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结果 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超声内镜(EUS)对17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与胃镜、钡餐造影和C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上消化道隆起病灶以胃居多(69.1%),其次为食管(25.84%),十二指肠最少(5.06%)。(2)对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总诊断符合率EUS为97.75%,明显高于胃镜(64.61%)和钡餐造影(52.08%)。(3)EUS对上消化道息肉的诊断符合率低于胃镜,对迷走胰腺和静脉曲张的诊断则与胃镜相当。(4)EUS系目前确诊粘膜下肿瘤的最佳方法.发现的最小肿瘤仅0.5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怀疑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共110例,内镜治疗前行内镜超声评估。根据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内部回声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双镜联合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内镜超声检查,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3~2.0 cm,平均大小0.88 cm,采用ESD治疗;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5~3.0 cm,平均大小1.1 cm,采用ESE治疗;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呈腔内腔外型生长,超声测量大小0.8~2.5 cm,平均大小1.78 cm,采用EFR治疗;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且超声测量大小>3 cm,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术中穿孔13例,其中8例为EFR治疗的主动性穿孔,4例为双镜联合治疗病灶较大的穿孔,1例为ESE的小穿孔,除1例4.7 cm的病灶经双镜联合治疗后穿孔创面较大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穿孔均由金属夹封闭抑或联合组织胶喷洒。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EUS检查对黏膜下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达98.3%和95.5%。结论 内镜超声能够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和性质进行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EUS诊断结果,并与其手术、病理诊断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同时比较EUS与CT检查在黏膜下肿瘤(SMTs)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于食管者355例(33.5%),胃618例(58.3%),十二指肠87例(8.2%);EUS诊断为间质瘤260例(24.5%),平滑肌瘤221例(20.8%),脂肪瘤17例(1.6%),腔外压迹221例(20.8%),息肉94例(8.9%),恶性肿瘤96例(9.1%),囊肿57例(5.4%),血管瘤7例(0.7%),炎性皱襞45例f4.2%),静脉曲张21例(2.0%),血肿1例f0.1%)及异位胰腺20例(1.9%)。对EUS诊断SMTs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US对SMTs性质和来源层次的判断准确率达90.6%和86.9%;与CT比较,EUS在SMTs定位(95.8%比72.9%,P〈0.001)和定性(93.8%比64.6%,P〈0.001)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在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CT组与EU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2/.(91.7%比89.6%,P〉0.05)。结论: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有较大价值,进一步为制定临床处理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其中皮圈套扎术83例、高频电凝电切3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2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除1例因出血中转手术外,其余均成功切除病灶,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92.8%,来源层次符合率90.6%.11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种抗体 (CD117、CD34、S 10 0、desmin、Ki- 6 7)的表达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 5例GIMT中GIST 33例占 73. 3%、平滑肌肿瘤 7例占15 . 6 %、神经鞘瘤 1例占 2 . 2 %、4例各种免疫表型均阴性 ,为不能分类者。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6 0 . 6 %、CD34阳性率 90. 9%、CD117和CD34共同阳性 17例 ,占 5 1 .5 3%。结论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GIST最多见 ,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光镜下鉴别十分困难。CD117、CD34、S 10 0、desmin联合检测 ,能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Ki- 6 7可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EU-M30,GF-UM200型;7.5/12MHz超声内镜对322例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部分甚至结合活检仍、无法确诊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2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中,以胃的隆起性病灶最多(198例),其他依次为食道(95例),十二指肠(23例)和贲门(6例)。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共检出平滑肌瘤121例(位于固有肌层83例,黏膜肌层38例),其它依次为恶性肿瘤53例,外压性病变50例(其中胃底20例,脾脏外压14例),未发现病变23例,异位胰腺20例(胃窦15例),血管性病变16例,息肉11例,炎症9例,消化道壁增厚8例,嗝 肿与脂肪瘤各5例,纤维瘤1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较好的提示病变的性质,对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肌瘤的良恶性判断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治疗前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和未经评估的分别为84例和110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直径0.5~3.0cm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全部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成功率100%(84/84),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未经超声内镜评估的治疗成功率85.69%(101/110),3例出现大出血,4例穿孔,两组病例随访2~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诊治的43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超声内镜(EUS)影像特征,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来源层次、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尤其大弯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隆起中央见脐样凹陷;EUS下呈多样性,有高、低或混杂回声,可发生于管壁任何一层或几层.其主要特点为黏膜下层偏低或网格样混杂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边界大多清晰.病理确诊异位胰腺10例(其中9例行EUS检查),7例的EUS结果与病理一致(78%).结论 超声内镜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异住胰腺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检测方法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蚌埠医学院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因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101例患者,对其进行胃黏膜快速尿素酶法(rapid urea testse,RUT)、粪便HpSA及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PCR检测。以RUT检测结果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将HpSA、PCR检测结果与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RUT作为Hp感染的诊断金标准,HpSA检测的敏感度为86.67%(52/60)、特异度为95.12%(39/41)、阳性预测值为96.30%(52/54)、阴性预测值为82.98%(39/47)、准确度为90.10%(91/101);PCR检测的敏感度为80.00%(48/60)、特异度为97.56%(40/41)、阳性预测值为97.96%(48/49)、阴性预测值为76.92%(40/52)、准确度为87.13%(88/101)。HpSA检测与RUT一致性比较,Kappa=0.80;PCR与RUT一致性比较,Kappa=0.74。结论:HpSA检测方法与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检测结果可靠,是非侵入性诊断Hp感染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4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70例和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7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缩短老年患者的出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强化螺旋CT扫描.结果 18例GISTs发生在胃9例,小肠9例;良性6例(均发生在胃),潜在恶性3例(胃2例,小肠1例),恶性9例(胃1例,小肠8例);多为边界清楚(16/18,88.9%)、圆形或类圆形(11/18,61.1%)、密度均匀(10/18,55.6%)的肿块.良性GISTs多强化均匀(5/6,83.3%),恶性者密度不均匀(7/12,58.3%),强化不均匀(11/12,91.7%).本组对GISTs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5%(16/18)和83.3%(15/18).结论 CT 能准确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血管造影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血管造影表现,探讨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例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诊断为GIST的患者,回顾分析其血管造影征象,确定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性质。结果 肿瘤位于胃1例,空肠6例,回肠2例。良性6例,恶性3例。血管造影的主要征象分为两类:(1)肿瘤血管增粗,呈包绕状,走行清楚,染色均匀,多为良性。(2)肿瘤局部血管紊乱、粗细不均,染色不均匀,为恶性。结论 血管造影对于GIST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经一般检查后仍不能明确消化道出血病变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19.
Deprez PH 《Endoscopy》2011,43(11):966-970
Early diagnosis, endoscopic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from malignant lesions, and removal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tumors are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to be major topics of interest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is interest is mainl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imaging tools and new resection techniques that fulfill surgical criteria. At this year's 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 7-10 May 2011, Chicago, Illinois, USA), more than 500 abstracts were presented that focused on better imaging, training, safety issues, luminal stenting, and indications and results i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his review highlights a selec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report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cluding Barrett's esophagus, which is covered in a separate report. Related abstracts that are not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can be found in the additional references of interes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超声表现,评价超声诊断GI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20例GIST患者20个GIST中,原发于胃13个,空肠5个,回肠1个,十二指肠1个。良性4个,潜在恶性4个,恶性12个。术前超声检查肿瘤最大径线中位数5.6cm(2.0~13.0cm),与手术切除标本测值[中位数5.3cm(1.9~15.0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4,P=0.97)。术前定位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90.0%(18/20)。超声检查示20个肿瘤均为外凸生长,内部呈低回声(13个)或不均匀回声(7个)。超声诊断6个肿瘤与周围脏器有粘连,14个无粘连(其中2个诊断错误),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为90.0%(18/20)。超声检查发现肿瘤肝转移3例。结论 GIST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超声检出率和定位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