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对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予以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亚男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46(6):680-683
侧支循环被广泛认为对急性脑梗死具有重大影响,包括缺血损伤的进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并且还影响脑梗死后的血管再通、再灌注、出血性转化和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早期挽救缺血组织,扩大血管再通治疗时间窗,使得缺血组织从延迟的再灌注中获得良好临床结果。因此,目前认为侧支循环是脑梗死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4.
侧支循环被广泛认为对急性脑梗死具有重大影响,包括缺血损伤的进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并且还影响脑梗死后的血管再通、再灌注、出血性转化和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早期挽救缺血组织,扩大血管再通治疗时间窗,使得缺血组织从延迟的再灌注中获得良好临床结果。因此,目前认为侧支循环是脑梗死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11):1027-1028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早期疗效及出血转化风险,为不同病因脑梗死静脉溶
栓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
连续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进行病因分组。临床有效定义为溶栓后较溶栓前NIHSS评分下降≥4分或
NI HSS评分降至0分。分析不同病因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和7 d的有效率及24 h出血转化的风险。
结果 共纳入283例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有效例数共129例(4 5.58%),其中穿支动脉疾病
(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组35例(63.64%)、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组70例(54.69%)、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组10例(45.45%)、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组3例(23.08%)、心源性(cardiogenic stroke,CS)组11例(16.92%)。组间比较,PAD组有
效率明显高于UE组、OE组、CS组,P值分别为0.015、0.008、0.004;LA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UE组、OE组、
CS组,P值分别为0.032、0.011、0.009;UE组有效率明显高于OE组、CS组,P值分别为0.031、0.019。溶
栓7 d有效例数共193例(68.20%),其中PAD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S组(72.73% vs 58.46%,P =0.009)。
溶栓7 d后≤55岁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80岁患者(76.11% vs 55.56%,P =0.013)。共有23例出现出
血转化(8.13%),PAD组出血转化率(1.82%)明显低于LAA组、OE组、UE组、CS组,P值分别为0.025、
0.018、0.004、0.001;CS组出血转化率(18.46%)明显高于LAA组、OE组、UE组,P值分别为0.005、
0.012、0.021;≥80岁患者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55岁患者(14.81% vs 6.19%,P =0.002)和55~79岁
患者(14.81% vs 8.39%,P =0.006)。
结论 不同病因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有效率和出血转化风险有差异,穿支动脉疾病组溶栓早期有
效率较高,出血转化风险低;心源性组患者早期有效率较低,出血转化风险相对较高;患者越年轻,
溶栓效果越好,出血转化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1例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54例,后循环组57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周NIHSS评分差异,并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前循环组溶栓前、溶栓24h后、溶栓1周后NIHSS评分分别为(14.64±3.03)分、(11.06±5.03)分、(6.77±3.64)分,与后循环组(15.74±4.87)分、(11.79±2.57)分、(8.26±2.44)分比较,溶栓1周后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为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治疗难度较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颅内出血高危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5例发病时间<3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6~0.9)mg/kg.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及7 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6例(30%),死亡2例(10%).症状性脑出血患者2例.基线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2015-06—2016-12收治的发病4.5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分为溶栓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溶栓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及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其他常规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和7d进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溶栓组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一个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因为80 %~ 90 %的急性脑梗死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只有尽早溶解血栓 ,再通闭塞的脑血管 ,及时恢复供血 ,才有可能挽救缺血脑组织 ,避免缺血脑组织的坏死。我院自 2 0 0 1年 7月以来 ,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2 0例 ,并进行了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入选标准 ( 1)发病 6小时之内的初次脑梗死 ,进展性卒中若 CT检查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等表现可延长至 9小时 ;( 2 )头颅 CT检查排除脑出血 ,且无与神经功能缺损相…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6)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发病6h内急诊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急诊入院后给予常规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组患者连续治疗14d后对比分析卒中量表(ESS)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E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ES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8.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冯玉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2):77-78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确诊91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和脑保护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尤瑞克注射液,连续治疗14d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综合疗效和后侧支循环开放率。结果治疗14d末2组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率71.74%(33/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2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侧支循环开放率和改善预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00—02-2005—06,我们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CI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建立预测ACI患者无侧支循环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并探讨列线图模型对ACI患者无侧支循环的预测效能。结果 128例ACI患者中83例有侧支循环,45例无侧支循环; 比较无侧支循环组和有侧支循环组基线资料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高、有糖尿病史、有高脂血症史、有吸烟史、脑动脉轻度狭窄是ACI患者无侧支循环建立的风险因子(OR>1,P<0.05); 建立预测ACI患者无侧支循环的列线图模型,同时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ACI患者无侧支循环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曲线几乎和Y=X直线重合,模型校准度良好; 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urve,ROC)发现,列线图模型预测ACI患者无侧支循环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rea of the under curve,AUC)>0.80,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ACI患者无侧支循环建立与多种因素有关,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并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6.
刘建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26-29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超过6h"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NS)100mL于30min内滴完,2次/d,共5d,之后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给予羟乙基淀粉、葛根素、脑细胞营养剂等治疗。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1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行血黏度、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不同病程患者的疗效。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患者,尿激酶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病程>72h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尿激酶组21例有出血倾向,未发生颅内出血;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对血流变的改善明显,尤其是降低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更明显。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使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CTA的两种侧支循环评价量表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纳入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采用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 LMC)和Tan侧支循环评分(Tan)评价侧支循环,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以病残或病死为主要结局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2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OR=0.309,95%CI:0.134~0.713;P=0.006)和Tan评分0~1分(OR=7.339,95%CI:2.072~25.994;P=0.002)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an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21)。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和Tan评分0~1分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LMC评分相比,Tan评分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预测能力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18.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按照患者经济能力与自愿原则分为联合治疗组9例和对照组1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单用静脉溶栓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量表(mRS)评分,术后3个月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Ⅱ~Ⅲ级者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3%(P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6.1%,9.28%)及病死率(6.5%,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恢复良好率(61.3%)明显高于对照组(37.3%)(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增加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李玉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8):76-77
脑梗死是指人体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中断,从而造成局限性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或者坏死,使患者出现神智不清和肢体瘫痪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对于脑梗死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发病情况,在该病急性期,应当运用合理和积极的治疗措施[1]。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在早期实施溶栓治疗,属于一种比较积极的治疗手段。我院对自2010-07—2012-06住院治疗的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尿激酶(UK)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75岁的高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75岁的高龄组和<75岁的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尿激酶50万U缓慢静脉推注,并随后静滴UK25万U,总量≤150万U.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并发症不随高龄增加而增多.结论 ≥75岁的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年龄不应作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的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