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与传统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0-01—2015-02我院收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去骨瓣减压术不同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52.57±14.45)min、(93.19±25.47)mL、(14.42±2.14)d,对照组分别为(71.36±20.25)min、(128.06±39.43)mL、(21.46±4.0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老年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重型、特重型TBI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48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技术(观察组),48例未采用(对照组)。结果 去骨瓣前,观察组颅内压[(35.37±2.07)mmHg]与对照组[(35.24±1.72)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后,观察组颅内压[(20.87±1.40)mmHg]与对照组颅内压[(28.75±1.53)mmHg]较去骨瓣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6.28±0.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2±0.69)分;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76.81±5.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7±6.02)分;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7%,8/48)明显低于对照组(47.9%,23/48;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型、特重型TBI,去骨瓣减压术是有效的,术中运用控制性减压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1—2016-01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5)。2组均给予常规的术前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治疗效果,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良好率64.86%,对照组为40.00%。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4.34±0.44)分,对照组为(3.89±0.43)分。观察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颅内压下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下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瞳孔直径及GCS评分、受伤-开颅间隔、改良CT计分及持续ICP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预后以6个月内GOS评分判断。结果预后良好组(GOS 4~5分)7例,预后不良组(GOS 1~3分)9例。两组间在术前改良CT计分、初始ICP、关颅缝皮后ICP、术后24hICP、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直径、受伤-开颅间隔时间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改良CT计分、持续ICP监测在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ICP优于改良CT计分、瞳孔变化、GCS评分,ICP与预后存在负相关;改良CT计分可反应ICP水平;二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压(ICP)的动态变化,分析减压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给予ICP探头植入后再行DC治疗。测定减压术前、去除骨瓣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ICP,并于术后持续监测。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病人的预后,并分析减压术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2±12)mmHg、(26±6)mmHg、(6±3)mmHg、(8±5)mmHg和(12±7)mmHg。与减压术前相比较,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ICP均明显下降(均P<0.001)。减压前ICP<40 mmHg组和ICP≥40 mmHg组在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硬脑膜广泛切开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ICP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4h、72h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0dNIHSS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大骨瓣减压术中IC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骨瓣减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ICP值。术后6个月时评估患者的预后,对术前不同ICP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在大骨瓣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血肿清除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5.48±10.09)mm Hg、(29.84±5.21)mm Hg、(8.86±3.78)mm Hg、(10.15±4.12)mm Hg和(11.41±5.26)mm Hg。减压术前ICP60 mm Hg患者的预后不良率和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CP40 mm Hg和40~60 mm Hg的患者(均P0.05)。减压术中大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的IC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ICP明显增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应警惕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大骨瓣减压的同时充分切开硬脑膜能最大程度地降低IC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疝复位天幕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0例病人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病人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复查,观察组病人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病人的脑积水、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病人术后6个月GO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疝复位天幕切开能够尽快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病人颅内压,有利于病人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情况,记录术后1、3、5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3、5d颅内压[(21.33±2.95)、(18.62±2.65)、(16.56±2.35)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66±3.23)、(29.19±3.11)、(27.72±2.89)mmHg](均为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4.8%(1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8/31)(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单侧外伤骨瓣减压窗手术,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Rotterdam CT计分(改良CT计分)结合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改良CT计分及持续ICP监测与术后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GOS 4~5分)7例,预后不良者(GOS 1~3分)9例。两组不同预后患者在改良CT计分(术前)、ICP(初始,关颅,术后24 h)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改良CT计分可反映ICP水平,ICP优于改良CT计分,ICP与预后存在负相关。结论改良CT计分和持续ICP监测在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二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02例,采用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术治疗51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1例(观察组)。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对照组恢复良好12例,中残11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26例,中残12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观察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2%)明显高于观察组(17.6%;P0.05)。减压术前,两组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压术后1、5、10 d,两组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颞顶骨瓣开颅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显著地降低颅内压,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9例去骨瓣减压术并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记录颅内压值(ICP)和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0~2.0 mm);并行术后3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4分归为恢复良好,评分3分、2分、1分为预后不良;对这些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与ICP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ICP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颅内压与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后ICP24 h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最强。恢复不良组的ICP值(43.60±17.92)mm Hg明显高于恢复良好组(14.18±6.6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ICP监测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24 h与预后存在负相关;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可反应ICP水平;运用ICP监测,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13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改良组73例,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随访3~48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术后GCS (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4.31±2.91,高于对照组11.53±3.12。改良组术后恢复良好35例,死亡12例;对照组术后恢复良好18例,死亡19例。改良组术中脑膨出8例,术后再出血4例,术后癫痫3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7例、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 3~5分的患者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时,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优于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但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方面,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取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行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NCSE)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脑膨出(10.00%)、迟发性颅内血肿(11.67%)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5.71%、26.78%;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NC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3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P0.05),死亡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控压效果良好,少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对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03—2014-03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手术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4天颅内压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7.62,P均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χ2=8.14,P0.05);观察组者手术后预后良好率63.04%,明显高于对照组43.4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明显,术后颅内压明显降低,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24例(观察组),以1:2的比例收集同期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无迟发性血肿重型颅脑损伤48例为对照组。结果术后6个月按照GOS评分评定预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5),而植物生存率(33.3%)和病死率(41.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和18.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头颅Rotterdam CT评分3分、对侧脑挫裂伤、对侧颅骨骨折、中线移位≥10 mm为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前头颅CT检查示Rotterdam评分3分、对侧脑挫裂伤、对侧颅骨骨折或中线移位≥10 mm,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应注意防治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GC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周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并且其压力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降低幅度(P0.05);研究组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GCS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能使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并发症减少,且术后恢复良好,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3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39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44例(观察组);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术后48 h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21例,中残8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0例,中残8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3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5.91%)明显低于对照组(30.90%;P0.05)。术后48 h,观察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搏动指数、阻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近期预后及术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0),分别实施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及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GCS评分、昏迷分级、脑梗死灶变化、中线结构变化及预后优良率。结果术后3d、7d及14d,观察组GCS评分分别为(4.72±1.16)分、(7.95±1.74)分及(10.24±2.0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5±1.23)分、(5.83±1.37)分及(6.45±1.43)分(P0.05)。术后14d,观察组轻度昏迷及中度昏迷百分比分别为24.39%、41.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12.50%(P0.01)。此外,术后3d、7d及14d,观察组梗死灶范围更小,中线位移更小(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预后优良率56.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0%(P0.01)。结论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具有临床疗效好、预后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