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54例小儿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动态检测。揭示监测PAIg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确诊为小儿ITP的54例住院患儿观察不同干预方案前后PAIg的动态变化,探讨小儿ITP的最佳优化治疗方案、以及PAIg与小儿ITP的预后和转归关系。结果 ①54例患儿PAIg中PAIgG阳性率明显高于PAIgM和PAIgA,急性患儿PAIg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②PAIgG检测值不同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一;③对联用丙球后PAIgG检测值持续不降的患儿。急性型易转为慢性型,慢性型患儿反复多次后易转为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型;④适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临床缓解率。结论 ①小儿ITP PAIg以PAIgC;敏感度为高,其中急性型血小板相关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型者;②PAIgG检测值在500ng/10^7pA以下者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500~l000ng/10^7pA以上者.PAIgG持续增高者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易出现反复,PAIg持续在1000ng/10^7pA以上者激素治疗无效。为加用免疫抑制剂指征.加用免疫抑制剂仍无效者为脾栓塞、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证明该病由免疫介导,急性ITP与病毒感染有关,而慢性ITP可能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PAIg/C_3的检测为ITP的诊断提供了依据;血小板相关抗原的研究表明自身抗原主要是血小板膜糖蛋白成分;ITP时有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缺陷。本文还简要综述了ITP治疗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HPV)B19-DNA定量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26例ITP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进行HPVB19-DNA定量检测,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ITP患儿HPVB19阳性率(DNA载量>103Copies/m L为阳性)为34.9%;健康儿童均为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新诊断ITP B19-DNA平均载量为107.55±2.05Copies/m L,持续性ITP为106.01±1.98Copies/m L,慢性ITP为104.72±1.07Copies/m L,三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ITP组中,HPVB19阳性的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G、PAIg A均显著高于HPVB19阴性ITP患儿,且B19DNA阳性组中DNA高载量的组别(≥107Copies/m L)血小板相关抗体显著高于DNA低载量的组别(103~107Copies/m L)。结论本组研究提示,HPVB19感染可能是导致小儿ITP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急性型和持续性ITP病毒DNA载量较高。血小板相关抗体浓度和HPVB19的DNA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 5 4例小儿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的动态检测 ,揭示监测PAIg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确诊为小儿ITP的 5 4例住院患儿观察不同干预方案前后PAIg的动态变化 ,探讨小儿ITP的最佳优化治疗方案 ,以及PAIg与小儿ITP的预后和转归关系。 结果  ① 5 4例患儿PAIg中PAIgG阳性率明显高于PAIgM和PAIgA ,急性患儿PAIg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 ;②PAIgG检测值不同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一 ;③对联用丙球后PAIgG检测值持续不降的患儿 ,急性型易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患儿反复多次后易转为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型 ;④适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临床缓解率。 结论 ①小儿ITPPAIg以PAIgG敏感度为高 ,其中急性型血小板相关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型者 ;②PAIgG检测值在 5 0 0ng/10 7pA以下者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 5 0 0~ 10 0 0ng/10 7pA以上者 ,PAIgG持续增高者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敏感 ,易出现反复 ,PAIg持续在 10 0 0ng/10 7pA以上者激素治疗无效 ,为加用免疫抑制剂指征 ,加用免疫抑制剂仍无效者为脾栓塞、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60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按目前国内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建议分析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住院治疗的360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记录的ITP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各型临床特征等相关数据。结果 (1)360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分别占60.8%、26.9%、12.3%,男女比例为1.6∶1,各型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慢性型以学龄儿为主(56.8%),各型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季节春夏为主,各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型有诱因者分别为64.5%、53.6%、34.1%,慢性ITP诱因不明显(P<0.05);各型初诊病程分别为(11.49±7.50)d、(41.55±10.55)d、(402.83±28.26)d,慢性ITP病程较其他两型长(P<0.05);各型出血以轻度为主,重度出血有差异(P<0.05)。结论 (1)儿童ITP新诊断型多见,慢性型少见;发病年龄婴幼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多数患儿起病前有诱因,尤其新诊断ITP及持续性ITP。(2)各型ITP患儿临床以轻度出血为主,重度出血少见,但慢性ITP重度出血明显。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研究认为是在患儿易感基因背景下,由于感染和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文章综述慢性ITP的诊断,预测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规律、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1.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2~2003年住院ITP病例。分型并记录性别、年龄、血小板数、出血程度、诊断和治疗结果,比较急性与慢性、难治性ITP病例资料。2.对病程达0.5年以上患儿发信随访。3.总结死亡病例资料。结果ITP患儿262例,其中急性ITP 235例(89.7%),慢性24例(9.2%),难治性3例(1.15%)。1.急性组<6岁高发(81%),常有明显诱因,治疗恢复快。2.慢性、难治性组>6岁较多(33%),无明显诱因,治疗有效率低,恢复时间长。3.发病多为血小板重度、极重度减少(83.5%),临床多为轻度出血(70.2%)。4.随访66例:急性ITP18例6个月后确诊为慢性ITP;2例随访时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0%)慢性/难治性ITP病程6~12个月自行缓解。5.死亡1例,为慢性型,长期服用激素造成肾上腺皮质危象死亡。结论1.儿童ITP以急性为主,恢复快,预后好。2.部分慢性、难治性ITP患儿有自愈可能。3.切忌过度治疗。4.疗效不佳者需再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 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特点是出血呈紫癜性质、末梢血中血小板减少 ( <1 0 0×1 0 9/L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型 (病程小于 6个月 )与慢性型两种。我们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ITP,效果显著 ,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1 6例 ,女 1 0例。<1岁 4例占 1 5 .4% ,~ 3岁 6例占 2 3.1 % ,~ 7岁 1 2例占 46 .1 % ,~ 1 2岁 4例占1 5 .4%。急性型 2 1例 ,慢性型 5例 ,慢性反复发作 3例。2 .发病季节及诱因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冬春季节发病多见占 1 6例 ,秋季发病最少占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46例ITP患儿利3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HPVB19-IgM、IgG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结果46例ITP患儿血清中HPVB19抗体总刚性率43.48%(20/46),30例健康儿童HPVB19-IgM、IgG均为阴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组中急性型与慢性型之间HPVB19抗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刚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TP患儿血清中HPVB19抗体总刚性率高,尤其是急性型;HPVB19感染后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4例ITP患儿粪便Hp抗原,观察Hp抗原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54例患儿,Hp阳性率19%(10例),不同发病年龄患儿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47例急性ITP患儿中Hp阳性9例(19%),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7.3 d;38例Hp阴性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5.1 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ITP患儿Hp阳性率14%,与急性IT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发现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Hp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无明显相关;Hp感染不影响IT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患儿的临床和骨髓细胞学资料。结果小儿ITP以男孩和急性型多见。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占40%,肠炎占6.7%,无明显诱因者占46.7%。患儿均有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计数(15~41)×109/L。150例患儿中,显效70例(46.7%),良效51例(34.0%),进步18例(12.0%),无效11例(7.3%),总有效率为92.7%。显效者中急性型明显多于慢性型(P<0.001);进步者中急性型明显少于慢性型(P<0.001);良效、无效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计数正常或减少者(P<0.01)。结论小儿ITP通常起病急,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一定关系,常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多少有助于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与成人ITP不同,在数周内能自然完全缓解,但有7~10%的病人不能持久的缓解。1977年Lushe等人把本病分为3型:急性型、反复发作型、慢性型。这3型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上都有不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由于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试验(PSIFT)新的进展,有利于著者更详细的研究小儿ITP的体液  相似文献   

14.
小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成人不同,以自限性的急性型为主,慢性型不过10~20%。本文对小儿期急性及慢性ITP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SL“Pu1se”疗法)和免疫球蛋白大量静注疗法(IVIg疗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对象急性ITP17例,于发病后1周内未予治疗,初诊血小板低于2万/μl,伴有紫癜,粘膜出血等出血症状,其中用m-PSL“pulse”疗法7例,IVIg疗法12例。2例先用m-PSL“pu1se”,后用IVIg疗法。慢性ITP17例患病期间曾口服类固醇治疗,此次用m-PSL“pu1se”疗法5例,I VIg疗法14例。2例分别间隔2个月及3个月采用两种治疗。  相似文献   

15.
部分脾栓塞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约20%的患儿可发展为慢性。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新的分型系统将ITP分为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及重型ITP 4型,其疗效标准为完全缓解、缓解、激素依赖、无效及难治型ITP 5型.强调ITP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提供安全的血小板计数以预防大出血,而不是将血小板提高至正常水平.推荐ITP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及抗D免疫球蛋白,抗CD20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硫唑嘌呤、环胞素A、达那唑及长春碱类药物、脾切除等作为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PAIgG、PAIgM及PA-C_3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8例小儿ITP的PA IgG、PA IgM及PA-C_3变化,结果可见三项指标的均值较正常对照为高,且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本组中,PA IgG增高者为100%,PA IgM增高11例(61.11%),PA-C_3增高10例(55.55%)。三项指标同时增高者以急性ITP为多(75%),而单独PA IgG增高仅见于慢性型。用多元回归分析,10例慢性ITP的血小板数受PA IgG作用为主,而急性患者血小板数的影响以PA-C_3较为显著,提示二者存在不同的破坏血小板途径。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ITP)是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后天性出血性疾病。小儿期发病多数呈急性自限的一过性病程。但是,一部分所谓慢性型的抗药性病例,临床上成了难题。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简称类固醇)疗法虽然可以长期应用,但有时无效或有副作用,且有效病例约半数随着药物减量血小板数再度减少,治疗率仅达24%。作者从1974年6月到1987年3月收治ITP患者42例,其中诊断为慢性型8例,采用类固醇疗法(去氢氢化考的松1~2 mg/kg/d),其中4例从用药后第4天起到第8天,血小板数达正常范围,以后全部病例又继续减少。首次用类固醇缓解的2例及对类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例,其中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ITP急性型64%,ITP慢性型12%。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于入院时、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时动态观察了此50例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并配合病程和动态血小板数的观察,讨论了PAIgG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类、ITP的分型、疗效观察、予后估计及指导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 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加为特征,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依据其发病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型。通常儿童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