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AMI)病人T波交替变异性(TWA)与心脏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41名AMI病人进行TWA导联数目,左室射血功能(LVEF),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对临床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进行观察.根据LVEF将病人分为二组;LVEF<50%,(A组)和LVEF>≥50%(B组),比较二组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二组病人在LVEF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A组的TWA,TWA导联数目,CK-MB峰值及达到CK- MB峰值的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同时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 结论 AMI病人的TWA与LVEF及CK-MB的释放量有密切关系,TWA 和LVEF均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力因子,表明AMI病人的LVEF越低,易形成TWA,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Osbor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Osborn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Osborn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②方法 将87例AMI病人按心电图有无0sborn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③结果 Osborn波阳性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39.4,P〈0.001)。④结论 心电图Osborn波可作为AMI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6例TWA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出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TWA指数>3为TWA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Q-T/R-R、Q-T间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问期变化、TWA与窦性心律无关.观察组T波形态和TWA指数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6例,对照组2例.发生TWA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相同.结论 TWA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显著关系,已成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左室)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兼有既往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比较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③结果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F=8.17,q=4.13,P〈0.05);A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B、D组(F=6.52,q=9.14、3.27,P〈0.05),B、C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q=4.02、2.95,P〈0.05)。A组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X^2=4.74,P〈0.05)。A、B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明显好于C、D组(u=2.284,P〈0.05)。A组左室排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LVEF均显著高于D组(F=13.85,g=3.52~12.86,P〈0.05)。而A组Critina记分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F=9.36,q=4.15~15.32,P〈0.05)。④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AMI者,根据其入院3天内心电图有无QRSf,分为QRsf组(A组)和无QRSf组(B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密切相关,QRSf可作为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发病12小时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180例,根据溶栓12小时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A、B两组,监测CPK、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周、1月、3月及6月各随访1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A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者以及CPK、CK-MB峰值显著高于B组,CPK、CK-MB峰值时间较B组提前程度小,心力哀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O.05)。结论:AMI溶栓成功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者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病人208例,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分为A(无心绞痛史)、B(有心绞痛史)2组。比较两组病人HRV、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HRV各项指标如NN间期的标准差、短时程平均NN间期的标准差、连接NN间期均方差值的均方根、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B组均高于A组(t=2.862~3.675,P<0.01)。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高于B组(χ2=7.79、7.18,P<0.01)。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别。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能使AMI病人HRV增大,同时能够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钟琳玲  廖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1-152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9):983-984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2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50例,血糖正常组62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情况。结果:AMI血糖升高组与血糖正常组比较,CK及CK-MB峰值显著升高,LVEF值降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AMI后梗死面积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改善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卡维地洛(12.5mg/d)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将病例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N=42)和下壁心肌梗死组(N=18),均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48小时内给予卡维地洛3.125mg×2/日口服,2周后加量为6.25mg×2/日。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周及25周时记录病人心率、血压,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其左心房前后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与第1周相比,第25周时病人LA、LVEDD均明显减低(44.22±4.76mm vs39.47±4.45mm;59.53±5.25mm vs 53.50±4.28mm,均P〈0.001),LVEF、FS明显增加(46.10±6.69%vs56.42±6.14%,P〈0.001;9.28±3.32%vs20.79±4.65%,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病人LVED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60.57±5.44mm vs 57.11±3.92mm,P〈0.05),LVEF明显较下壁心肌梗死组低(44.79±6.68%vs 49.17±5.77%,P〈0.05)。25周时,前壁心肌梗死组病人心室重构改善明显好于下壁心肌梗死组。LVEDD缩小值(6.48±2.74mm vs5.00±2.09mm,P〈0.05)、LVEF提高值(10.93±5.15%vs 8.89±2.52%,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均较下壁心肌梗死组明显。结论卡维地洛(12.5ms/d)作为靶剂量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更为必要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H - 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ng/ml;B组:H—FABP≥65ng/m1。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P<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P>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罗莘 《医学综述》2014,20(21):3994-39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0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45例,B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16.0×109L-1)109例,C组(白细胞计数>16.0×109L-1)49例。分析上述三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以及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且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多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AMI患者白细胞升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组(A组,n=20)和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组(B组,n=45),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C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AMI后1周、3月及6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结果:A组和B组各时点的LVEDD、LVESD、LVEDV及LVESV均大于C组(P〈0.05),LVEF和VE/VA均小于C组(P〈0.05);B组6月时LVEDD、LVEDV、LVESV及3月和6月时LVESD较A组相应时点显著降低(P〈0.05),而B组6月时LVEF较A组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同时点间的VE/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明显左室重塑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退,血运重建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抑制AMI后中期心室重塑,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起搏器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在置人前及置人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39.38±4.16)mmvs(43.41±5.34)mm]、LVEDD[(47.12±7.22)mmvs(51.76±9.26)mm]显著降低,LVEF(0.60±0.08vs0.55±0.11)升高,6min步行试验距离[(339.79±45.82)mvs(314.38±41.74)m]更长(P〈0.05),BNP水平[(108.23±62.10)ng/lvs(143.87±72.85)ng/1]显著降低(P〈0.05),累计心室起搏比例(0.21±0.08vs0.55±0.12)明显降低(P〈0.01),而房颤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及P波离散度(Pdisp)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ICM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服药4周)44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计算SYNTAX评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房性心律失常并计算Pdisp,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快速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结果两组SYNTAX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7.7)分比(25.5±8.1)分,P〉0.05];治疗组对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5%比65.0%,P〈0.05),血清NT-proBNP水平和Pdisp显著下降[(675.5±288.6)ng/L比(876.3±345.8)ng/L,(23±10)ms比(38±15)ms,均P〈0.05],LVEF和FS显著高于对照组[(52.5±12.2)%比(44.3±6.6)%,(37.4±11.3)%比(25.4±5.7)%,均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显著缓解ICM患者房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降低Pdisp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QT变异度(QTV)等因素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性。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根据入选者心电学指标及心脏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AMI组和对照组以及AMI组组内比较。结果:(1)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变异度和QT间期变异系数(QTVC)明显低于对照组;(2)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VC,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MVA存在相关性。结论:QTV,QTVC在心肌梗死后与MVA存在相关性,和传统预测值LVd、LVEF同样有效,可能成为独立的预测AMI后MVA和猝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临床需要在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盐酸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64.2615.06)mL比(174.34±16.07)mL,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VSV):(84.6913.24)mL比(90.23±15.18)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39.15±11.24)%比(36.83±8.56)%,P<0.05],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8%比90%,P<0.05),血脂明显改善[总胆固醇(TC):(4.34±0.84)mmol/L比(4.87±0.52)mmol/L,P<0.05;三酰甘油(TG):(1.26±1.05) mmol/L比(1.84±1.42)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7±0.78) mmol/L比(1.06±0.37) 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73 ±0.56) mmol/L比(1.94±0.54) mmol/L,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通过改善微循环、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