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评价价值。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均接受DSA检查,观察后循环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数量。并观察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78例(78.0%)检查动脉狭窄,共检出狭窄220处。其中35例(70.0%)TIA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89处;43例(86.0%)后循环梗死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131处。2组动脉狭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最多,其次为椎动脉V5段、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32例,甲状颈干增粗24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15例,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15例,颈深动脉肌支增粗12例。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后循环缺血动脉病变情况,并可对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老年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病变血管情况。方法对52例老年复发性ICVD患者[脑梗死(CI)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例]行DSA检查,其中44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52例ICVD患者中,DSA检出血管异常43例(82.69%),其中血管狭窄39例(75%),CI组31例(75.61%),TIA组8例(72.73%);动脉瘤2例;血管发育不良及变异各1例。44例患者中,MRA检出血管狭窄10例(22.73%),其中CI组8例(18.18%),TIA组2例(4.55%)。DSA对病变血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1);但DSA与MRA对CI组及TIA组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A与MRA均可发现老年复发性ICVD的血管病变情况,DSA检出的阳性率更高。二者均可为ICVD提供血管病变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数目并随访半年,观察其临床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分析后循环TIA患者半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差异。结果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86例,共有49(56.9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0(11.63%)例;后循环病变39(45.36%)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24.19%)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43.01%)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随访半年,16例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5例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狭窄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应积极采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检测258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及高血压组。采用DSA检查患者的脑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H型高血压组112例,高血压组146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吸烟、饮酒史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以颈内动脉(ICA)及大脑中动脉(MCA)受累多,以颅内血管狭窄病变为主。与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颅内血管病变及重度脑血管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侧支循环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较多,程度较重,且侧支代偿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的关系,以探讨TIA的病因。方法对56例TIA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颅内外供血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血管畸形等。结果 56例TIA患者中10例(17.86%)造影阴性,46例(82.14%)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血管病变,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40例(71.42%),动静脉畸形2例(3.57%),动脉瘤3例(5.36%),烟雾病1例(1.79%)。23例(41.07%)患者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结论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是TIA的常见原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是TIA的少见病因,DSA对TIA患者病因检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末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 合片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9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患者TIA发作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组;按照发作次数分为非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和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本研究共63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70.78%.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多.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55∶1.(2)频发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5).(3)89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发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62例复发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DS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结果本组58例(93.5%)患者有血管狭窄,其中重度狭窄41例(66.1%),轻中度狭窄17例(27.4%);血管动脉硬化的患者4例(6.4%)。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3例(4.8%),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18例(29.0%),前后循环血管均病变41例(66.1%)。椎动脉病变53例(85.5%),颈内动脉38例(61.3%),基底动脉14例(22.9%),大脑中动脉6例(9.7%),颈总动脉3例(4.8%)。结论复发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管狭窄,且以重度狭窄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128例其他病因眩晕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浆LPA测定。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gqd。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眩晕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2组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是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敏感指标,可作为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常规检查项目,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价值,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0例行头颅HRMRI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分别纳入脑梗死组(n=42)与TIA组(n=28)。分析头颅HR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结果①脑梗死组中分布于腹侧壁、上侧壁的斑块数量高于TIA组,背侧壁、下侧壁斑块数量低于TIA组(P 0.05);②两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血管最狭窄处(MLN)血管面积(VAMLN)(VAM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LAMLN显著低于TIA组,管壁面积(WA)MLN显著高于TIA组(P 0.05);③两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构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PA、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斑块负荷百分比、RI显著低于TIA组(P 0.05);④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显著高于TIA组(P 0.05),但两组易损斑块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⑤RI对脑梗死无明显诊断预测价值[AUC 0.591(0.454~0.728)];其余指标用于脑梗死的诊断预测均具一定诊断效能,以WAMLN诊断效能最佳[AUC 0.763(0.649~0.876)]。结论 HR 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具重要价值,且脑梗死与TIA在斑块分布、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上差异显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风险,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老年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特征,为该病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眩晕的76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有72例存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结构异常共计116支,其中颈动脉系统病变12例(16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65例(100支)。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5例,以椎动脉合并其它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7支(47/116);后循环先天性发育不良47支(47/116),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9支。结论后循环狭窄或闭塞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能是老年人血管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前循环新发脑梗死(ACI)患者头晕症状与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纳入前循环新发脑梗死患者234例,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VBA)系统血管异常,根据发病前24 h内是否出现头晕症状,分为头晕组与非头晕组。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两组间脑血管危险因素(VRFs)、责任梗死部位、颈内动脉(ICA)系统、侧支循环建立的差异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高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RFs≥3、一侧ICA狭窄合并迂曲、ICA中度迂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DL-C、一侧ICA狭窄合并迂曲为ACI患者伴随头晕症状的脑血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的ACI患者头晕发生比例增加。一侧颈内动脉存在狭窄合并迂曲,为ACI出现头晕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9.
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7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76例中67例(88.2%)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狭窄≥50%59例(88.1%),颅外段狭窄50例(74.6%),颅内段狭窄17例(25.4%),46例(68.6%)发现有不稳定性斑块。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