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安全性.方法 从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取成年遗体捐献者的周围神经,使用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将其消毒、储存,并用于临床治疗41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男性38例,女性3例,年龄10~55岁.受伤至神经修复时间10 h至9个月,平均4.1个月.受损神经包括臂丛神经10例,上臂桡神经3例,前臂尺神经4例,指(趾)神经12例,坐骨神经2例,胫神经3例,腓总神经5例,股神经2例.合并骨折12例,合并软组织损伤或缺损20例.神经桥接长度2~10 cm,平均6.1 cm.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术后随访9~5l个月,平均20.2个月.通过手术部位物理检查及血生化和免疫检测以评价移植的安全性.结果 术后患者全部得到随访,39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发生表浅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敏性反应、深部感染、肝肾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术后1、12周血生化检测均正常,特种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检测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采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去细胞异种神经(acellular xenogeneic nerve,AXN)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BMSCs;取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建立右坐骨神经10 mm缺损修复模型.A组:BMSCs与AXN复合修复神经缺损;B组:单纯AXN修复神经缺损;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4、12周依次进行干细胞的转归、移植免疫、神经电生理检测、新生神经组织学观察和小腿三头肌肌纤维横径等检测,判断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移植物内均可见细胞生长,A、C组细胞数目较多,排列整齐,只有A组S-1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内可见BrdU阳性表达,术后12周再生神经已通过远端缝合口.A组、C组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作为种子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并可分化为SCs,其与AXN复合构建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同种异体与异种骨移植后的免疫反应,观察IL-4和IL-10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和新西兰兔作为同种异体和异种骨供体,分别制成新鲜骨和冻干骨。于股后肌袋内分别植入新鲜同种异体、新鲜异种、新鲜异种(给予IL-4和IL-10治疗)、冻干同种异体及冻干异种骨。结果在植入新鲜骨的各组中,新鲜异种组早期细胞刺激反应较新鲜同种组强(P< 0.05)。1周时新鲜异种组CD4 T细胞亚群和CD4/CD8比值与新鲜同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2周时明显低于新鲜同种组。细胞因子检测显示,新鲜异种组的IL-2分泌较新鲜同种组多(P< 0.05),而且IFN-γ分泌少,IL-4分泌多(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新鲜异种组细胞浸润多,且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与新鲜异种组相比,用IL-4和IL-10治疗后明显抑制了骨抗原二次刺激引起的细胞增殖(P<0.01);早期IFN-γ分泌增加,2周时IFN-γ和IL-4分泌均明显减少(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注射IL-4和IL-10后植骨处局部炎细胞浸润减少,诱导成骨增多。而在植入冻干骨的各组中,冻干异种组的细胞刺激反应始终比冻干同种组强(P<0.05),而且其CD4 和CD8 T细胞亚群及IL-2分泌均高于同种异体组(P<0.05)。结论新鲜异种骨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强、后期弱,早期以Th2反应为主,而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排斥以Th1反  相似文献   

4.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犬粗大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各3犬,分别桥接坐骨神经5.0c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其运动功能及神经再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功能恢复;移植段内新生神经纤维、新生血管及许旺细胞;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等方面非常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修复粗大和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效果最佳。多年来,医学界不断寻找能替代自体神经的生物材料。Fawcett与Keynes认为理想的神经移植体应具备以下特征:(1)无免疫抗原性;(2)能较快地获得血运;(3)再生轴突能长入并通过该移植体到达远端部位;(4)通过移植体的轴突能成熟到具有正常的直径、髓鞘化和传导动作电位;(5)移植体内再生轴突能准确到达靶器官。与其它移植材料相比,化学去细胞神经除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具有与正常神经相似的特性,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别以优化法去细胞(OA)大鼠坐骨神经及兔臂丛分支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免疫排斥情况、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以比较此优化法处理的同种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以新鲜新西兰大白兔臂丛分支、自体坐骨神经、OA处理过的新鲜取材的SD大鼠坐骨神经及新西兰大白兔臂丛分支,移植修复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1.0 cm缺损,即新鲜异种神经移植组、自体神经移植组、OA异种神经移植和OA异体神经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行功能评价(SFI)、电生理(CV)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 术后1个月,OA异体和OA异种神经移植组的SFI、CV、轴突密度分别为:61.38±5.59、(32.23±0.91)m/s、(22.26±1.74)m/s和(0.782±0.081)(个/100 μm2),3个月分别为59.00±5.40、(31.80±0.99)m/s、(23.35±2.40)m/s和(0.778±0.046)(个/100μm2);术后1个月,异体和异种神经移植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染色阳性百分比分别为0.17385±0.01805、0.09299±0.01565和0.30223±0.09449、0.19537±0.02010.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与异种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明显优于未处理新鲜神经移植组(P<0.05).3个月时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1个月组(P<0.05). 结论 优化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物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均可以达到免疫耐受,移植动物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长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神经长度是否影响化学去细胞神经的质量及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犬神经缺损的适当长度范围。[方法]切取犬的坐骨神经全长,截取直径近似段长度12cm,去除神经外膜的脂肪组织及血管,在5.0%Triton X-100和5.0%脱氧胆酸钠中重复消化得到化学去细胞神经;部分神经用于组织学评价,将12cm神经按顺序切割为6段,石蜡包埋制备切片,厚度5μm。HE染色和Fastblue染色,观察去细胞程度、神经细胞外基质结构完整性、髓鞘染色强度,观察每段神经的差异。在体内实验中,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桥接犬的坐骨神经缺损,缺损长度分别为8、10cm组,每组各有6条成年犬,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动物肢体功能恢复、肌电图变化及再生神经组织学表现,包括HE染色、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去细胞神经全长各段在去细胞程度、结构完整性及残余髓鞘染色综合评价中无差异。体内移植实验结果显示8cm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的犬在术后12个月踝关节可直立行走,而10cm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犬12个月时踝关节不能直立行走。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动物的手术肢体均可记录到诱发的运动和感觉电位。肌电图波幅、时限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显示,8cm移植组明显高于10cm移植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8cm移植组再生的神经轴突通过移植段神经到达远侧的神经中,并与所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运动终板联系,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三头肌中有大量新生的运动终板形成。在10cm移植组有部分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移植段神经进入远端的神经,小腿三头肌中新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和大小明显低于8cm移植组(P〈0.05)。[结论]在化学去细胞神经的制备中,神经的长度对去细胞的质量无影响;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长度若不超过8cm可取得较满意的功能康复结果。  相似文献   

8.
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构建猕猴组织工程化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用自体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或许旺细胞(SCs)作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修复猕猴尺神经4cm缺损的实验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分别用4种移植物桥接猕猴4cm尺神经缺损。A组:种植自体MSCs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B组:种植自体SCs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C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D组:自体神经移植。通过功能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A、B组术后6个月能引起小鱼际肌群产生复合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复合动作电位的最大振幅、神经传导速度和再生的神经纤维数目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D组分别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自体源SCs或MSCs作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修复猕猴4cm尺神经缺损,均能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过程和减弱其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是骨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讨论了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冷冻和冻干骨的免疫性、组织配型技术和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胎兔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自体神经移植作为比较、桥接长度分别为缺损神经直径的4倍、8倍和12倍。术后1、2及3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单位面积髓鞘数,平均灰度值和面积密度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胎兔神经异体移植与自体神经移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不同组织来源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及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chemically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CEANA)移植物,比较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4周龄SD大鼠3只,体重80~120g,体外培养、扩增和鉴定BMSCs及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诱导BMSCs和ADSCs分化为类雪旺细胞(dMSC,dADSC),并采用胶质细胞标记物p75和抗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 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进行鉴定。取出生3d SD大鼠10只,体重6~8g,分离培养SCs。20只成年Wistar大鼠,体重200~250g,取双侧约20mm坐骨神经制备CEANA。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制备左侧15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根据神经缺损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5组(n=8):A组,取自体坐骨神经翻转后吻合;B组,取15mm CEANA吻合后补充5×105个SCs;C组,取15mm CEANA吻合后补充5×105个dMSC;D组,取15mm CEANA吻合后补充5×105个dADSC;E组,取15mm CEANA吻合。术后12周行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评价及组织学评价。结果 BMSCs和ADSCs表面抗原标志为CD34-、CD45-、CD90+。经诱导后BMSCs和ADSCs形态变化与SCs相似,呈双极、星形结构,SCs标记物p75和GFAP均表达阳性。术后12周,A、B、C、D、E组肢体50%回缩阈值分别为(13.8±2.3)、(15.4±6.5)、(16.9±5.3)、(16.3±3.5)和(20.0±5.3)g,A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E组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7.0%±9.7%、70.0%±6.6%、69.0%±6.7%、65.0%±9.8%和45.0%±12.1%,A、B、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远端吻合口神经坚牢蓝染色显示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炎性反应。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C、D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大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轴突直径大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NA补充dADSC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与补充dMSC和SCs具有类似的修复效果。dADSC来源广泛,可作为组织工程神经理想的种子细胞,在复合CEANA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BMSCs复合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chemical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CEANA)周围,观察对CEANA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小鼠21只,体重25~30g;成年雄性Balb/c小鼠15只,体重25~30g。取Balb/c小鼠双侧坐骨神经,制备CEANA。取C57小鼠3只,分离培养BMSCs,取5×106个第3代BMSCs添加到500μL生物蛋白胶制备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共培养3、7、14、21d后,分别取其上清与PC12细胞共培养,观察对PC12细胞的影响。取成年雄性C57小鼠18只,制备小鼠左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n=6),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复合生物蛋白胶(A组)、CEANA移植复合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B组)、CEANA移植复合生物蛋白胶(C组)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实验动物右侧切开暴露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前及术后2、4、6、8周测量小鼠坐骨神经指数(static sciatic index,SSI);术后8周取材计算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并行小腿三头肌Masson染色观察,吻合口远端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BMSCs在生物蛋白胶内均匀分布,外观呈球形,培养3d后可见BMSCs呈多个长突起。加入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共培养3、7、14、21d的上清,PC12细胞均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术后各组动物切口愈合良好。各组SSI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术后4、6、8周A组SSI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略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B组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总数均优于C组,但较A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腿三头肌纤维面积、髓鞘厚度均优于C组(P<0.01),而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EANA周围添加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可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18只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雌雄不限),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20 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对同一只山羊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材料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大体观察、X线片和骨密度测试显示:实验组8周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和16周其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材料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应力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影响. 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15只制成髌骨外侧脱位动物模型,平均分成3组,每组5只:即单纯载体脱位组(对照组)、移植物正常应力组及移植物脱位组.对兔MSCs进行分离、培养,以兔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6周后处死动物,观察修复组织的成分和结构. 结果术后6周,移植物正常应力组修复组织浅层为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接近正常关节软骨;深层为软骨下骨,与正常关节软骨结构相似.移植物脱位组为骨组织所修复,缺损周围的正常关节软骨变薄,软骨下血管侵入正常关节软骨内,遗留在股骨髁滑车槽内的移植物在滑车槽正常关节软骨表面形成新生类透明软骨组织.单纯载体脱位组为纤维组织修复. 结论 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只有在正常应力状态下修复效果最佳;提示维持负重关节正常的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组织的形成和维持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3.88±1.36、8.38±1.06和13.13±1.96,A组与B、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软骨组织工程原理,以PLLA/明胶为支架材料复合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贵州小香猪8只,每只背部脊柱两侧均有放创性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Ф3.67cm)各3个,共48个创面.将经处理的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ambrane, HAM)分别负载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和表皮细胞,移植到其左侧24个创面作为实验组(A组);以单纯无种植细胞的HAM敷盖其右侧前16个创面(B组);以单纯油纱布敷盖其右侧后8个创面(C组).B、C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后1~3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及上皮化等情况,并进行创面组织HE染色及vW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图像分析法测算各组各时间点创面平均面积(cm2),并计算其愈合百分率. 结果 C组于伤后 22~23天愈合,B组于伤后19~21天愈合;A组于伤后15~17天愈合,较B、C组分别提前6~7天和5~6天,愈合质量好.移植15~17天,A组与B、C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创面的新生上皮已完全覆盖整个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肉芽组织中v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可见胶原沉积;B、C组创面仍见许多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中v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胶原沉积不明显. 结论 HAM负载自体MSCs和表皮细胞植入对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有较好的促愈合作用,愈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猕猴组织工程骨异体植入后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猕猴组织工程骨异体植入桥接节段骨缺损后体内白细胞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 2 )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nterleukin 2 receptor,IL - 2 R)的表达 ,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同种异体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 方法 用猕猴骨髓基质干细胞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与人源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 ,构建组织工程骨 ,植入 15只免疫功能健全的异体猕猴体内桥接桡骨节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 ;用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桥接对侧同样大小骨缺损作为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1、2、3、6和 12周抽取静脉血 ,并行双侧局部组织取材 ,组织块作低温匀浆 ,用双抗体夹心 IL ISA法检测 IL - 2及 IL - 2 R的表达。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IL - 2及 IL - 2 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IL - 2及 IL - 2 R水平在术后第 2周开始增高 ,第 2~ 6周维持高水平 ,6周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结论 猕猴 MSCs和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 ,植入异体猕猴体内引发微弱的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 MSCs可选择作为构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