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腹裂模型肠管损伤的研究;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单纯使用平底短型网塞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高位腹膜前股疝无张力修补(附28例报告);耻骨上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2.
1 腹股沟斜疝作者在传统的Marcy 内环修补法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即在疝囊高位结扎后,于内环处绕精索注入生理盐水分离开精索内筋膜.切开精索内筋膜至在精索根  相似文献   

3.
2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缩小内环口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缩小内环口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4-1999年2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内环口修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5例患者全部于术后5-7天拆线,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67例获随访,随访率93.7%,随访时间1-5年。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0.7%。结论 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行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加行内环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自1986~1996年共收治476例腹股沟疝病人,我们对其中的87例腹股沟斜疝的病例在疝囊的高位结扎部位上做了适当的改进,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87例,病程6个月至23年,平均7-3年。其中择期手术72例,急诊手术15例。手术方法:传统的方法是找出疝囊后,高位结扎的部位以解剖出内环口暴露疝囊颈部的腹膜外脂肪组织为界限。然后施行修补术。本组87例疝囊高位结扎所改进之处即在高位结扎的部位上,暴露出腹膜外脂肪组织,将下坠的脂肪组织进一步向上分离2~3cm,再结扎疝囊或缝合腹膜,然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脐内侧襞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斜疝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对110例(140侧)儿童实施了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对于300例(405侧)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中,对有疝复发危险因素的47例患儿,加做脐内侧襞瓣覆盖加强内环口.结果 B组具有疝复发危险因素患儿47例,经腹腔镜脐内侧襞腹膜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A组随访2~122个月,平均56个月,4例复发(2.8%).B组随访5~74个月,平均34个月,尚未见复发.二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合并脐内侧襞瓣覆盖内环口疝修补术是安全可靠的,对有选择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以及青少年腹股沟斜疝有进一步降低疝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肩”技术在188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肩"技术是腹股沟斜疝腹膜前修补术的关键步骤,我们将该技术扩展应用于筋膜前修补,探讨其价值。方法:188例腹股沟斜疝病人,分别使用Lichtenstein、Rutkow、Millikan等手术方式修补,所有病例手术均贯彻"颈-肩"技术,即在游离精索后,于内环处切开腹横筋膜,直接显露疝囊颈部,将疝囊高位游离至疝环切开水平,并继续向近端分离内脏囊("肩")与腹横筋膜间的粘连,显露腹膜前间隙。观察术中情况、术后短期和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操作顺利,平均手术时间50 min,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未复发。结论:"颈-肩"技术在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具有操作简便、解剖清晰、损伤轻微、修补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内环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采用经脐入路行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内环修补术的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34例。于脐缘左右侧皱褶处分别戮孔置入微型腹腔镜和操作钳,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剌入带线雪撬针,在器械钳配合下超高位缝合关闭疝囊;同一孔再次刺入带线疝针缝合腹横筋膜和脐内侧皱襞修补内环;各自体外打结,线结埋在皮下。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疝手术时间10~20min,平均15min,双侧疝22min。患者术后12~18h肛门排气,2~4d出院,住院时间平均2.5d。除9例出现阴囊小气肿(24h后消失)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术后门诊随访2周。19个月,无疝复发、肠粘连、医源性隐睾和其他并发症发生,脐缘皱褶内瘢痕线状很难辨出。结论经脐入路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内环修补术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疗效确切,更加微创、美观,特别适合年长儿、婴幼儿巨大型和反复发作的普通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987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Folcy导尿管修补12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手术方法:按常规疝修补术切开皮肤及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在精囊的前内侧寻找疝囊。游离疝囊后,将疝囊高位结扎,切除结扎线外疝囊组织,疝囊颈自行还纳入腹腔,稍作分离,显露内环界限。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890年Bassini发表斜疝修补术以来,方法演变甚多,但术后复发问题仍为临床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介绍一种符合解剖关系,降低术后复发率的一种方法。手术方法斜疝修补术剥离充分后,高位结扎并切除疝囊,注意不要残留突出腹膜部分,同时观察是否并发直疝或股疝。对内环大者,在修补时应缝合凹间韧带与髂耻束。如腹股沟后层荏弱,从耻骨结节到内环均应缝合或做重迭缝合,如缺损极大,可在腹直肌鞘外缘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经验。方法:选取20例腹股沟斜疝,应用美国Bard公司产品(Bard Mesh Perfix Plug),从选择切口到分离提睾肌精索同传统疝修补术,高位分离疝囊到内环口,内翻还纳腹腔。由内环口塞入充填物并固定,补片置于精索后腹横筋膜前。结果:全组均治愈,近期无复发,无切口感染及长时间疼痛发生。结论:本术式方法独特,复发率低,简化了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步骤,创伤小,尤其适用于腹股管后壁薄弱,缺损大者及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改变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切口与人路,减少小儿斜疝术后并发症。方法:取腹股沟中点内上方1cm腹股沟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沿皮纹做长约1~1.5 cm的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外斜肌腱膜后,显露内环口外的精索及疝囊,打开疝囊,将其从精索上稍加游离后,横断,近端缝扎,远端不予处理。结果:36例无阴囊血肿,睾丸水肿,精索损伤发生,随访1~4年,无一例复发及睾丸及萎缩。结论: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瘢痕小、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容易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改进张世杰,张斌我们对腹股沟斜疝手术进行了改进。术中疝囊不剥离不切除,内环不悬吊,精索不游离。10年来共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治疗87例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满意。方法与结果:依次暴露疝囊后,在近疝囊内环处将疝囊稍加剥离,切开疝囊显露疝内...  相似文献   

14.
睾丸切除在老年性复发疝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1例 70岁以上腹股沟斜疝复发疝行疝修补术时将同侧精索在内环处结扎 ,切除睾丸及精索 ,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年龄 70~ 76岁 ,均为单侧腹股沟复发性斜疝 ,右侧疝 15例 ,左侧疝 6例 ,其中 4例为第二次复发。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人在行疝修补术中精索与周围组织及瘢痕粘连紧密 ,分离时均有不同程度损伤 ,其中 18例损伤较重 ,3例较轻 ,考虑术后睾丸有缺血坏死的可能 ,病人年龄大 ,征得家属同意后将同侧精索在内环处结扎 ,切除精索及睾丸 ,将联合肌腱和腹外斜肌腱膜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12年3—9月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163例。于脐环下方置入5mm腹腔镜,采用自制疝气针,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爱惜康0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果术中过程顺利,59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手术时间单侧5—10min;双侧10—15min;术中出血量0.2—2ml。术后恢复平稳,均于术后第2天出院。无精索、输精管损伤及术后阴囊血肿等。163例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可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斜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带线直针单隧道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脐下脐上分别切5 mm及3 mm切口,建立气腹后置入5 mm及3 mm trocar,在疝囊颈投影的皮肤位置切1 mm切口,自该切口刺入带线疝针,疝针在腹膜外沿疝囊颈后方走行,疝针通过精索血管后针尖即可穿过腹膜进入腹腔,用腹腔镜钳将疝针上的线牵拉进入腹腔足够长。将疝针沿原隧道缓慢退出,至退到腹膜外原进针垂直位置后将疝针沿疝囊颈的外侧走行,于疝囊颈后方出线处出针,将腹腔内留的线穿过疝针上方的线与疝针之间的间隙,腹腔外轻拉疝针与缝线,将腹腔内的线带出,并剪断,并分别打结,完成疝囊单隧道双线高位结扎。结果 427例中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218例,占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51.2%。单侧手术平均时间约8.5分钟,术后脐部少量渗血5例,无阴囊、腹股沟血肿等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1天,术后312例随访3月~24月,无复发病例,未出现线结反应,术后内环处未扪及线结。结论腹腔镜带线直针疝囊单隧道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式及内环口直径(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儿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我院在1981~1985年对76例老年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Madden 法进行修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患者平卧、取腹股沟切口,逐层切开。游离精索,高位结扎疝囊(不悬吊),提起精索,分离或切断提睾肌,充分暴露内环。顺内环向下纵行切开腹横肌腱膜筋膜至陷窝韧带,使之分成内外两侧叶。游  相似文献   

19.
根据Pascal原理,为避免术后斜疝复发,作者1992年以来,对35例老年性复发性斜疝和巨大性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精索切除后修补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斜疝35例,均为男性,年龄50~86岁,其中巨大性斜疝18例,复发性斜疝9例,单纯性斜疝8例;左则11例,右侧20例,双侧4例,均行腹股沟段精索切除后斜疝修补术。手术取腹股沟斜疝切口,切开腹外斜肌  相似文献   

20.
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的研制和在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而形成的,多无腹股沟管壁的缺损,即使有薄弱处,以后也可以通过发育而得到加强。因此,只需要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疗目的。传统手术方法须切开腹股沟管,找到疝囊后剥离疝囊周围组织使其游离至高位再行结扎,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造成损害,形成瘢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