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失眠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失眠的评估采用标准的失眠问卷,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焦虑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比较失眠及非失眠2组间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29.8%)存在失眠。失眠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HDS评分较非失眠者更高(P0.05),卒中前失眠更常见(52.2%vs.12.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前失眠症状(OR=2.729,95%CI=1.550~4.804,P=0.001)及HDS(OR=1.240,95%CI=1.158~1.327,P0.001)均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十分常见。卒中前存在失眠症状以及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伴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生存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恢复期的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0-11—2011-10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实验录入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0例。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并做相关检查。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兰金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配合完成调查100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次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及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发病后3个月生存质量有影响。结论积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重视脑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做好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以减少卒中次数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共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抑郁症状,评分≥7分为脑卒中后抑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实验室指标、易感因素、脑卒中分型[TOAST分型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颈动脉狭窄等各项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后早期(2周时)抑郁发生率为18%(27/15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P=0.04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01)、合并颈动脉狭窄(P=0.003)是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合并颈动脉狭窄是非轻型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结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且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更易发生脑卒中后早期抑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其预防及治疗奠定 理论基础。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精神状态 量表(MMSE)、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表(APGAR)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对408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408 例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发生率为64.5%,单因素分析显 示,卒中后疲劳与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功能、抑郁、认知功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有关(均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OR=3.205,P=0.027)、抑郁(OR=0.200,P=0.001)、消极应对 (OR=0.106,P=0.006)、客观支持(OR=2.312,P=0.003)是卒中后疲劳的预测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疲劳的 发生率高,良好的家庭功能与较多的客观支持可作为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抑郁和消极应对为卒中 后疲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8例,运用美国国立医院脑卒中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筛查,并根据患者一般资料找出发生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因素。结果 198例脑卒中患者共筛查出急性期卒中后抑郁患者22例(11.11%),急性期卒中后焦虑40例(20.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抑郁患者与年龄、婚姻状况和脑卒中合并其他疾病数量有关(P0.05);合并焦虑患者与年龄、婚姻状况、合并其他病种数量及脑卒中发病部位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同时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和BI指数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独立性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卒中后抑郁和焦虑与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数量及脑卒中病灶发生位置有关,同时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和BI指数是影响该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初发脯卒中后抑郁(PSD)在1年内各时期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初发的脑卒中患者66例在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评估患者,调查各随访时点PSD的患病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SD的定义为卒中后抑郁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和评定时HAMD评分≥7分,但入组评定时抑郁症状持续不足两周者仍以PSD表示.结果 在初发脑卒中患者中,卒中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P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18%(12/66)、29.23%(19/65)、38.09%(24/63)、31.67%(19/60).首次评定时有3例未满足抑郁持续2周的严格定义,但3个月评估时仍为PS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后2周PSD与女性、内向性格相关(b=-1.55,P=0.001;b=1.59,P=0.047);卒中后3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及女性相关(b=-0.19,P=0.005;b=0.26,P=0.01;b:2.84,P=0.03);卒中后6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24,P<0.001;b=0.35,P=0.004);卒中后12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17,P=0.1301;b=0.33,P=0.002).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不同时期的PSD的相关因素不同提示病因可能不同,支持卒中后抑郁的生物社会肉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52例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度及行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及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抑郁患者共87例,发病率57.23%(87/152),抑郁及非抑郁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行为类型A型抑郁人数显著高于非抑郁A型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卒中后抑郁无显著关系(P0.05),而行为类型及社会支持与脑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结论行为类型及社会支持度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个体情况充分了解,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强化疾病、心理相关健康教育,提高社会支持度,矫正患者不良行为,从而降低脑卒中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疏离感的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2月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304例,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为(51.52±7.6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宗教信仰、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顾者)、疾病概况[脑卒中史、慢性疾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 ADL)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是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P<0.05);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史、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能够显著预测患者的社会疏离感(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52.7%。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社会疏离感水平较高,应特别关注首发脑卒中、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文化程度高、社会支持缺乏和焦虑、抑郁的中青年脑卒中群体,以降低该人群社会疏离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IL-18及社会心理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31例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抑郁组)及36例无抑郁患者(无抑郁组)的社会心理因素,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水平。结果与非抑郁组比较,抑郁组入院时血清IL-1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t=4.243,P=0.000)。抑郁组第2周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入院时(t=-3.169,P=0.004),非抑郁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P=0.221)。抑郁组SSRS总分、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t=-3.342,P=0.001;t=-2.416,P=0.018;t=-3.771,P=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IL-18水平、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可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82岁,平均57.64岁;脑梗死43例,脑出血33例。于病程2周后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蛋白含量。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非PSD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PSD 42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26%,其中轻度抑郁30例(39.47%),中度抑郁患者8例(10.53%),重度抑郁患者4例(5.26%);非PSD组34例。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提示PSD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较非PSD组患者明显降低(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24(双侧)。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显著降低,且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脑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在预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2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4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价。结果:408例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平均评分为21.80±7.95,处于中度水平;内在病耻感评分为15.14±6.67,外在病耻感评分为6.65±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P=0.003)、婚姻状况(P=0.001)和脑卒中类型(P=0.025)与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病耻感水平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7,P0.001),与年龄(r=-0.140,P=0.005)、主观支持评分(r=-0.241,P0.001)和支持利用度评分(r=-0.286,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属于中度水平,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为其影响因素。通过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尽早执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调查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并比较单纯心理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对于不同抑郁程度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急性卒中并发抑郁患者70例,调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性格、学历、居住地、月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卒中类型、卒中次数、颈动脉狭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脂代谢紊乱)。入院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单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组,n=35),另一组给予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联合治疗组,n=35)。并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 1.0版)评分。结果 ①卒中后抑郁患者中轻度抑郁所占百分比为57.1%(40/70),中度所占百分比为34.3%(24/70),重度抑郁百分比为8.6%(6/7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关系、卒中次数、合并症种数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职业、性格、卒中次数、年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④轻度抑郁患者和中重度抑郁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恢复,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而轻度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中重度抑郁患者好,生活质量改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⑤轻度抑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无差异,而中重度患者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心理治疗。结论 ①加重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因素有年龄轻、家庭关系差、卒中次数多、合并症种数多。②降低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有抑郁程度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体力劳动、内向、卒中次数多、年龄大。③经治疗后轻度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中重度抑郁患者好,而生活质量的改善无差别。④轻度抑郁患者可以采用单纯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患者应采用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7-08-2018-10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的首发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50例,采用HAMD评分将其分为PSD组55例和N-PSD组95例。结果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的发生率为36.7%,组间比较发现女性(P=0.014,OR=1.169,95%CI 1.210~3.664)和2型糖尿病(P=0.021,OR=4.813,95%CI 2.180~7.964)为PSD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不同卒中部位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明显低于N-PSD组(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女性、2型糖尿病、缺乏社会支持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并未发现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6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理与社会因素、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进行三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1)脑卒中抑郁患者SS-QOL评分明显低于无抑郁患者(P<0.01);(2)HRSD评分中除个别因素外,均与SS-QOL各项评分呈负相关(r=-0.773,P<0.01);(3)社会因素中,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月收入,再次为受教育程度;(4)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并发症及病程。结论(1)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抑郁情绪能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2)有效的社会支持、合并症的控制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焦虑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同期非缺血性 卒中入院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NIHSS评测。比较两组的认知功能 障碍和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对卒中组的ADL、MoCA、NIHSS评分与HAMA、HAM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ADL、MoCA、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卒中组中62例(63.3%)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焦虑者53例(54.1%),抑郁者42例 (42.9%),对照组中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14例(28%),存在焦虑者17例(34.0%),抑郁者9例(18.0%)。 卒中组MoCA和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卒中组HAMA评分与ADL、MoCA和NIHSS 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r =-0.526(P<0.001)、r =-0.592(P<0.001)和r =0.412(P<0.001);HAMD评分 与ADL、MoCA和NIHS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 =-0.490(P<0.001)、r =-0.571(P<0.001)和r =0.606 (P<0.001);ADL与MoCA、NIHS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33(P<0.001)和r =-0.842(P<0.001); MoCA与NIHS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r =-0.911(P<0.001)。 结论 ①缺血性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②缺血性卒中后焦虑、 抑郁越重,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因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都予以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进行脑卒中后心理卫生宣教、肢体锻炼心理教育、电话询诊、康复科的脑功能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干预措施。在基线期、3月、6月、12月四个时点比较两组日常社会功能量表(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分差异。结果 6月及12月末ADL评分干预组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2);12月末干预组与对照组HAMA评分(7)有统计学差异(P=0.007),而HAMA总分及HAMD总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169,P=0.494)。结论开展持续整体的综合性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延缓日常社会功能下降;综合干预措施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而对抑郁情绪效果不明显。加强卒中后肢体康复锻炼及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发生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率、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卵圆孔封堵术前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变化。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心外科接受封堵术的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Znu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nu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手术前后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一共有80例患者完成了SDS和SAS的评估。患者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严重程度在手术后明显下降(P0.001)。SDS和SAS术前总分高是术后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女性患者的术前SDS评分明显较差(P=0.005)但是术后改善更明显(P=0.012)。结论抑郁和焦虑是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封堵术能有效地改善抑郁症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与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额叶P <0.05、左侧大脑半球P <0.0001、基底节P <0.0001);治疗组I和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脑卒中后疲劳的概念、发病率、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脑卒中后疲劳是卒中恢复期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均有关。生物学机制包括了梗塞部位或脑部基础病变累及特定的皮层-皮层下环路,以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异常等。目前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