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丘脑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探讨采用丘脑长度比例法测量、计算丘脑腹中间核(Vim)坐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5T高清晰核磁共振成像仪(MRI)仪测量了82例正常成人大脑前后联合间径(AC-PC)、大脑长度与宽度、丘脑长度与宽度、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分析AC-PC与大脑长度、大脑宽度、丘脑长度、丘脑宽度及两侧丘脑间夹角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通过丘脑长度比例法和原点法(根据AC-PC中点)测算Vim核的坐标,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结果AC-PC22.5±1.1mm,丘脑长33.1±1.4mm,丘脑宽17.5±1.2mm,两侧丘脑间的夹角51.0±6.0°;左右丘脑长、宽无统计学差异,但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个体丘脑长度的最大差为7.4mm,丘脑宽度的最大差为5.9mm;AC-PC与脑长、丘脑长呈正相关;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同脑形、脑宽呈正相关性;原点法测得的Vim核位置偏后,而丘脑长度比例法确定的Vim核的Y值变异较大。结论可根据丘脑长度来测算Vim核坐标,丘脑长度比例法较原点法确定的Vim坐标更加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PD)历史悠久,即通过在丘脑或丘脑下核制造损害灶以控制震颤、强直和运动不能。此术的靶点主要是丘脑腹前核、腹后核、中腹核(Vim)或未定区。其中Vim被证明对治疗震颤更为有效,在此核内制造小的毁损灶亦能获得满意疗效。目前多数作者均喜欢以Vim作为PD治疗的靶点,并倾向于用Vim刺激术替代Vim——丘脑切开术治疗此类疾病,本文作者报道33例次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Patil方法,经改进直接定位Vim核治疗帕金森病。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 从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利用改进的直接定位Vim核方法治疗帕金森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45~76岁,平均(61.84±8.8)岁。均以震颤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僵直和运动缓慢。Hoehn和yahr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Ⅲ级5例,Ⅳ级6例。其中有6例曾在我院行一侧丘脑Vim核毁损术,再次行对侧Vim核毁损术。2 手术方法及过程 根据Patil方法,我们用螺旋CT进行基底节扫描(层厚2mm,层间距0mm),尽量与AC-PC平面平行。在丘脑的下部几个平面,调整CT影像的窗宽和窗位后,丘脑内可见很多的低密度区,未见齿状  相似文献   

4.
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1-2].随着临床MRI技术的发展,对STN的MRI三维重建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3].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提供二维断画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提供空间图像及靶点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关系.本文探讨MRI对STN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5.
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1-2].随着临床MRI技术的发展,对STN的MRI三维重建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3].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提供二维断画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提供空间图像及靶点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关系.本文探讨MRI对STN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6.
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1-2].随着临床MRI技术的发展,对STN的MRI三维重建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3].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提供二维断画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提供空间图像及靶点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关系.本文探讨MRI对STN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8年3月至1999年7月,对81例帕金森氏病行87次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治疗,术中均行电阻值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感觉整合中枢,占神经轴体积不到2%,由于其位置深在、毗连内囊、下丘脑等重要中枢结构,并且该部位肿瘤病理类型以胶质细胞瘤为主,因此其高病死率和病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1-2].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治疗观念的改变,目前丘脑胶质瘤的治疗模式主要倾向于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本文就丘脑胶质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一、丘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特点:丘脑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5%[1-2],其中88%以上为星形细胞胶质瘤[3-4],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从发病到确诊,平均4-5个月.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往往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而成人多为高级别胶质瘤,因此前者的症状演变相对较快,而预后相对较好[1-2,5-6],另外其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腹外侧核团(Vop/Vim)神经元振荡活动与PD症状的关系.方法 23例PD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应用微电极和肌电记录技术采集细胞和肢体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与症状的关系.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14个振荡活动神经元中78%伴有震颤节律,并与肢体震颤相关;22%伴有β节律.发现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im,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op (P <0.05).结论 Vim是改善震颤的最佳靶点.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与僵直、运动不相关,提示Vop可以改善PD僵直和迟缓.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丘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近 50年来 ,利用立体定向外科方法治疗各种震颤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经过对不同靶点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认为丘脑的腹中间核( Vim)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 PVP)以及丘脑底核( STN)是治疗帕金森病理想靶点。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及微电极记录等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更加精确 ,毁损灶趋向更小 ,而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尽管如此 ,根据国内外大宗资料报道 ,其毁损手术后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缺失、言语障碍、视野缺损等达 2 %~ 2 5% [1~ 7]。自从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技术定位丘脑腹中间核(Vim)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例需行丘脑Vim核细胞刀毁损术的原发性震颤患者,术前采集60个方向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应用美敦力S7神经导航进行纤维束重建及术前计划。通过对锥体束、内侧丘系及齿状红核丘脑束(DRT)进行纤维束示踪,可视化定位Vim核靶点位置。对比其与常规方法得到的Vim核靶点坐标,通过术中宏刺激判断靶点感觉及运动阈值,验证靶点坐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术后复查毁损灶位置。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 9岁,前后联合(AC-PC)长度为(23. 6±1. 5) mm,第三脑室半径为(2. 6±0. 8) mm。常规靶点坐标,x:(14. 1±0. 8) mm,y:(-5. 9±0. 4) mm; DTI靶点坐标,x:(14. 6±0. 8) mm,y:(-5. 7±1. 0) mm。4例患者不同方法得到靶点坐标相差≥1. 5 mm。全部患者先按常规靶点穿刺,其中2例患者因感觉阈值异常,与DTI靶点坐标完全一致,术中调整后效果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比较,平均改善率为80. 1%。结论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可视化靶点定位方法对于Vim核位置变异较多的情况具有可行性,可增加丘脑Vim核靶点定位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切开治疗震颤麻痹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丘脑Vim射频切开术治疗40例患者,用CRW定向仪,应用MR1扫描,在冠状位、轴位像可直接确定解剖靶点,读出靶点坐标.术中微电极记录细胞电活动异常信号,协助确定靶点,然后进行射频毁损术.结果:本组无死亡,随访至今2例分别在术后1周,20天震颤复发,2例遗留口周及对侧手指麻木,其余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及运动迟缓改善,远期疗效在随访中.结论:使用MR1导向,保证手术定位精确性,微电极可在Vim核记录到震颤同步的震颤细胞异常电活动,达到功能定位,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癫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世界上约有5 000万癫痫患者,在我国就有900万癫痫患者[1],其中约有20%~3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需要进行手术干预[2].但对于无法行致痫灶切除手术的顽固性癫痫,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无法完全控制其发作.近十几年来,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良好疗效及其微侵袭性、可逆性、安全性等优点,使其在治疗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丘脑前核(anterior nucleus of thalamic,ANT)电刺激在癫痫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立体定向 X 线解剖定位法和电生理刺激靶点验证.确定丘脑腹外侧核的 Vim核团,利用定向活检对16例帕金森氏病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在36~65岁之间.进行了 Vim 核活组织光镜、电镜检查。均显示了神经元细胞固缩,细胞有崩解现象,尼氏小体、核仁、核染邑体、线粒体均有改变.神经胶质细胞肥胖、增生,但与患者病情、病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在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前后的发音状况。方法12位PD病人在手术前后分别发持续元音/a:/、/i:/、/u:/,记录发音,提取发音参数基频(F_0)及第1、2、3、4共振峰(F_1、F_2、F_3、F_4)。结果男性病人行Vim毁损术后,元音/i:/的第1共振峰升高,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PVP和Vim毁损术对PD病人近期发音无明显影响,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PD患者151例在采用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Vim后行射频热凝毁损Vim治疗。术前、术后1周、1年、3年、6年在未服药状态下行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不同Hoehn-Yahr分级患者术后1周UPDRSⅢ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不同级别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改善率均差异显著术后6年,震颤型和震颤僵直型PD患者UPDRAS评分分别为(35.75±2.30)%和(27.27+2.02)%;震颤型近期及远期疗效较震颤僵直型好(P〈0.05)。随着Hoehn-Yahr分级的增加和术后时间的延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下降。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毁损灶少量出血6例,构音功能障碍8例,手术同侧口周及对侧肢体麻木7例。结论经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后行丘脑Vim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显著,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精确定位。方法25例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丘脑手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的电活动资料,分析单细胞的电活动。结果共记录并甄别出258个神经元,44%的神经元簇状放电的节律与肢体震颤的节律高度相关(R=0.78),确认为震颤细胞,且多数位于Vim(n=75);11%的神经元放电对肢体运动有反应,确认为运动相关细胞。结论VL中的细胞电活动有明确的特点,特别是Vim存在着大量的震颤细胞,为手术靶点的定位提供了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9.
双侧丘脑旁正中梗死(bilateral paramedian thalamic infartion)又称双侧腹内侧丘脑综合征(bilateral ventromedial thalamic syndrome,BVTS),临床并不常见,研究认为Percheron 动脉闭塞是其主要原因[1],其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双眼垂直注视障碍,尤其是下视困难以及以Korsakoff遗忘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症状[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方法: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h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园结构,22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结论:早期MRI检查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对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