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91年1月~1992年12月,采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重建髋关节功能12例共13个髋。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根据临床及X线片评价,疗效优良率达85%。对应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适应证、术式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中(THR)重建髋臼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9月-2001年6月,对在术中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的1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作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7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6岁(31—66岁)。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Ⅲ型2例。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X线评价术后临床转归和植骨块愈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7—2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由43.6分(32—57分)增加至术后的72.8分(55—96分)。放射学显示植骨块均与骨盆愈合。2例植骨块在髋臼假体外缘出现轻度骨吸收。髋臼假体周围无放射学透亮线存在。本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发生。结论:存在髋臼前外侧骨缺损的CDH患者,根据髋臼前外侧骨缺损程度选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壁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骨折移位形式多样,且累及关节面,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关节致残。笔者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对20例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壁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7~58岁。左侧12例,右侧8例。按Letournel分类,髋臼后壁骨折15例,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5例。合并脑外伤4例,胸腹外伤3例,脊柱及四肢骨折6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本组常规摄骨盆前后位和髋正位X线片,12例行CT三维重建检查。受伤至手术时间3~12d。1·2手术方法首先处理合并伤,手法复位髋关…  相似文献   

4.
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髋臼成形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62例76髋,经1~9年随访,优良率为81.7%。认为该法按生理要求,将股骨头复位到原臼内,真正达到稳定关节、减少腰椎前凸、减轻髋痛及下腰痛的目的。介绍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讨论了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2例幼儿病理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按股骨头骺坏死吸收致股骨头、颈缺如自程度及患肢的病理改变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作者就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式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髋臼加强环(Cage)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重建髋臼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对14例(14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重度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Cage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重建髋臼。男6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59.2岁。初次置换至此次翻修术时间为5~12年,平均7.2年。翻修原因:感染8例,骨溶解及假体松动6例。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7.7±5.3)分。髋臼骨缺损按照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标准:Ⅲ型8例,Ⅳ型6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62个月,平均44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7±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0,P=0.04)。X线片示髋臼假体均无松动,植骨未见明显吸收,并逐渐与宿主骨融合。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时,采用Cage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能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并重建髋臼,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在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上具有哪些优势。方法:采用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106例116髋,男19例29髋,女87例87髋。左侧46髋,右侧50髋,双侧20髋。年龄18个月~13岁,平均7岁3个月,其中18个月~6岁99髋,7~13岁17髋。116髋均采用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或内收肌、髂腰肌切断加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加转子下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95髋单纯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余21髋行全套手术。双侧髋脱位患儿均先做一侧,1年后再做另一侧,同时将第1次手术股骨内固定钢板取除。结果:病例随访时间2~10年,平均6年。按照Mullerh和Seddo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67髋,良34髋,可10髋,差5髋,优良率87%。结论: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适用于多个年龄段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患者,疗效肯定,在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5例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采用K-L入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5例均获随访,时间2年~5年4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优16例,良12例,一般4例,差3例。Matta影像学分级:优13例,好16例,一般5例,差1例。临床结果与X线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患者年龄≥55岁、复位时间≥12 h及复杂性骨折患者中临床评分明显降低。结论对于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及时确诊和满意复位、恢复髋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取得满意手术疗效的关键;患者年龄、复位时间、骨折类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三维CT重建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CDH患儿22例,其中双髋脱位15例,单髋脱位7例,另有正常髋2例,共计患髋37个,正常对照髋11个。采用Picker公司PQ6000螺旋CT机,在独立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相关数据测量。结果:分别地股骨头颈、髋臼及头臼关系行三维直观显示,运用MPR技术测量了髋臼指数(AI)和股骨前倾角(FNA)。结论:三维CT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结构,对于股骨头、髋臼形态和头臼关系的显示具有常规X线和普通CT平扫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加之更加精确的测量,大大提高了术前诊断的科学性手术的预见性,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11.
植骨重建在节段型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髋臼植骨重建在节段型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 1991年~ 2 0 0 0年 ,采用自体骨移植重建髋臼治疗髋臼节段型缺损的 THA 39例 ,男 2 5例 ,女 14例。年龄 34~ 6 2岁 ,平均 4 5 .2岁。缺损为髋臼发育不良 2 1例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脱位 14例 ,髋臼骨折骨关节炎 4例。将切除股骨头或髂骨按缺损情况制成楔形置入缺损处 ,采用骨水泥 (12例 )或非骨水泥 (2 7例 )假体。术前Harris评分 18~ 5 0分 ,平均 38.1分。 结果  2 4髋获随访 2~ 10年 (平均 6 .7年 )。术后肢体长度平均增加 2 .4 cm。植骨愈合良好 ,随访中未见假体松动。术后 1年和最后随访时平均 Harris评分分别为 92 .1和 86 .3分 ,与术前 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术后 1年和最后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 91.7%和 83.3%。 结论 采用自体骨重建存在节段型缺损的髋臼 ,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更完善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3月~2002年12月,对DDH髋臼浅而小、股骨头大的48例49个髋关节,在通常术式的基础上,对Pemberton截骨术式进行改良,将截骨点上移,扩大翻转骨瓣面积;取髂骨全层骨板连带附着的骨膜植骨;增厚的关节囊制成两层,内层紧缩关节,外层稳定骨瓣.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X线片显示的截骨愈合程度、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程度及有无股骨头坏死等. 结果随访18个月~5年,按照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总计26~30分18例18髋,21~25分27例27髋,16~20分2例3髋,15分以下1例1髋,总优良率达93.8%. 结论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增大股骨头包容,避免了传统术式减少髋臼容积的缺点,更有利于稳定关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Between 1949 and 1972, 24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6 years were admitted to Middlemore Hospital with 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a hip. Half of these were between 12 and 15 years of age, and there was a predominance of boys in the ratio of 7:1. A survey of these children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hip joint of a child becomes dislocated more readily than that of an adul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病废的修复重建。方法 1997年4 月~8 月为1 例髋关节功能完全丧失且膝关节已行融合导致整个下肢残废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及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进行髋关节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随访1年患者置手杖行走无不适,恢复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工作。结论 对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和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重建髋关节功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对1985年~1995年手术治疗的106例(128侧)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进行了随访,发现有7例再脱位。根据X线片上髋臼指数、头滴骶比值、股骨头上移程度,对再脱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再脱位与多因素作用有关,主要是手术后髋臼指数回升,髋臼内软组织残留,股骨颈前倾角过大和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压力过大。提示防止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应针对造成再脱位的原因,采用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严重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或伴有下肢短缩畸形的患者,行髋关节假体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十分困难。为了使髋关节松解术与假体置换术一次完成,对手术切口进行了改进,将Smith-Peterson和Watson-Jones切口联合应用,在髋关节松解的同时进行髋关节假体置换手术11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经1~3年随访,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总满意率为90.9%。  相似文献   

17.
解剖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解剖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6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达Ⅲ级以上、存在内翻、外旋严重不稳的患者,予以解剖重建,采用Lysholm、IKIX:(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等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8岁。损伤至手术时间4~12d,平均8d。术前麻醉状态下行内翻应力试验(varus stress test,VST),在屈膝0°及30°位与健侧相比,内翻不稳均在10°以上;外旋试验显示,在屈膝30°及90 位与健侧相比,外旋不稳则在10°以上。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5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eiate ligament,PCL)断裂8例,ACL和PCL均断裂3例;伴腓总神经麻痹4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无膝关节不稳。VST0°位与健侧相比未见异常,30°位3例患者出现外侧不稳,但均在5°以下.外旋试验显示,30°位外旋不稳1例,在5°以下,90°位与健侧相比无异常。关节活动度,屈曲75~130°,平均118°;伸0~5°,平均1°。膝关节Lysholm评分54~96分,平均82.8分;IKDC评分,主观评价:正常5例(31%),近似正常8例(50%),不正常3例(19%),无严重异常;客观评价46~94分,平均82分。结论后外侧角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后外侧角在防止膝内翻、胫骨外旋及胫骨后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疏于治疗,极易导致膝关节严重不稳甚至退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