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 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 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 涉及338味药物, 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 药味以辛、苦、甘居多, 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 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 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 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 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 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 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 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淑慧  丁吉善  陈丽平 《新中医》2019,51(11):35-39
目的:探讨治疗痹证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治疗痹证、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2015版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运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42种,涉及药物150味,用药总频次468次;提取证素10个,前3位分别是湿、风、寒;药物按功效归为18类,祛风湿药最多,其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频次≥5的高频药物共30味,前10位分别是牛膝、当归、防风、甘草、独活、木瓜、苍术、川乌、川芎、桂枝;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联药对23组,三联药对55组,其中核心药对4组,分别是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术+羌活+防风、茯苓+秦艽+防风;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聚类组7组,体现了补虚+祛风湿、解表+益气活血、解表+祛风湿、清热祛湿+通络、祛风湿+补虚+活血的配伍特点。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以治疗风寒湿痹为主,针对风湿热痹的中成药较少;临床治疗多以祛风湿、补虚、活血为基本治则,兼以解表、清热、利水进行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藤类苗药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了苗族治疗痹证的藤类药用植物,对其治疗痹证的相关功效进行归纳整理,并从有关苗医药专著及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取治疗痹证的苗医验方93首,对所用的药物及治疗的痹证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痹证的藤类苗药共26科,66种。其中以祛风除湿和祛风止痛功效的为主。在验方中,鸡血藤的使用频率最高,大血藤、威灵仙、黑骨藤、石楠藤等次之,另有许多药物虽有祛风湿作用,而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或不用。验方所治病证中以风湿痹痛和风湿性关节炎选用的藤类药物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近30年来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中药复方数据库,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统计得到药对2508对.结论 采用x2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特色:祛风湿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补虚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祛风湿药中的祛风寒湿药与补虚药配伍;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的相须配伍;活血化瘀药与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温里药与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有痹就有瘀,治痹必祛瘀。痹证乃风寒湿三气内侵致使气血闭阻不通的一种痛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痹证与血液运行不畅有密切关系。以活血化瘀药酌情配合祛风湿药物治疗痹证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浅论湿热痹     
痹证,《内经》分为风寒湿痹,兼热者名热痹。今人食精梁高脂、饮冷卧凉,易成湿;嗜烧烤灸炒、辛辣厚味、烈酒暖居,易积热,故湿热之痹尤多。痹证郁久化热或与湿相合,则湿热已成主要问题;治法以清热燥湿为主,兼祛风湿、通经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哈尼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哈尼医治疗痹证的特点。方法:提取《哈尼族单验方》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172首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剂型的使用频次。结果:哈尼族治疗痹证的方剂中,祛风湿药出现的频次最高,药物的性味以味辛、苦,性温热为主,剂型中以煎剂和酒剂为主,有毒药物41味。结论:哈尼族治疗痹证的证型以风寒湿痹较常见,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药物为主,酒剂是哈尼族治疗痹证的重要剂型,其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煎服法与外洗法、外擦法、外敷法、热敷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挖掘岭南骨伤名家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岭南骨科名家著作、手稿、论文等文献,建立岭南骨伤方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岭南骨伤文献中共涉及方剂802首、中药811味,所使用药物以温性最多,占28.3%,药物类别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温里药为主,LDA主题模型共得5个核心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出21条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赤芍等。结论:岭南骨科名家基本遵从骨伤科用药的常规,重视活血化瘀法的治疗,用药呈现比较明显的骨伤早、中、晚3期用药规律,早期或兼清热解毒,或强调止血,或开窍醒神;中期攻补兼施,兼以补益肝肾;晚期以补为主,益气健脾养血,兼以活血、补益肝肾。在此基础上,用药也体现了重视健脾化湿清热的岭南骨伤特色治法。  相似文献   

10.
杨豪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认为风湿痰瘀痹阻经络是病机关键,提出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应以攻邪为主,邪去则脉络可通,主要包括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活血、化痰散结、清热宣痹、理气通络;痹证迁延日久,邪深则正气虚弱,不可一味祛邪,缓解期则以扶正为主,主要包括补益肝肾、益气健脾.临证时患者多病程较长,病机表现为虚实夹杂,外在风湿未祛,内在痰瘀又生.临证应根据疾病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膝痹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分析,探索膝痹用药及组方规律,为膝痹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治疗膝痹的中药方剂,经数据筛选处理后,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药物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关联关系等分析。结果 对筛选出的107首处方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214味,功效多以强筋骨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中辛味最多,归经多见脾经、肝经、肾经,高频次组合为防风配伍牛膝,甘草配伍川芎、当归。结论 在膝痹的中药治疗中,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同时要兼顾祛风除湿、逐瘀通经等,标本同治,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临床中药热熨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用药规律及其毒性中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组建新热熨方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中药热熨治疗KOA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9...  相似文献   

13.
张丹丹  黄玉荣  范佳琪  孔祥鹏 《中草药》2024,55(10):3404-3419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与实验相结合,筛选抗湿疹中药并评价其活性。方法 收集具有抗湿疹活性的中药方剂,筛选后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其高频药物、复方配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并对核心药物组合及单味药的抑菌作用进行测定。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基质组、阳性药组及核心药物组合凝胶组,并采用2,4-二硝基氯苯建立小鼠湿疹模型,验证核心药物组合的抗湿疹药效。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湿疹小鼠前后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人类代谢数据库(HMDB)等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指认、鉴定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平台富集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筛选得到255首符合标准的抗湿疹中药方剂,包含中药347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黄柏、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中药。通过用药模式分析,并结合《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得到“苦参-蛇床子”核心药物组合。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抑菌活性优于蛇床子,而二者组合物的抗菌活性有所提高。皮肤形态学观察显示,苦参-蛇床子凝胶组能明显减轻皮损的严重程度,减少皮肤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从血清中筛选出与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湿疹相关的12种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油酯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从抗湿疹中医方剂中筛选得到14味核心药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确定的苦参-蛇床子组合物呈现较好的抗菌和抗湿疹活性,其抗湿疹药效与调节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油酯代谢等有关,这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殷佳  潘晔  王朔  梁如  蔡雪朦  李琳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59-663
收集中国知网中近30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中药治疗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对筛选所得的178个处方进行分析,根据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得到24个核心组合和12个新处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效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扬  邱庆欢  钟其新  曾峰  洪燕龙 《中草药》2021,52(19):5862-5872
目的探讨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枳壳Aurantii Fructus、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牡丹皮Moutan Cortex、木瓜Chaenomelis Fructus、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菊花Chrysanthemi Flos、山药Dioscoreae Rhizoma这8种中药原生药粉制得的软材物理性质与微丸成型性的关系,为后续挤出滚圆制备微丸提供合理的处方依据。方法以微晶纤维素为载体,8种中药原生药粉为模型药,设置挤出机速度为60 r/min、滚圆机速度为1200 r/min,在30%载药量和4种加水量下制得32个处方的软材、挤出物和微丸,测定软材物理性质参数,得到微丸形态,采用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软材物理性质和微丸形态间的关系,得到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基于枳壳的物理性质参数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进行模拟验证,探讨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软材的物理性质和微丸的形态有一定的关系,以黏附性/内聚性(Ad/Co)为1级分类指标,硬度/弹性(Ha/Sp)为2级分类指标,硬度×内聚性(Ha×Co)为3级分类指标,黏附性(Ad)为4级分类指标,含水量为5级分类指标,可将微丸分为3类,该分类结果准确性为96.87%。基于中药枳壳物理性质参数的CFD结果表明该模拟结果与枳壳的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相一致。结论该32个处方软材的物理性质与微丸的成型性有一定的相关性,CFD模拟进行微丸成型性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膝骨性关节炎外用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15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文献的外用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共筛选出的146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所有验方核心药物组成多为舒筋活血洗方或海桐皮汤加减,并挖掘出18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总结膝骨性关节炎常用的外用药物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治法主要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方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卓操  唐德才  尹刚  高兵  冯烨 《中草药》2019,50(22):5632-5638
探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处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将《肿瘤良方大全》中全部消化系统肿瘤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药对、中药类别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予以聚类及因子分析。研究消化系统肿瘤处方501首,涉及中药651种。单味药以茯苓、陈皮、木香、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对药以茯苓-白术、三棱-莪术、陈皮-木香的使用频次最高;中药类别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网络图发现三棱→莪术、白术→茯苓药对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2个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载荷最高的依次为白术、三棱、大黄。《肿瘤良方大全》所载消化系统肿瘤处方以消癥散结为核心大法,从理气、化湿,行气降逆以散浊;活血、益气,寓补于消以化瘀;清解、清热,攻毒活血以消积3个角度,通常达变,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不同用药途径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20年8月1日(含)前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发布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方案及国医大师、院士、知名中医专家等通过公开渠道发表的预防方案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