受、灌肠时间和肠道清洁度。结果顺行灌洗组患者的主观感受好于传统灌肠组,且该组的灌肠时间少于传统灌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灌洗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传统灌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造口顺行结肠灌洗法是预防性双腔造口患者肠道准备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对婴幼儿腹泻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儿灌肠后首次大便排出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便排出时间及临床疗效2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囊双腔肛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需要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的患者各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单囊双腔肛管灌肠,对照组给予传统橡胶肛管灌肠,比较2组患者的反应和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疼痛不适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肠道清洁度好,灌肠液保留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操作方便.结论 临床应用单囊双腔肛管,患者痛苦少,疗效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改进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和效率,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灌肠效果(术中肠道清洁度),记录灌肠效率(灌肠所用时间、术中肠壁水肿、灌肠总次数)及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腹部疼痛、心慌气短、睡眠障碍、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提高(χ2=6.249,P<0.05),灌肠所用时间减少(χ2=9.405,P<0.01),术中肠壁水肿减轻(χ2=11.737,P<0.01),灌肠总次数减少(χ2=9.859,P<0.01);在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方面,腹部胀痛无明显差异(χ2=2.188,P>0.05),心慌气短、睡眠障碍和肛门坠迫感减轻(χ2=6.567,6.182,8.895,P均<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9.
潘爱兰 《现代护理》2007,13(21):2034-2035
目的探讨三通气囊、负压吸引式一次性灌肠器在清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结肠癌采用术前清洁灌肠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20例采用改良式一次性灌肠器灌肠;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的灌肠法,观察2组病人的不良反应、肠道清洁度、清洁肠道所用的时间及病人的依从性。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降低(P<0.01);肠道清洁满意度提高(P<0.01);清洁肠道所用时间缩短(P<0.001);病人依从性提高(P<0.01)。结论改良后的灌肠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减轻病人痛苦,提高了肠道清洁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灌肠用具对肝性脑病保留灌肠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我院治疗肝性脑病(HE)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保留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灌肠液在患者肠道中的保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我院改良的灌肠用具能明显提高灌肠疗效和插管成功率,降低管道脱出和药物外泄等问题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