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厥证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337)条。仲景《伤寒杂病论》阐明厥证病因复杂,痛情险阻,变化多端。其病理总为“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在具体治疗中据不同病情,确定相应之治法,开治厥之先河。故探讨仲景治厥之法,对临床治疗急危症具有指导意义,经过反复学习,我们将医圣治厥之法归纳为十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鼻衄一证,病因虽多,但张锡纯认为“多由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所致。故治“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寒降汤(代赭石、清半夏、蒌仁、生杭芍、竹茹、牛子、粉甘草)为治衄第一方。笔者在临证中,源锡纯“气逆”之因,遵锡纯“寒降”之法,用“寒降汤”加味治疗顽固性鼻衄而见“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者,疗效满意。现略呈管见,不妥之处敬祈教正。案例:宋某,男,18岁,学生。1983年6月18  相似文献   

3.
厥阴病的关键,突出一个“厥”字。《伤寒论》中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它概括了厥的共性。兹就厥阴病中寒厥与热厥,初步探讨如下。1寒厥寒厥证,乃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肢所致。阳衰则阳气不足,外邪侵入易为寒化,由于火衰失固,故出现“手足厥逆而恶寒者”或“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寒厥之证,非用大温之剂不能还阴阳之气于顷刻,故提出:“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后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只能用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之法。治疗寒厥的代表方,首推四逆汤…  相似文献   

4.
厥,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是指手足逆冷而言,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即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伤寒论》是方书之祖,为外感病及杂病治疗之典范,其中对厥的证治论述有50余条,分十几种类型。并提出“厥应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等治厥原则及治禁,可谓开后世治厥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厥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6.
治风先治血是临床常用治疗风证的法规。所谓“先”,是强调治血为治风之先导,并不是先治血而后治风。至于治血的概念,则凡是能调和营卫气血、通利血脉、疏畅经络之法,皆在此例。历代医家于治风的同时对不同的风证,分别配伍不同的治血之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风先治血之法。这些治法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各种著作中,依笔者之管见,可归纳为如下十种:  相似文献   

7.
笔者结合《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从脉证等对此分析,认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当为脾胃之气,“其气”为脾之精气。又从病位、方药等方面再证此观点,并示仲景转气之法,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案1 尸厥尸厥之证,当属少阴,其证寒厥为常,其变则亦有热厥。昔年昆湘曾治一杨氏妇,病六七日。初发热大便秘,潮热,后转体僵身冷无汗,脉尺中微动而寸关俱无。昆湘用师传治尸厥中热厥之法,以附子一两,半夏一两,麻黄二钱,细辛八分,葱白二  相似文献   

9.
赵建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50-851
痰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之因。临床上,化痰法用者多矣。张景岳认为“痰无处不到”,并且认为“无处不到而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提出五脏所伤皆能致痰的论点。丹溪曾强调“百病中皆有兼痰”。可见痰证的广泛性,临证时要重视化痰之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重用化痰之法才能取效。笔者学习天津中医学院王士福教授的经验,重用半夏、胆南星治疗骨关节疼痛,后又用于肿瘤的治疗,取效颇佳。今撷取四则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11.
当归四逆汤系张仲景方,由当归、桂枝、乌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方有养血散寒,温通经脉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上用此方治疗头痛、痹证、痛经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现介绍如下:1头痛...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与润肠通便法治疗肺心病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文静  冷冰霄 《四川中医》2002,20(10):52-52
肺心病属中医“痰饮病”和“水气病”范畴。作者经数百例肺心病人的临床观察体会,其治疗除准确掌握运用张仲景“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治疗原则外,按具体病情运用补中益气与润肠通便之法,效果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2019,39(11):1621-1624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相似文献   

14.
血从鼻出为衄,斯证见于《内经》。许慎《说文》曰:“衄,鼻出血也”。段玉裁援引《素问·气厥论》“脾热移于肝,则为惊衄”作注。笔者读《伤寒杂病论》,见仲景对斯证之辨治极其精妙,其中设有预测衄作之法,立有揭示衄因之条,置有治衄求本之方,创有察目  相似文献   

15.
厥脱概述     
<正> 厥脱,为常见的危重急症,是厥与脱的综合征。厥,一指肢体或手足逆冷的症状,如《伤寒论》云:“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一指突然失去知觉,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的病证,轻者逾时苏醒,重者则一厥不复。故《证治汇补》指出:“世以卒然昏冒为厥,方书以手足厥冷为厥。”脱,为多种疾病病情突变时的危重衰竭证候,如面色苍白,肢冷,气短息微,汗出如油如珠,神情萎靡,甚或昏昧等。临证所见,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症,部分厥证可以由轻转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所论之厥阴病,厥证为英主要证型。330条谓“厥者,不可下之”;而335条曰:“厥应下之”。此两条看似矛盾,实为一个证型的两个方面,不可下者是对寒厥而言,应下者是对热厥而言。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正是向胃癌转变的高风险病理类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之根本,临证辨治把握食滞、气滞、湿滞、络滞虚实夹杂之本质。治疗活用“通滞”之法,突出健脾导滞,且健脾勿忘通降和胃、化湿理气、消癥通络,并提出“以通为补,以化为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伤寒论》厥阴病篇之条文,论述了什么是厥阴,《伤寒论》中厥阴病之性质,其本证、变证、鉴别及其证治。从而认为“厥”有二个不同概念:一是文字义,二是病证名。不能将六经中的厥阴之“厥”与厥证之“厥”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又《千金方》载:“治冷利久下,乌梅丸方。”《方函口诀》云:“厥阴多寒热错杂证,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外,凡用此方(乌梅丸)而奏效者多。”雉间焕云:“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乌梅丸)速治之实其剂也。  相似文献   

20.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