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状况,指导NICU人员做好临床防治.方法:将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机械通气新生儿78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生VAP患儿25例,发病率32.1%,发生VAP患儿通气时间75.8±25.5小时,53例未发生VAP患儿通气时间25.3±20.5小时,25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19例痰培养阳性,培养30株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各8例,大肠埃希氏均6例,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各2例,阴沟杆菌、粪场球菌各1例,其中G-杆菌83.3%.病原菌G-杆菌为主(83.3%).结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病率越高,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因此,应加强NICU无菌操作,规范应用呼吸机,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VAP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我院PICU 4年来VAP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结果93例机械通气患儿有36例发生VAP,发生率为38.7%,死亡12例,共培养出致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22株,革兰氏阳性菌9株,主要病原是铜绿假单胞菌。结论VAP感染的患儿临床预后相对较差,且VAP感染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病原菌,从医学的角度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机械通气≥48h,发生VAP71例患儿气管插管下取痰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71例VAP患儿取标本148份检出病原菌8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76.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也成为感染主要病原菌。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小儿机械通气的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感染有增多趋势,而VAP病原菌耐药性多,发病机制复杂,提高预防意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4.
儿童感染菌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谱及致病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年各类送检的培养标本和31例机械通气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院儿童感染细菌的构成比中G 球菌所占比例45.5%,G杆菌占53.0%,PICU病房感染菌分布G杆菌明显增加,占88.5%,G 球菌仅占7.4%,VAP感染菌分别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占前3位.结论:G杆菌已成为ICU和VAP的优势菌群,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患有VAP的120例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回顾性分析其VAP的病因,给予观察组患儿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儿痰培养的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及VAP的发生率.结果:由记录的数据可知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给予集束化护理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及VAP的发生率均较采用常规护理的优(P<0.05).结论:重症患儿VAP的发病机制复杂且致病因素有多种,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及减少患儿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机械通气48h以上的75例新生儿的痰液培养资料,对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耐药性的检验分析。结果在N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75例患儿中,有36例VAP患儿痰液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36株,其中22.2%革兰阳性球菌,有63.9%革兰阴性杆菌,且大多数为耐药,13.9%为真菌;VAP患儿的死亡率19.4%,明显高于非VAP患儿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分析其痰培养中的病原菌,可用于VAP的早期诊治,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尹伟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178-179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群及耐药结果.方法:对156例VAP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ICU中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为70.6%;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且耐药严重.结论:加强机械通气儿童患者呼吸道管理及病原学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2例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其高危因素和病原学特点。结果:72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8例,发病率为52.7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多为耐药菌。认为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控制原发病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V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7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探讨其对患者预后影响和防治对策。方法:观察住院期间机械通气48h以上74例患者,通过观察体温、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机械通气48h以上74例患者,57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77.03%;其中单纯致病菌33例,两种及两种以上致病菌24例。病原菌培养结果:铜绿假单胞菌2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克雷伯杆菌14例,白色念珠菌11例,大肠埃希菌5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白色念珠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针对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积极防治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元 《中原医刊》2006,33(2):28-29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严重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近6年144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有68例患儿发生VAP,发生率为47.2%,其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6.5%。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8.2%,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死亡原因除外原发病,与严重VAP有直接关系。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VAP的发生率,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注意无菌操作,正确合理选择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3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和细菌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8例发病时间和病原学特点。结果:RICU重症患者机械通气≥48 h 87例,并发VAP 38例,发病率为43.7%。重症患者并发VAP时病死率39.5%。VAP机械通气平均发生在(5.1±2.2)d,与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相关;VAP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占81.1%,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结论:R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高,革兰氏阴性杆菌仍为主要病原菌,尽可能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有利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6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以及药敏感试验结果。结果:169例机械通气患者有56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3.4%,死亡率为35.7%;共培养出致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50株,革兰氏阳性菌14株,占VAP居首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结论:VAP感染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且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在治疗中应注重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8例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和病原学特点,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防治对策. 方法: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8例发病时间和病原学特点. 结果:患者机械通气48h以上62例患者,38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1.3%,重症患者并发VAP时病死率63.2%.VAP机械通气平均发生在(5.6±2.5)d,与机械通气时间有关.共检出病原菌74株,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8.4%)、金黄色葡萄球菌(18.9%)、肺炎克雷伯杆菌(13.5%)、大肠埃希菌(10.8%)、白色念珠菌(10.8%). 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致病菌;针对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积极防治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断胃肠减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同时行间断胃肠减压,对照组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未行胃肠减压。观察两组患者呛咳、呕吐、胸片改变和痰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7.8%,对照组VAP发生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呛咳、呕吐、胸片浸润阴影例数、痰培养阳性例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间断胃肠减压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16例,其中发生VAP共50例,对VAP的发生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实施气管切开与否、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种类及基础疾病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3 d及意识障碍、抗生素联合应用≥2种为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较多,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VAP发生的重要途径,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高,可增加患者病死率。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是预防VAP的策略之一。更换呼吸机管路的间隔时间与VAP的关系尚不十分明了,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推荐更换呼吸机管路的间隔时间分别是8h、24h和48h。后来的研究发现,延长呼吸机管路更换间隔时间并不增加VAP发生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呼吸机管路更换间隔时间延长到7d甚至更长,但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与VAP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炜 《中外医疗》2013,(28):52-53
目的分析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2月期间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所收治的128例实施机械通气达48 h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VAP组和非AV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APACHEⅡ评分、意识状态、通气方式等作分析对比。结果确定了年龄、APACHEⅡ评分、意识状态、口咽部或是呼吸机部件生物污染、机械通气方式和时间、抗生素联合应用种类等因素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应依据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呼吸机使用过程中VAP的发生率,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集束化措施精细化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 探讨降低VAP发生率的方法, 为临床的VAP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 2013年1~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 实行集束化措施精细化管理。另外7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行集束化管理(VCB)。对试验组患者除了给予抬高床头30°~45°、每日唤醒计划、预防消化道溃疡、预防深静脉血栓外另给予氯己定口腔护理、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震动排痰。比较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行集束化措施精细化管理后VAP的发生率由35.1%下降至1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措施精细化管理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率, 并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朱惠莉  符礼刚  周伊南 《上海医学》2003,26(12):892-894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出现早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 监测和分析98例非肺部感染性疾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早发性VAP的相关因素、呼吸道感染菌群的特点及其耐药特性。结果 98例患者中,有31例在术后4d内发生VAP(VAP组),占31.6%,其气道分泌物培养获得致病菌42株,均为多重耐药菌。VAP组患者的年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者、术前抗生素的使用率均高于无VAP组。结论 早发性VAP的出现与患者的年龄、COPD史有一定关系,术前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与致病菌的高度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