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鹏  黄耀凯  莫臣强 《河北医学》2016,(10):1638-1640
目的::探讨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复查X片测量腰椎水平位移和矢状面位移;采用UCLA标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后3月和1年两组融合率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无退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X片主要表现为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和术后3年椎间隙高度和水平位移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P>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即出现椎间隙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年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可获得较好的脊柱稳定性,并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手术是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术前1月内和术后1年时拍正侧位片及MRI,计算融合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术前术后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前凸角变小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65-470
目的:探讨和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70例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融合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其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OM)、腰椎前凸角(LL)、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CLA)等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与OD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ROM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对照组ROM为0,研究组仍保留一部分ROM(平均3.42°)。两组患者末次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手术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位整体节段ROM相比术前虽有所升高,腰椎整体ROM相比术前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位整体节段和腰椎整体ROM分别较术前明显上升和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相比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治疗前下降,但仅研究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UCLA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节段ROM、腰椎整体ROM、上位整体节段ROM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均与OD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对照组腰椎整体ROM、腰椎整体前凸角与ODI评分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接受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单边组,接受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的43例患者作为多边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腰椎功能(腰椎JOA评分)、脊柱融合率及脊柱稳定性(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结果单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多边组、手术时间短于多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两组脊柱融合率、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较术前减小,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 a,两组胸椎后凸角、矢状垂直偏距、颌眉角、腰椎前凸角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利于腰椎功能恢复、脊柱融合,改善脊柱稳定型,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对尾端邻近椎间盘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8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骨折内固定术前、取出内固定术后MR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退变率、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结果: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退变率与非邻近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并未增加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和退变率;在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方面,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也没有使尾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及终板凹陷角度变大。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尾端邻近节段退变与内固定无明显关联。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椎间盘退变在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无明显差异,内固定可能并未加速正常尾端邻近节段的退变,对已退变椎间盘可能有促进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的治疗效果,旨在探索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6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的11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固定者56例,双侧固定者61例,所有患者获2年以上随访。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通过影像学评估腰椎融合情况、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Cobb角变化。 结果 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2组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单侧相邻节段退变率为33.93%,双侧固定组相邻节段退变率为65.57%,单侧固定组相邻阶段退变率明显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2组在术毕、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2年腰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行TLIF术,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更低。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 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情况、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1)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率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的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但是有助于改善远期疗效,提高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颈前路钛板固定术,其中12例植入cage,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随访2~5 a,平均2 a 8个月,所有病例颈痛症状消失;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3例出现喉上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颈部血肿3例,经清创引流后愈合;1例出现颌下腺瘘,经换药,高压氧治疗后痊愈;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手术并发症需引起重视,应积极预防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2.
治疗7例椎间盘术后感染,早期临床体征模糊,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或术后神经根粘涟。本病临床表现以剧烈腰痛、白血球总数基本正常、体温偏高(38°C 以内)、血沉在45~120mm/h,结合腰椎X线显示病变全过程。治疗以绝对卧床为主,配合滋肾补肝中药治疗,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2年5月以来应用后路PDN置换术治疗L4-5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症3例,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6、10分,平均7分.结果随访率100%,截止2002年12月,平均随访6月(4月~8月),术后JOA评分分别为28、28、29分,平均28.3分.结论PDN置换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腰椎间盘术后腰椎间隙感染23例的临床资料及特点,其中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治疗8例。结果随访7~36个月,23例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根据病史、体征及ESR、CRP、MRI检查可早期诊断椎间隙感染。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非术治疗无效、感染扩散、症状严重者,应行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4年至今,腰椎间盘术后病人1995例,其中发生椎间隙感染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7例。结果:18例 患者经过10月~5年随访,11例恢复工作,2例有腰痛和活动受限,3倒不能胜任体力劳动,1例生活自理困难。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早期及时的有效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临床上运用颈部推拿、短杠杆微调复位、拔伸牵引等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结果]经治疗20天,临床治愈15例,占46·9%;有效14例,占43·8%;无效3例,占9·4%;总有效率为91·6%。[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可作为门诊常规手法开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采用 VA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并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腰腿痛疗效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氧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作用显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引起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神经痛、麻木和感觉异常与脊椎偏斜,腰部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下腰椎为常见突出部位,腰4—5约86%,由于此病反复发作其症状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非手术治疗无效,要及时手术,其术前术后的护理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