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2月血管外科收住入院并行外科干预的4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因发热并腰部或腹部疼痛入院,根据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和白细胞升高等,确诊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2例采用外科手术,2例采用腔内修复术。外科手术组1例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4 d死亡,腔内修复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3例存活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其中1例腔内治疗15个月后因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本组共死亡2例,病死率为50%。结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尚不完善,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满意,为高危患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简便的术式选择,但需密切随访。今后还需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和长期随访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R)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主动脉瘤的微创技术,本法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我科于2002~2005年3对5例腹主动脉瘤病人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  相似文献   

3.
腔内修复术是目前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如内漏、移植物移位、入路血管相关并发症、分支血管缺血、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应用于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于术前做好入院指导及心理护理,调整其心理状态以适应手术,防止腹主动脉瘤破裂;术中注意麻醉前及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调控及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治心律失常;术后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观察,密切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移植物全部成功置入,术后黑便1例,发热1例,经及时治疗与护理病情恢复良好,未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下肢血栓形成。患者均在术后2周内康复出院。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系微创手术,但患者多合并一定的并发症,且手术本身亦有一定的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痊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华西医学》2014,(5):987-987
2014年5月10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赵纪春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 赵纪春教授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手术和微创腔内血管治疗,尤其在破裂腹主动脉瘤外科和微创腔内救治、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外科和微创腔内修复、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复杂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糖尿病足周围血管性病变、累及大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以及肝移植动脉重建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在国际国内大会上交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23例,其中21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重建术,2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结果2例死亡,余21例均获临床治愈。结论手术技术的进步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开展,将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于术前做好人院指导及心理护理,调整其心理状态以适应手术,防止腹主动脉瘤破裂;术中注意麻醉前及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调控及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治心律失常;术后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观察,密切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移植物全部成功置入,术后黑便1例,发热1例,经及时治疗与护理病情恢复良好,未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下肢血栓形成。患者均在术后2周内康复出院。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系微创手术,但患者多合并一定的并发症,且手术本身亦有一定的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痊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静  董薪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38-1539
目的 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护理配合及管理.方法 总结对4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配合的护理经验.结果 利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的优势,配备素质良好的专业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护理操作及管理,更好地配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护理效果理想.结论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的护理管理、精细的手术配合是杂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行双导丝技术在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操作要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7年7月至2011年10月14例复杂腹主动脉患者采用下行双导丝技术经双侧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支架治疗.结果 14例手术获成功,手术时间为2~3 h,其中1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缺血:随访3~24月,14例均生存良好,未发生支架移位、严重内漏及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行双导丝技术在腔内支架治疗复杂解剖形态腹主动脉瘤中,具有操作时问短、操作容易、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 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但腔内隔绝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可能.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共行3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例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现探讨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的病因、治疗办法和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郭薇  于英 《当代护士》2016,(1):139-140
正胸腹主动脉瘤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的血管重症,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腔内隔绝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血管腔内技术修复腹主动脉瘤瘤腔,治疗腹主动脉疾病的新型微创手术[1]。其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成为临床治疗腹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近日我科收治一位胸腹主动瘤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并发脊髓缺血,经积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病人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手术的9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病例,其中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单纯髂总动脉瘤1例。3例采用外科手术,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3例采用一期或分期杂交手术。结果外科手术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6d死亡,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裂开而二次手术缝合,腔内修复组和杂交手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77个月,中位数36个月。外科手术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33.3%(1/3),腔内治疗组2年生存率为66.7%(2/3),杂交手术组2年生存率为66.7%(2/3)。人工血管移植物2年通畅率57.1%(4/7)。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如发现感染病灶持续存在或瘤体增长,则需要考虑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5.
外科手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评价外科手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和安全性。方法作者两所医院7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26例行外科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49例腔内治疗。分析2组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3例急诊外科手术患者2例死亡,其余择期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的患者均成功,无死亡,住院时间腔内治疗明显短于外科手术治疗,住院费用外科手术明显低于腔内治疗组。结论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可普及的治疗手段。腔内治疗有它的特殊性,是微创外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5年3月36例腹主动脉瘤中,3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结果:36例患者除1例死亡.余35例均获临床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及缝合修补和腔内修复等方法的更新可明显降低手术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腹主动脉瘤高危患者腔内隔绝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主动脉瘤(Abdomind aortic aneurysm,AA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其致命的并发症是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手术的难度大,并发症及病死率高.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是用于治疗主动脉瘤的微创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尤其适用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老年高危患者[1,2].2001年10月~2007年1月,我院对腹主动脉瘤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及脏器功能减退的患者进行腔内隔绝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其并发症有无内漏、内漏的位置及内漏分型;同期,所有检查者均行CTA检查,二者对照。结果 30例检查者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内漏有7例,其中Ⅰ型4例(远端3例、近端1例);Ⅱ、Ⅲ、Ⅳ型各1例);CTA检查结果显示未见Ⅳ型内漏,其余各型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一致;术后3个月复查,其中Ⅰ型1例死亡,其余3例及Ⅲ型1例经临床二次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漏消失;未经治疗的1例Ⅱ型内漏仍然存在,上述结果与CTA均符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均未显示Ⅳ型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结果与CTA结果相符,均与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相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5.8%、准确度86.7%、阳性似然比2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较CTA高,且无创、无辐射、可以重复操作等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是因各种原因造成腹主动脉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延伸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伴有高血压、心、脑等疾病,常因为瘤体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植入术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等。其中腔内隔绝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IAAA)是最常见的大动脉疾病~([1])。目前,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下人工血管置换术和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AR)。脊髓缺血(spinal cord ischemia,SCI)、截瘫为动脉瘤术后罕见却是灾难性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多见于胸腹主动脉瘤开放术后~([2-3]),而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极其少见。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于2014年2月17日收治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术后并发脊髓缺血、截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