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临床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发生率较高,是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但由于患者就医时间晚,以及正畸医师对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临床上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法,使得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矫治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情况,为此我们对不同矫治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
开(牙合)是一种病因复杂又相对较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多样.随着微型种植体支杭系统在正畸领域的应用发展,利用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成为矫治成人前牙开?的新而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开(牙合)是一种病因复杂又相对较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多样.随着微型种植体支杭系统在正畸领域的应用发展,利用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成为矫治成人前牙开?的新而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畸治疗中如何建立良好的(牙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标准是达到理想正常(牙合)或个别正常(牙合),确立良好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畸医师在矫治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牙合)关系的改善依赖于两个位置的调整:即颌位的调整和牙位的调整,两者若能有效地结合,将促进良好(牙合)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正畸治疗中,牙齿转矩对患者面部美观、功能和矫治效果的稳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口腔正畸矫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因而在临床上常需控制、恢复牙齿的转矩,以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咬(牙合)殆关系.正畸前后牙齿转矩的变化既是临床上评价正畸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转矩方法、应用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正畸治疗方法 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1例替牙期(生长发育高峰前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8.3±0.8)岁,男性3例,女性8例.全部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但均拒绝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正畸结束后随访两年.对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11例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上颌骨前移,SNA角由(79.0±1.2)°增大到(81.9±0.8)°;下颌中切牙角由(25.6±2.1)°减少至(20.1±1.4)°,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两年后随访显示,矫治效果稳定.结论 在充分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颌面部的生长,可以获得美观、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获得稳定的疗效是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正畸疗效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生长发育、病因、(牙合)关系、牙弓形态、下切牙位置及排列、第三磨牙、牙周组织、矫治方法、牙移动方式以及保持情况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正畸疗效长期稳定性相关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覆[牙合]可为下颌的前伸运动提供引导,是维持良好的下颌后方铰链轴位所必需的。深覆[牙合]常被视为牙龈退缩、牙齿松动、咀嚼时下颌运动干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但矫治深覆[牙合]较困难,矫治后患者的覆[牙合]关系易复发至治疗前的状态。深覆[牙合]矫治后的稳定性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深覆[牙合]的复发不易预测,存在较多影响深覆[牙合]矫治后稳定性的因素。现对影响深覆[牙合]矫治后长期稳定性的可能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口外牵引     
口外牵引是通过头帽装置以头的后部、顶部或颈部为矫治抗基,配合内弓及各种面弓或颏兜等矫治附件用以矫正上颌前突、下颌前突、前牙开(牙合)或磨牙的近中斜轴等错(牙合)畸形。此种牵引支抗力强,方法简便,效果好,已引起正畸医师们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与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开(牙合)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矫治难度最大的错(牙合)畸形之一.种植支抗以其体积小、患者使用舒适和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对于因牙槽骨过高或后牙过度萌出的开(牙合)患者,种植体可以提供绝对支抗直立并压低磨牙,对于纠正开(牙合)以及改善患者的侧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方...  相似文献   

11.
对440 例非开(牙合)的错(牙合)患者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正畸治疗进入正畸第三阶段前观察前磨牙区的覆(牙合)情况.有41 例患者出现了前磨牙区的Ⅰ度开(牙合).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1 例,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患者前磨牙区开(牙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拔牙矫治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生开(牙合)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前磨牙向拔牙间隙侧倾斜,前磨牙区托槽定位不佳,磨牙升高,不良口腔习惯.因此对于拔牙矫治患者,在关闭间隙过程中要使用硬丝轻力,争取牙的整体移动;前磨牙区的托槽定位要兼顾尖牙和磨牙的临床冠高度;颌间牵引要慎用,使用颌间牵引过程中要用轻力及加强磨牙支抗;要加强口腔卫生宣教,防止患者发生不良的口腔习惯.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前牙错(牙合)畸形,采用牙外科正畸矫治前突,反(牙合)、开(牙合),恢复正常位置,可使错(牙合)畸形者明显改善口型及面容。  相似文献   

13.
固定矫治器结合垫高后牙咬合治疗前牙反(牙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牙反(牙合)是正畸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必须及时矫治.作者在临床中应用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垫高后咬合矫治反(牙合),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2×4矫治技术(two by four arch)由美国Thomas F·Mulligan提出,属于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一种,因其临床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而受到正畸医师的喜爱.本文报告了使用2×4技术矫治17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人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5.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是正畸医生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其矫治方法在正畸界也存在较多的争议.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手段多种多样,治疗时机的把握相对灵活,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在于患者的病因多种多样,其生长发育独具特点.然而,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拥有这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又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就近几十年来各种正畸治疗方法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面形态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简称MEAW技术)因其特殊的结构和特殊的功用[1],已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内外正畸学者的重视[2]。而开牙合畸形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错牙合畸形,其病因、机制复杂,临床诊断治疗困难、复发率高[3]。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该技术在矫治后期对临床较疑难的开牙合畸形病例进行矫治,取得了满意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MEAW技术矫治开牙合畸形12例,女性9例,男性3例。年龄14~26岁,平均年龄17.8岁。其中Ⅰ类错牙合伴开牙合者6例,Ⅱ类错牙合伴开牙合者2例,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者4例。Ⅰ°开牙合4例,…  相似文献   

18.
Ⅱ类错[牙合]的矫治时机和矫治策略一直是口腔正畸学中的一个经典争议论题。不同学派的正畸医师甚至同一正畸医师在不同时期.对此论题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9.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近年来,随着正畸材料的发展与正畸技术的不断提高,固定矫治器及其矫治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本文对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固定矫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 前牙开(牙合)是一种垂直向不调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上下前牙垂直向无(牙合)接触,常常合并近远中不调,牙排列不齐等其它畸形。对它的矫治较复杂,尤其对成人的矫治更为复杂,一般多作外科矫治。笔者经多年临床探索,采用非手术矫治。针对成人的正畸特点,应用钛镍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