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背景:E-选择素作为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细胞间选择性识别黏附、调节白细胞归巢及渗出和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已有研究报道,但胚肝发育过程中E选择索的定性定位研究、与胚肝造血功能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小鼠肝脏发育过程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肝细胞、肝血窦内皮形态分化及胎肝造血作用的关系.方法:取胚胎11.5(E11.5)至出生后15.5d(P15.5)的小鼠胚胎或胎肝,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胎肝的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育各期肝组织内E-选择素表达.结果与结论:E11.5肝始祖细胞形成团索样结构,其间有窦样间隙,内有散在的造血干细胞;E12.5 d肝始祖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其后,随着小鼠胎肝的不断发育,肝细胞数量及体积增大,核质比减小,至出生时形成肝小叶结构:窦样间隙由少到多,由宽变窄,窦壁内皮细胞从少量、不连续逐步增殖形成完整的内皮;造血细胞于E12.5开始造血,E13.5~E15.5达高峰,之后造血功能均逐步减弱.E-选择索表达于E11.5~E15.5胎肝的内皮细胞,定位于内皮细胞的胞膜,随内皮细胞发育及肝细胞分化成熟,E选择素表达渐消失.提示E12.5~E15.5为小鼠胎肝各细胞发育分化的关键时期,E-选择素表达于此阶段的血窦内皮,与肝脏造血及肝细胞分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hGfap)基因启动子介导的Cre重组酶在小鼠小脑中的表达。方法:将hGfapcre转基因小鼠与Rosa26R转基因鼠杂交得到hGfapcre/Rosa26R基因型小鼠,分别在胚胎12.5、13.5、14.5、16.5 d和出生后3周,取小脑组织切片行X-gal染色观察Cre重组酶分布;另外,出生后3周的小脑组织切片同时使用细胞种类特异性抗体Blb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NeuN(颗粒细胞标记物)、Calbindin(浦肯野细胞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X-gal染色阳性细胞类型。结果:胚胎13.5 d,小脑菱唇开始出现X-gal染色阳性细胞;此后Cre重组酶表达范围进一步扩大,至胚胎16.5 d,X-gal染色阳性细胞可覆盖整个小脑;在出生后3周,X-gal染色阳性细胞可以和Blbp及NeuN共标记,和Cal-bindin不能共标记。结论:以hGfap基因启动子介导的Cre重组酶最早在胚胎13.5 d的菱唇开始表达,并且Cre重组酶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包括Bergmann胶质细胞)和颗粒细胞,不表达于浦肯野细胞,表明在小脑发育过程中以GFAP为标记物的胶质细胞主要向星形胶质细胞(包括Bergmann胶质细胞)和颗粒细胞分化,不向浦肯野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生长分化因子5在小鼠肢芽组织的表达,分析该基因在肢体骨骼发育中的表达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在肢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2~3月龄昆明种小鼠30只,雌性20只,雄性10只,于每天下午6时按雌雄2∶1合笼,次日晨8时取出,查见阴道栓者定为孕期第0.5天。分别在胚胎11.5,12.5,13.5,14.5,15.5d颈椎脱臼处死孕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胚胎,解剖显微镜下用眼科剪取肢芽组织备用。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生长分化因子5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肢芽组织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小鼠胚胎肢芽组织生长分化因子5mRNA的表达:孕11.5,12.5,13.5,14.5,15.5d胚胎肢芽组织均可见一条219bp的生长分化因子5特异扩增条带,其与β-actin吸光度的比值分别为0.521±0.023,1.210±0.014,1.221±0.008,0.556±0.014,0.510±0.019。孕12.5d和孕13.5d生长分化因子5mRNA的相对含量与孕11.5,14.5,15.5d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小鼠胚胎肢芽组织生长分化因子5蛋白的表达规律:孕11.5,12.5,13.5,14.5,15.5d胚胎肢芽组织均观察到相对分子质量为13700的蛋白条带,其与β-actin蛋白吸光度的比值分别为0.589±0.021,1.103±0.124,1.112±0.041,0.601±0.015,0.552±0.006。孕12.5d和孕13.5d生长分化因子5mRNA的相对含量与孕11.5,14.5,15.5d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长分化因子5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小鼠肢体骨骼发育早期阶段持续表达,孕12.5d和孕13.5d呈高表达,继而减弱。表明生长分化因子5是肢体骨骼发育早期的一个关键因子,在小鼠肢体骨骼发育和关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内胚胎期,上皮型钙粘蛋白对肝脏组织的发育起到决定作用,探讨其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中的动态表达对于肝脏组织的体外发育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上皮型钙粘蛋白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细胞间黏附状态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98-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BALB/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由中山大学眼科中心黄冰教授建系和保存.清洁级BALB/c系孕13 d小鼠2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BALB/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经胰酶消化后,利用含胎牛血清、2-巯基乙醇、HEPES、青霉素、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悬浮培养,使其自然发育5 d形成拟胚体,第6天转至培养板使其贴壁生长.取BALB/c系孕13 d小鼠,取其胎鼠肝脏组织制备胎肝细胞及冰冻切片,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按胚胎干细胞初分化、拟胚体形成、细胞分化群落形成等阶段,于细胞分化第1,5,9,13,17天利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观察其表达水平与细胞黏附状态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胚胎干细胞自然分化系统中,上皮型钙粘蛋白mRNA于分化第1天未表达,在第5天拟胚体形成后表达最强,其后表达能力逐渐降低,至17 d时不再表达,作为对照的BALB/c系小鼠胎肝细胞表达较强的上皮型钙粘蛋白mRN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亦体现相同规律.胚胎干细胞在形态学上由单细胞发育为致密的包含3胚层结构的拟胚体,再继续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上皮型钙粘蛋白在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细胞间黏附状态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其在体外环境中丧失表达可能是分化细胞不能组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ax (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cl-2(B-cell lymphoma-2)蛋白及 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在胚胎心脏发育中对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妊娠 8.5 ~ 14.5 d(E8.5 ~ E14.5) 胚胎 30 只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观察大鼠早期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以及 Bax、Bcl-2 蛋白及 NF-κB在胚胎心脏的表达.结果:大鼠早期胚胎心脏发育中,E8.5,原始心管形成,未见 Bax 蛋白及 NF-κB 阳性反应,但 Bcl-2 呈阳性表达E10.5,心房、心室形成,心肌细胞开始表达 Bax、Bcl-2 及 NF-κB,一直持续表达至E14.5.结论:Bax、Bcl-2 及 NF-κB在心脏早期发育中可能通过凋亡来调控心肌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鼠神经管形成过程中原癌基因bcl-2表达及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edcelldeath,PCD)的关系。方法:分别取交配后7.5,8.5,9.0,9.5,10.5d鼠胚做全胚胎交实验。结果:交配后7.5d鼠胚,Bcl-2mRNA杂交信号弥散分布于整个胚体,但胚体前1/2的杂交信号较弱,后1/2则相对较强。交配后8.5d鼠胚Bcl-2mRNA有较强的杂交信号沿逐渐升高的神经褶分布(权重为19)。到交配后9.0d,随着神经管的关闭,Bcl-2mRNA在神经褶的表达下降(权重为8)。到交配后9.5dBcl-2mRNA的表达开始回升(权重为14),到交配后10.5dBcl-2mRNA的表达在胚胎颅神经管升高(权重为19)。结论:Bcl-2在早期神经管发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神经管形成过程中原癌基因bcl-2表达及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ed cell death,PCD)的关系。方法:分别取交配后7.5,8.5,9.0,9.5,10.5d鼠胚做全胚胎交实验。结果:交配后7.5d鼠胚,Bcl-2mRNA杂交信号弥散分布于整个胚体,但胚体前1/2的杂交信号较弱,后1/2则相对较强。交配后8.5d鼠胚Bcl-2mRNA有较强的杂交信号沿逐渐升高的神经褶分布(权重为19)。到交配后9.0d,随着神经管的关闭,Bcl-2mRNA在神经褶的表达下降(权重为8)。到交配后9.5dBcl-2mRNA的表达开始回升(权重为14),到交配后10.5dBcl-2mRNA的表达在胚胎颅神经管升高(权重为19)。结论:Bcl-2在早期神经管发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超声剂量对孕鼠早期胚胎的安全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选择健康SPF级昆明种孕鼠80只,早期胚胎健康,孕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n=20)、低剂量组(n=20)、中剂量组(n=20)与高剂量组(n=20),正常组不进行超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 5 MHz、1. 0 MHz和1. 5 MHz的腹部超声,记录超声后1 d、3 d、7 d、14 d早期胚胎的微核率,小鼠胸腺、脾脏淋巴细胞数,观察各组胚胎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所有胚胎都安全,无致死情况发生。与正常组比较,超声后1 d、3 d、7 d、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胚胎的微核率显著升高(P 0. 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与正常组比较,超声后1 d、3 d、7 d、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小鼠的胸腺、脾脏淋巴细胞数显著降低(P 0. 05),且存在剂量依赖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小鼠胚胎组织细胞出现显著水肿,胞核肿胀,部分细胞坏死。结论超声检查孕鼠不会对早期胚胎致死,但是可降低小鼠胸腺、脾脏淋巴细胞数,提高胚胎细胞微核率,加重胚胎组织损伤,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鼠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条件及滋养层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鼠胚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C处理或Y射线照射阻断其有丝分裂后,铺层的细胞可保持活力但不增殖,并能够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促进胚胎十细胞生长的因子和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因子,但其生命期有限.目的:探讨分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最适胚龄与培养条件,以及用其制备细胞饲养层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1/2006-07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昆明系孕7.5,10.5,13.5,16.5,19.5 d雌鼠各5只.方法:无菌取上述各孕龄小鼠胚胎分离鼠胚成纤维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L-1、1×109L-1 1×1011 L-1,胰酶消化传代.当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并相互接触时,加入丝裂霉素C作用2-4 h,用无钙无镁PBS配制的胰蛋白酶液消化2~5 min,终止后用吸管吹打皿底,使细胞充分分离,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液调整细胞浓度为5×108 L-1,将该悬液移入明胶处理的培养皿内常规培养,制备鼠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主要观察指标:胎龄、细胞浓度、传代次数对鼠胚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不同胎龄鼠胚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制备效果.结果:7.5~19.5 d鼠胚均可分离出成纤维细胞,但7.5 d.10.5 d鼠胚分离所得成纤维细胞数最少,寿命短,且混有大量杂细胞:13.5d鼠胚分离所得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增殖快,所含杂细胞少:16.5~19.5 d鼠胚分离所得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不良,增殖缓慢,杂细胞较多.同等条件下与1x107 L-1、1×1011 L-1浓度比较,1×109 L-1浓度的鼠胚成纤维细胞生长状况良好,铺层时间适中,细胞寿命最长(P<0.05).以13.5 d鼠胚成纤维细胞经初代培养后传4代,成功建立了成纤维细胞株,相同条件下1~代细胞形态,体积、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别.7.5~19.5 d鼠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的饲养层,铺层时间基本相似(P<0.05),细胞寿命均可维持一二周.结论:分离小鼠胚胎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最适胎龄及细胞浓度分别为13.5d与1×109 L-1,4代以内传代次数不影响鼠胚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且不同胎龄所制备的饲养层细胞寿命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该课题对胚胎期12.5、13.5、14.5d的C57/BL6孕鼠胎鼠以不同的电压参数进行子宫内电穿孔,分析比较不同电压对不同胚胎期胎鼠的存活率,从而总结出适应胚胎期12.5、13.5、14.5d胎鼠的最优电转电压参数。结果显示,胚胎早期,电转所需要的电压相对小一些,同样胚胎早期的胎鼠的存活率低一些。。在E14.5胎鼠脑室单侧电穿孔电转带有PCDF.EGFP质粒。该质粒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进一步分析了电转后不同天数转染细胞的迁移程度,结果显示,在电转后2d,转染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在脑室和中间带,而在转染后3d,转染阳性细胞在脑室、中间带及皮层均有分布。继而对电转后的皮层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电转皮层的厚度与未进行电转的皮层没有明显区别。该结果为子宫内电转在皮层发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表明子宫内电转可以应用在皮层发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已经被应用于免疫治疗的研究中。目的:构建DerP2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能在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单~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疾病研究所完成。材料:C57BL/6小鼠;plambd—DerP2购自美国HESKA公司;pCI-neo质粒为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疾病研究所保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将原核表达质粒plambdDerP2携带的DerP2全长cDNA切下,重组到真核表达质粒pCl-neo中,然后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以未转染质粒和转染空白载体pCl—neo的树突状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pCl—neoDerP2重组质粒结构鉴定。②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DerP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测序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中携带了DerP2的全长cDNA序列,且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重组质粒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能表达DerP2mRNA和DerP2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重组Der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其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能有效地表达于树突状细胞中。  相似文献   

13.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要十分清楚.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变SAH后脑血流变性质,改善脑功能.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HXHY)脑伤泰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后脑血流量(rCBF)及脑微血管构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8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和CVS模型,并在1,4,12,24 h,3,7,14 d及21 d等不同时相点,观测各组大鼠局部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皮质rCBF变化.②脑光镜下病理改变.③脑皮质微血管构筑.④BBB的超微变化.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HXHY和尼莫地平(Nim)对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SAH后局部rCBF的变化可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HXHY和Nim可通过多种机制对CVS发挥作用,其中"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背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是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脑发育过程中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及分布状况与神经退行性变思维认知学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关注.目的探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和退行性变的影响.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胚胎期(E8~E21)、新生期(P0~P15)、幼年期(P16~2个月)、成年期(> 2个月)及老年期(>8个月后)5个阶段25只大鼠,每组5只.方法采用胚胎期至老年期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脑区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在大鼠E14~P35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成年后趋于稳定;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②出生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表达较强,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结论脑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新生期、幼年期有较为显著的表达,成年后表达下降,尤以老年期显著.老年大鼠海马内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含核受体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持成体干细胞增殖和成神经分化的关键基因.目的:拟构建含核受体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TLX,并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含核受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实验,于2007-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材料:成年SD大鼠1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真皮多能干细胞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分离培养;质粒载体pEGFPN1及细菌DH5α由徐文岳教授惠赠.方法:首先以大鼠的大脑组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含核受体的编码cDNA序列,T/A克隆至pMD18-T载体上,然后用BamHI、HindⅢ双酶切释放出经测序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pMD18-T-TLX中的含核受体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载体pEGFPN1中,从而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TLX,最后采用阳性脂质体将pEGFPN1-TLX转染到真皮多能干细胞中.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RT-PCR检测含核受体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PCR、酶切和测序结果证明,成功地将含核受体全长cDNA克隆到pEGFPN1质粒中,并成功构建pEGFPN1-TLX重组质粒.与未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相比,10 d后可见pEGFPN1-TLX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继续生长,并于15 d时形成抗性克隆,荧光显微镜下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而未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10 d时已全部死亡.RT-PCR结果显示,pEGFPN 1-TLX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表达TLXmRNA.诱导后3d与单纯真皮多能干细胞比较,pEGFPN1-TLX转染的真皮多能干细胞诱导成NF200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诱导成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实验成功构建含核受体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了真皮多能干细胞.转染后能明显提高真皮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效率,而向胶质细胞分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已经被应用于免疫治疗的研究中。目的:构建DerP2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能在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单~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疾病研究所完成。材料:C57BL/6小鼠;plambd—DerP2购自美国HESKA公司;pCI-neo质粒为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疾病研究所保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将原核表达质粒plambdDerP2携带的DerP2全长cDNA切下,重组到真核表达质粒pCl-neo中,然后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以未转染质粒和转染空白载体pCl—neo的树突状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pCl—neoDerP2重组质粒结构鉴定。②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DerP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测序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中携带了DerP2的全长cDNA序列,且与GeneBank序列完全一致。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重组质粒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能表达DerP2mRNA和DerP2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重组Der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其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能有效地表达于树突状细胞中。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为肝干细胞分化不全或分化异常所致。目前,肝干细胞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人原发性肝癌的“干细胞起源”学说尚需进一步验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活化、分布、来源和免疫表达特征。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完成,选用94例肝细胞癌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0例混合型肝癌石蜡包埋组织,同时选用5例肝硬化和4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实验对照,均取自病理科存档资料。肝癌组织均为患者首次肝癌切除手术时采取,包括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患者均无化疗和放射治疗史,并对受检项目知情同意。实验主要抗体均购自SantaCruz公司。方法: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的免疫标志有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细胞角蛋白7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细胞角蛋白8&18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鼠抗人Thy—1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观察各病变类型肝干细胞免疫标志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病变类型肝干细胞免疫标志表达情况。结果:在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干细胞免疫标志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可观察到肝干细胞向肝癌细胞的转化,以混合型肝细胞癌中肝干细胞免疫表型表达率最高(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干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为阴性。结论: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肝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分化状态和不同来源的肝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抑癌基因ING1高表达可使多种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使其细胞在合成前期细胞周期静止.ING1参与p53的信号传递通路,以一种转录活化因子调节p53的活性.目的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ING1基因表达及突变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以病理标本为观察对象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对象取自1998-10/1999-10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住院手术患者切除的大肠癌标本52块,于手术中分别取自距肿瘤边缘10 cm正常黏膜及新鲜肿瘤组织.患者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8岁.方法检测52块大肠癌组织标本中INGI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DNA单链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中P53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INGI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②P5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③聚合酶链反应-SSCP分析ING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①ING1mRNA在结直肠癌标本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减弱(0.626±0.382,1.166±0.245,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肿瘤组织中ING1表达强度较阴性组中显著下降(0.393±0.243,0.960±0.299,P<0.01).②P53蛋白表达强度与ING1mRNA表达相对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52块标本仅检测到1块存在ING1mRNA基因表达突变.结论ING1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其降低使结肠癌患者抑癌基因不能发挥.通过ING1mRNA及蛋白表达的下降而不是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提示ING1不像传统的抑癌基因那样主要通过基因位点的丢失和突变来参与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参与到ING1基因表达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背景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和CD14与内毒素性肺损伤密切相关,进一步揭示其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有助于深入阐明创伤、感染后肺脏炎症反应失衡的受体机制.目的探讨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表达及其效应.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1-08/11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63只昆明种小鼠及其肺泡巨噬细胞.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创伤合并内毒素组.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攻击小鼠模型,内毒素(5 mg/kg)于骨折后1h经小鼠尾静脉注入,检测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小鼠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表达变化.结果创伤后6 h,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呈上调和下调表达,合并内毒素攻击后CD14和SR进一步发生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性改变.相关分析显示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肺泡巨噬细胞CD14和SR的双向调变可能与肺脏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有效拮抗CD14和SR的双向调变策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肺损伤及其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普通的并发症,牛磺酸是视网膜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它是视网膜再生和发育必需的营养因子,缺乏牛磺酸会引起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改变。目的: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材料:试验于2003-3/2003-12在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选取封闭群SD大鼠54只,体质量为250g。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54只随机分为糖尿病1月组、牛磺酸干预糖尿病1月组、糖尿病2月组、牛磺酸干预糖尿病2月组、糖尿病3月组和牛磺酸干预糖尿病3月组6组,每组9只。同期选取正常对照组共15只。方法:动物单笼喂养,自由进食饮水,实验前禁食12h,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用尿糖试纸测尿糖达( )以上,尾靜脉采血测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即为模型建立成功。采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blotting等技术方法,检测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观察牛磺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①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鼠1个月时,牛磺酸即可抑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免疫反应性,随着牛磺酸干预时间的延长,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性渐弱。②RT-PCR检测:2个月始,糖尿病组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开始增大,牛磺酸明显下调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③3个月的糖尿病组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蛋白表达最强。牛磺酸干预糖尿病大鼠2个月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结论:牛磺酸可下调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及mRNA表达,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