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其值将脑梗死组分为3个亚组(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HbA1c、hs-CRP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HbA1c、hs-CRP水平[(4.8±0.3)%vs(5.9±0.6)%;(0.78±0.11) mg/Lvs(3.25±0.72) 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粥样硬化组HbA1c水平[(5.1±0.5)%]明显高于正常组[(4.3±0.3)%],重度粥样硬化组HbA1c、hs-CRP水平[(7.1±0.9)%;(1.37±1.5)mg/L]高于正常组、轻度粥样硬化组[(1.11±1.1) mg/L;(1.02±0.3) mg/L].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IMT值与HbA1c、hs-CRP水平及二者乘积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37,P=0.000;r=0.215,P=0.000; r=0.729,P=0.000). 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85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并根据测量结果分为单纯急性脑出血组28例,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5例,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hs-CRP、HbAlc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单纯急性脑出血组、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分别为(0.78±0.12)、(2.54±0.62)、(3.69±1.04)、(10.39±2.15)mg/L和(4.18±0.32)%、(5.32±0.45)%、(5.78±0.68)%、(6.99±0.74)%。单纯急性脑出血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单纯急性脑出血组(P0.05),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均高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hs-CRP、HbA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斑块相比,软斑患者hs-CRP、HbAlc水平较高(P0.05)。结论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及HbAlc异常可能是引起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洛伐他汀组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8周及 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4.20±3.77) 明显低于治疗前(4.77±2.31)及对照组(6.86±1.89)(均P<0.05);(2)治疗8周时,洛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6.37±2.16)mg/L]明显低于治疗前 [(16.35±5.18)mg/L] 及对照组[(16.30±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及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长期服用洛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103例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Hcy水平检测,依据Hcy水平分为观察组53例(Hcy15μmol/L),对照组50例(Hcy≤15μmol/L),比较2组性别、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MCP-1、ox-LDL、VE-cadherin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60.38%(32/53),高于对照组40.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s-CRP、MCP-1、ox-LDL、VE-cadherin及IMT、颈动脉斑块形成为诱发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与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高血压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危因素,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 CI1.76 ~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vs(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vs(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vs(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vs(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将SCI组分为内膜正常亚组、内膜增厚亚组、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 SCI组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将SCI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6例,内膜增厚亚组34例,稳定斑块亚组28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8例。与内膜正常亚组比较,内膜增厚、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亚组及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组颈动脉IMT与血hs-CRP、Hcy、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91,r=0.757,r=0.531;均P0.01)。结论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107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分别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及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RNIA)检测两组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定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病例组Hcy、hs-CRP水平、平均颈动脉IMT值及软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病例组伴颈动脉软斑患者Hcy浓度及hs-CRP水平也明显大于不伴颈动脉软斑患者(P<0.05和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Hcy水平与hs-CRP水平及平均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6和0.191,P均<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血清hs-CRP水平、平均颈动脉IMT值及软斑率升高,高Hcy、hs-CRP血症及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对老年脑梗死发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L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9例(观察组),以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计算Crouse积分,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根据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比较2组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分析可溶性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7.97±2.42)μg/L,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粥样硬化斑块91个,其中不稳定斑块62个(68.13%)。不稳定斑块组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观察组IMT增厚、Crouse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与IMT、Crouse积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可溶性CD40L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越差,通过影响斑块稳定性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沙利度胺50mg·d-1,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d-1,同时,均予生活方式干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并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积分改变。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IMT、斑块积分治疗后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中29.6%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血脂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 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治疗组60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立普妥20 mg/d,持续6个月,以60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对照组.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CR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立普妥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消栓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共175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口服,而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消栓颗粒口服,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大小,并随访至6个月。结果 观察组在降低IMT、缩小主要斑块面积和改善颈动脉狭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经随访半年未发现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论 消栓颗粒有较好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可以取得叠加效果,即能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斑块消退,降低动脉狭窄率,对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不稳定性斑块 (易损斑块组)38例和稳定性斑块(非易损斑块组)48例.另选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颈动脉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易损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