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院自从成立"120"以来,工作量逐年增加,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车8972次,救治患者9067例,其中危重患者达2000例,抢救成功率97%.为了更好地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现将我在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各个环节的院前急救工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从成立“120”以来,工作量逐年增加,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车8972次,救治患者9067例,其中危重患者达2000例,抢救成功率97%。为了更好地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现将我在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各个环节的院前急救工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科三个环节中(院前,院内急救及ICU)首要的一环,已受到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作者总结宁波市急救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共出车20383次,其中急救人次(到达现场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1683例,占总出车次数的8.26%,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不同年龄段院前急救出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的人群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2年1月到2006年12月所有通过呼叫广州市"120"急救电话并出车急救的病例,将呼叫出车的病人分为8个年龄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出车例数、年龄别、出车率、前十位呼车原因及性别比情况。结果:大于70岁年龄组的平均出车例数及每千人口出车率明显多于其他各年龄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十位呼车原因在小于14,14~20,21~30,31~40,41~50和51~60年龄组中,因交通事故需院前急救出车量最高;由于外伤、头晕、昏迷、呼吸困难、活动障碍和发热原因需急救出车在大于70岁年龄组最高;呼叫出车的男/女性别比是1.46/1。结论:老年人是院前急救服务的主要对象;因交通事故受伤而需院前急救服务是主要的呼车原因;呼叫出车的男性数量比女性高。  相似文献   

5.
2009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客观指标评估2009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急救中心2009年所有院前急救数据库,计算接警受理时间、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并与2007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全年院前出诊病例共4588例,接警受理时间为(41.92±10.76)秒,出车准备时间为(2.03±1.11)分钟,白班出车准备时间比夜班短(P(0.05),急救半径为(10.39±11.24)km;应急反应时间为(20.31±19.61)分钟,与出诊范围、昼夜分布有关(P(0.05);急救半径及应急反应时间较2007年增加(P(0.05)。结论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诊队伍急救能力,加强急救网络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资源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120”是绿色通道,生命的守护神。我院自开通“120”以来已院前救治了许多急、危重病人。如:我院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半年的时间共院前急救严重多发伤病例152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成功与否的基础[1],由患者呼救、现场救治、途中转运、安全交接等环节紧凑而有序组成[2]。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加强,同时受到国内医疗环境的影响,院前急救也成为医疗纠纷的高发环节。现将院前急救过程中纠纷易发因素及其防范总结如下。1院前急救出车时间长,不能给予及时救治引起纠纷1)2009年起,我院成立院前急救站,由秦皇岛市120指挥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就近派车,而且每辆救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的第一环节尤为重要,2004年1月-2006年6月我院院前急救200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成批外伤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成批外伤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按院前常规急救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临床路径理论进行院前急救及护理,比较两组自接到"120"电话后至出车时间、达目的地的时间以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自接到"120"电话后至出车时间、达目的地的时间较对照组短,病人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成批外伤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12月—2013年4月院前急救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运用临床急救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平均出车反应速度、诊治等待时间、死亡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医患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临床急救路径提高院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率及医患满意度,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前医生与呼救者沟通对减少空返率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12月院前急救1778次为对照组,按常规处理;以2017年1月至7月院前急救1086次为研究组,出车前先与呼救者沟通,比较两组院前急救空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自行来院比减少,平均出车时间无明显变化,院前急救空返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院前急救前医生与呼救者沟通,出车时间无明显增加,而空返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急诊科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急救医疗服务提供依据,以及提高老年人群患者院前急救的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院前急救共1354例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谱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相对应的出车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相对应的自身特点。结果:本中心1354例老年患者中男女比例0.85∶1.0,平均年龄(72.0±8.5)岁。疾病谱排名前3位疾病依次为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出车时间统计结果显示5月至次7月,12月至次年2月为老年患者院前急救高峰期;一天中的急救高峰时段为12点至18点与0点至6点。结论:我院院前急救老年患者的情况具有自身特点,急诊科可据此合理配置急救资源,组织相关培训,重点提高创伤、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急症的现场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的时间、病种及院前处理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5年5月间5016例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的院前急救时间、呼叫病种构成及院前急救结果。结果:出诊记录共5121例,有效出车共5016例。其中男3326例,女1690例;院前急救时间集中在10~20min内(2048例占40.8%);呼叫原因主要为“车祸”(1284例占40.2%)及“昏厥”442例占24.5%);院前急救结果接回医院3677例(占73.3%),空车781例(占15.6%),现场处理356例(占4.0%)。结论: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是创伤,特别是交通伤,应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加强院前创伤抢救的技术和完善急救设备,加强院前急救医护的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120电话回访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4月共5730例电话呼救患者在进行电话回访前后,从出车速度、医疗环境,(救护车内),服务态度,急救措施,医疗收费5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结果:患者及家属在电话回访后对院前急救工作满意度明显增高,院前急救医疗纠纷明显减少:结论:120电话回访有利于发现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006年1月~2008年12月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急救出车次数、呼救原因、院前死亡、日均院前急救次数、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空诊率等。认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应从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出发,根据出车呼叫的高峰时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1]。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性,使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2]。现就我院2004~2006年,“120”急救车接诊的AIDS病人,经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安全的转运送至我院传染病科继续接受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4~2006年,我院“120”急救车接诊的AIDS病人,其中外伤1例,内科5例,不包括掩盖患AIDS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相似文献   

17.
高慧娟 《当代护士》2016,(7):170-172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对影响院前急救出车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改进,以缩短院前急救出车反应时间。方法根据QCC法,成立救生圈,绘制影响出车时间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制定改进措施。结果院前急救出车时间超过3 min的比例由实施QCC管理前5.8%下降到实施后0.51%,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由改进前3.06 min缩短为改进后1.68 min。结论将QCC模式运用于院前急救出车流程管理,可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提高出车效率,获得较高的病人满意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急症科优化急救流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1院前急救流程1.1急症科24h保持急救电话畅通,有专职护士接听电话,负责指挥和调度出车,护士接听电话时要重点询问患者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症状有关的生命体征[1],2m in内出车,途中出车人员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病情,同时保持车内急救药品齐全、急救仪器完好备用。1.2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病情迅速评估,简要询问病史、查体,同时给予必要的抢救。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按医嘱给予相应的急救药,在用药时做到三清一复核,即听清、看清、问清、复核用…  相似文献   

19.
程辉  祝传智  李昌山 《临床医学》2009,29(12):74-75
目的分析总结我市院前急救规律,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以2007年至2008年度的20831例院前急救病例和该两年度120出诊日报表为依据,逐时逐日逐月逐年列表统计分析。结果每日出车最少的是凌晨3:00-5:00,8:00~21:00是一日当中呼救出车高峰期,其中最高峰在18:00—19:00时。1个月30d内各日之间未见明显差别。每年出车最多的是1~2月份。结论我市院前急救疾病谱与文献报道有明显不同,外伤患者占重要比例。提高创伤患者的急救水平是我市院前急救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王新鹤 《护理研究》2010,(1):255-256
[目的]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针对出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120”对出车时间的要求,按照简单实用、有序、便于操作、规范简捷的原则,自行设计了急诊出车记录单。[结果]我科从2002年5月开始使用急诊出车记录单后,出车的速度明显缩短,记录齐全,出诊人员及与“110”指挥中心之间相互沟通,配合默契,人员关系和谐。[结论]急诊出车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对院前急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