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8例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102例非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运用双功能超声显像仪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管径、数量、斑块形态、血流参数等指标。对2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1.6%,对照组为45.8%,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硬斑为主,实验组以扁平斑和硬斑为主,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软斑及溃疡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梗死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侧向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最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76例脑梗死患者及36例健康成年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76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64例;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且多为软斑。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早期检出并确定斑块的性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02—08于我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我院就诊,但无脑血管疾病的30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位置、数量及形态的检查。结果观察组硬化块29例(53处),检出率97%,对照组硬化斑块7例(35处),检出率23%,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斑块形态检测中,观察组主要斑块为软斑和溃疡斑,对照组主要斑块为扁平斑和硬斑。斑块的发生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次之为颈总动脉的起始部,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内左、右两侧IM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和结构具有较好的显示作用,早期使用对于降低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行颈动脉超声常规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不同性质斑块的弹性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54例患者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低回声斑块62个,混合回声斑块44个,强回声斑块1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混合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B/A比值1.86±0.63,混合回声斑块B/A比值7.61±2.80,强回声斑块斑块B/A比值40.4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弹性评分、斑块类型与B/A比值、弹性评分与B/A比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硬度,不同组织声学特性斑块的弹性应变率不同,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4—2015-08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斑块多为脂质型,形状规则,内膜厚度(0.68±0.34)mm;观察组多为钙化型斑块,形状多表现不规则,内膜厚度(1.45±0.38)mm。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形态和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5,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脑血管病患者210例(观察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AI)患者72例,腔隙性梗死(LI)患者70例,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病患者200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斑块类型及斑块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LI、AI患者单发及多发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LI、AI患者软斑块、硬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扁平斑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结论 TIA、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及时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脑血管疾病分型。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状况.方法 对138例CI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组138例中120例(87.7%)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5块,正常对照组140人检出斑块为36人(25.7%)(P<0.01).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80.8%)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9.2%)(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1.1%)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8.9%)(P<0.01);位于CCA分叉处(66.3%)又显著高于主干(14.9%)(P<0.05).结论 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CCA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01—12开封市中心医院诊断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情况,分析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溃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00例患者,42例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占42.0%;38例位于颈内动脉,占38.0%;13例位于颈外动脉,占13.0%;7例位于颈总动脉,占7.0%。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颈动脉壁增厚,斑块贴服在内膜上,形态大多不规则,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硬斑块呈强回声,软斑块呈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溃疡,可见内膜回声不连续,斑块内可见低回声,提示溃疡形成,部分巨大溃疡可见斑块顶部呈"火山口"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显示血流进入溃疡斑块内部。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无创等优点,尤其对粥样斑块合并溃疡,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81例经MRI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142支血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MRI检查后7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67例患者(103支血管)于MRI检查前行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超声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MRI检查示重度、中度、轻度狭窄血管中检查出斑块与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与DS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772),超声与DSA检查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系数=0.586);MRI与超声检查对易损斑块的检出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血管狭窄程度判定、易损斑块检出方面较超声更具优势,且能够就斑块形态、成分进行分析,超声检查略逊一筹,更适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期筛查。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T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08—2014-08于我科检查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结果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PV、EDV、R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