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  相似文献   

2.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连续血液净化(CBP)对儿童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用CBP的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模式治疗了9例脓毒性休克患儿,检测CBP治疗前及治疗中各时相点血气、生化、中分子物质浓度等指标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压、尿量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9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体重3.1~14kg(平均8.3 kg±3.5kg),治疗时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细菌血培养阳性5例,全部需升压药维持血压。CBP治疗前pH7.14±0.23,BE(-11.3±4.25)mmol/L,MMS(3532±519)U/L,PO_2/FiO_2 188±33,CRT≥5s,尿量(0.85±0.52)ml/(kg·hr),肾上腺素用量(1.36±0.48)μg/(kg·min),多巴胺用量16.35±3.27μg/(kg·min)。CBP治疗24h后pH 7.38±0.16,BE(-0.28±1.37)mmol/L,MMS (2576±375)U/L,PO2/FiO_2 285±63,肾上腺素用量(0.08±0.04)μg/(kg·min),多巴胺用量(8.53±6.72)μg/(kg·min),CRT<2s,治疗结束时尿量(2.9±1.6)ml/(kg·hr)。与CBP治疗前比均(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3~12d的治疗,2例死于MODS(肠套叠并肠坏死1例、大面积烫伤1例),1例肠扭转术后肠漏放弃治疗,6例治愈出院。结论CBP联合其他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氧合能力、纠正酸中毒、稳定血压、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清除中分子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1μg/1.73 m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实验评估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肾上腺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 患儿入院24h内完成基础皮质醇(T0)测定,静脉注射1μg/1.73m2 ACTH,30 min后测定血液皮质醇(T1),根据T0和皮质醇增值(△max=T1-T0)判断肾上腺功能,以△max≤90μg/L为肾上腺功能障碍(AI)指标.结果 62例中,脓毒症53例,脓毒性休克9例,病死率为27.4%(17/62).肾上腺功能障碍(adrenal insufficiency,AI)发生率40.3%(25/62),其中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AI发生率分别是39.6%和44.4%,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平均T0和T1分别是(318.6±230.4)μg/L、(452.3±230.7)μg/L和(454.7±212.7)μg/L、(579.3±231.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T0、T1分别是(320.5±223.9)μg/L、(462.3±212.0)μg/L和(384.3±258.3)μg/L、(500.7±470.6)μg/L,两组AI发生率分别是37.8%和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1水平与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有关(P<0.05),AI发生率与PCIS、PRISMⅢ和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无关(P>0.05).结论 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AI发生率较高.小剂量ACTH刺激实验可以判断严重感染患者肾上腺功能,可为激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在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例典型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救治,重症超声深度融合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诠释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理生理改变,并施予准确的干预措施。结果:重症超声从大循环到器官血流的连续动态评估,指导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结局。结论:重症超声贯穿于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1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分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61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中,存活28例,死亡33例.死亡患儿的血糖值(20.10±13.10)mmol/L,明显高于存活患儿[(8.97±4.19)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的 增加,血糖值越高,病死率也逐渐升高.血糖值的Logistic回归系数为-0.151,OR值为O.8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糖不是导致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儿多存在血糖升高,但高血糖并不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严重感染的两个序贯表现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危重病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此类疾病已有50余年历史,但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1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分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61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中,存活28例,死亡33例.死亡患儿的血糖值(20.10±13.10)mmol/L,明显高于存活患儿[(8.97±4.19)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的 增加,血糖值越高,病死率也逐渐升高.血糖值的Logistic回归系数为-0.151,OR值为O.8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糖不是导致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儿多存在血糖升高,但高血糖并不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及河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点。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年龄1.2(0.75,3.90)岁。入PICU时第二代小儿死亡指数(PIM-2)为(23.3±29.6)%,并基础疾病6例。感染部位主要为血液(20例)及颅内(15例)。18例患儿行药敏试验,其中对青霉素敏感9例,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敏感分别为10例和11例,对美罗培南敏感10例,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病初及脓毒性休克前应用敏感抗生素者分别为7和13例。21例患儿乳酸水平为(6.1±4.6)mmol/L,其中10例经治疗休克纠正时间为(10.9±10.1)h。13/21例(61.9%)患儿休克后死亡时间为(14.6±12.2)h,10例死于枕骨大孔疝。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PIM2[(37.1±30.3)%比(0.9±1.3)%]及并颅高压危象率[69.9%(9/13例)比25%(2/8例)]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年龄、休克前有效抗生素使用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8例存活患儿遗留严重颅脑后遗症。结论:IPD致脓毒性休克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以血流和颅内感染最常见,对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化脓性脑膜炎者易并颅高压危象,致死致残率高,需早期识别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儿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PA培养阳性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受累脏器、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转归、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死亡情况、培养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62例患儿中,<6月患儿25例(40%),2岁以下47例(76%),中位年龄28.8月。27例痰培养或气管插管导管培养1次阳性,3例血培养1次阳性,32例2次以上不同部位(血、痰、气管插管)培养阳性;平均受累脏器2.8个,呼吸系统最常受累,共58人次(94%);平均发热时间7.3 d;平均住院时间34.2 d。治愈35例(57%),死亡17例(27%)。51例(82%)应用机械通气,平均通气13.4 d。51例有基础疾病(82%)。17例(27%)死亡,平均年龄17.4个月,CRP平均52.6 mg/L,其中14例白细胞升高或正常,3例白细胞降低。P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2.6%)、美洛培南(70.8%)、亚胺培南(49.1%)、头孢他啶(65.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4.3%)。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及头孢噻肟100%耐药。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PA感染率较高;呼吸系统最易受累;PA感染患儿多患有基础疾病。PA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儿童慢性危重症(pediatric chronic critical illness,PCCI)的病因组成和转归。方法以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住院并达到PCCI诊断标准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病历资料及出院诊断,对其病因进行分类。收集并分析其住院期间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017年1月—2022年12月儿童重症监护室3955例住院患儿中,有321例(8.12%)符合PCCI诊断标准。321例PCCI患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71.3%,229例),其次为意外伤害(12.8%,41例)、手术后(5.9%,19例)、肿瘤/免疫系统疾病(5.0%,16例)、遗传/染色体疾病(5.0%,16例)。321例PCCI患儿中,好转出院249例(77.6%),家属要求出院37例(11.5%),在院死亡35例(10.9%)。死亡病例中,感染占74%(26/35),意外伤害占17%(6/35),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占6%(2/35),遗传/染色体疾病占3%(1/35)。2017—2022年PCCI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疾病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321例PCCI患儿中,婴幼儿148例(46.1%),学龄前儿童57例(17.8%),学龄期儿童54例(16.8%),青春期儿童62例(19.3%),其中婴幼儿组占比最高(P<0.05)。以上4个年龄组在院病死率分别为14.9%(22/148)、8.8%(5/57)、5.6%(3/54)、8.1%(5/62),其中婴幼儿组病死率最高,但4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CI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疾病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主要病因为感染及意外伤害,引起PCCI患儿死亡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PCCI患病人群以婴幼儿为主,婴幼儿患者在院病死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性休克新推荐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采用传统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儿82例(传统方案组)和采用新推荐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儿59例(新推荐方案组),对两组的休克纠正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新推荐方案组采取早期多组生理盐水快速扩容使休克纠正率明显提高(30%vs86%,P<0.01);使用小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可使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降低(50%vs32%,P<0.01);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有助于降低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但差异无显著性(70%vs32%,P>0.05);采用新推荐方案治疗后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明显降低(62%vs44%,P<0.01)。结论应用新推荐方案针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不同时期和并发症及时恰当的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儿科重症医学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危重患儿的救治中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儿童ICU构建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推动下,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儿童ICU的规范化建设.本文阐述了国际与国内儿童ICU发展现状、PICU运行模式、合理的人员和设备配置、ICU监护和救治技术、流程规范、质量指标,并提出相关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患儿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发生CA患儿的病历资料。按CA恢复自发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48 h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50)和非AKI组(n=113),AKI组按ROSC 7 d时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21)和死亡组(n=2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患儿早期发生AKI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CA后AKI发生率为30.7%(50/163)。AKI组7 d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58.0%(29/50)、78.0%(39/50),非AKI组为31.9%(36/113)、58.4%(66/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时间长(OR=1.164,95%CI:1.088~1.246,P<0.001)、基线血清白蛋白低(OR=0.879,95%CI:0.806~0.958,P=0.003)、CA前应用肾上腺素(OR=2.791,95%CI:1.119~6.961,P=0.028)与CA后AKI发生密切相关;基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OR=0.761,95%CI:0.612~0.945,P=0.014)、CA前应用肾上腺素(OR=7.018,95%CI:1.196~41.188,P=0.031)、CA前机械通气(OR=7.875,95%CI:1.358~45.672,P=0.021)与CA后AKI患儿死亡密切相关。 结论 CA后ROSC患儿应密切监测血清白蛋白,尤其是心肺复苏时间长、基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CA前应用肾上腺素、CA前机械通气者应及早识别和干预,以降低AKI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儿童深静脉血栓发病逐渐增多。若栓子脱落,易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致死,严重危害患儿生活质量和生命,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提高存活率。由于儿童病情的复杂多变性和特殊性,且缺乏大规模试验和统计,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儿童预防和治疗标准。文章综合了目前有关的临床进展,介绍了深静脉血栓的特点,为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与血管系统息息相关,因此心脏的功能,其实也就是心血管的功能,或者就是所谓的循环系统的功能,其实也就是血流力学的功能状态.综合言之,都可以用心血管功能或循环功能代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心脏功能评估相关应用以能快速实用为主,与一般心脏科的范畴稍有差异.准此原则,心脏功能的评估,包括基本评估以及进阶评估两大类.所谓基本评估,就是只用临床上非使用仪器的方法来做的较单纯的评估,也就是身体检查.身体检查可以侦测到肝脏肿大,外周水肿或者颈静脉怒张,心脏搏动点的位置等诸多身体的异常征象以及微血管充盈时间等,以显示心脏循环的功能以及血流力学的功能状态.至于进阶的心功能评估包括非侵袭性的方法以及侵袭性的方法.非侵袭性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心脏超声检查,经过心脏的超声检查,可以观测心脏的收缩状态以及舒张状态,心包膜积水等,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床边检查工具.另外四腔电阻抗心电图近年来也常被用来评估心脏的输出量.侵袭性的方法通常是使用一些导管,例如(1)动脉导管:动脉血压的波形及数值.(2)中枢静脉导管:可以监测右心房的压力.(3)肺动脉楔压导管:可以监测肺动脉楔压等同于肺动脉微血管压力,或者雷同于左心房填充压,这是左心室功能的重要指标.(4)脉搏容积导管监测(PiCCO):近似于肺动脉楔压,但是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指标,除了心输出量之外还可以包括肺部水含量、胸腔液的含量等.总而言之,心脏功能/循环功能/血流力学监测等其实本身包含非常复杂的生理病理观念以及参数运算.在重症监护室的医疗人员,未必需要了解所有的细节,但是至少必须要对于一些较单纯的参数,能够在患者床边检测参数,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且做适当的运用,才能够使危重症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117例失代偿型脓毒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76例),根据第1个24 h最大VIS (24 h VIS max)的临界点分为低VIS组(78例)和高VIS组(39例)。计算所有患儿24 h VIS max和第1个24 h VIS平均值(24 h VIS mean),并对VIS与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死亡组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及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5)。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和24 h后的乳酸以及24 h后的pH对于脓毒性休克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以24 h VIS max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 < 0.05)。高VIS组的死亡人数、PRISM Ⅲ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低VIS组(P < 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有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越高,病情越危重,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