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查对脊膜膨出合并尿失禁患者人工反射弧手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自2001年以来94例脊膜膨出拟接受人工反射弧手术的患者术前胫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检查的结果,结合部分患者术后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手术效果。结果94例患者中,双侧传导速度和波幅均正常[(54.5+7.4)m/s,(9.3+3.4)mV]的75例;单侧胫神经传导速度[(35.1+5.6)m/s]降低有10例,波幅降低(4.5+2.1)mV7例,单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28.4+11.8)m/s]降低11例,波幅降低(4.7+2.9)mV8例。11例单侧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患者选择在传导功能更好的一侧手术;8例病人因双侧神经传导速度减退,并且波幅明显下降,而未接受手术。结论术前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新反射弧传入神经腰5脊神经前根传导功能及选择吻合的神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共随访4~20个月(平均13个月)。与手术前ADI[(4.42±2.91)mm]、CL[(10.31±3.80)mm]、ML[(3.24±2.92)mm]、CMA[(127.83±8.75)°]及JOA评分(9.75±2.59)相比,手术后ADI[(2.96±2.08)mm]、CL[(7.16±3.19)mm]、ML[(0.29±2.36)mm]减小,CMA[(134.10±8.38)°]及JOA评分(14.83±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例患者中7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神经导管(NS)在神经鞘瘤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通过将RT4细胞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鞘瘤动物模型, 成瘤后切除肿瘤, 并在神经损伤部位植入NS。设立单纯手术切除组(仅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商用NS组(切除肿瘤后植入商用NS)和新型NS组(切除肿瘤后植入新型NS), 每组各4只大鼠。通过测量大鼠足部的溃疡面积评估肢体末端的神经营养状况, 通过步态分析评估大鼠的肢体运动协调性和步行稳定性, 通过术前、术后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监测评估电生理信号的变化情况, 通过HE染色方法评估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改善情况, 从而判断新型NS对于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坐骨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结果 NS植入后4周, 新型NS组[(0±0)mm2]的足部溃疡面积小于商用NS组[(6.0±3.8)mm2]和单纯手术切除组[(23.5±7.2)mm2](均P<0.05)。三组大鼠NS植入前的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植入术后4周, 新型NS组[(7.15±0.74)mV]大于商用NS组[(4.38±0.51)mV]和单纯手术切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P<0.05]。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22侧(22/22)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18)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前明确诊断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情况,以期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86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坐骨神经受损患者并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用以及评估患者心理状态SCL-90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方面,2组病人并无明显差异;入院时2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中焦虑、恐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分别为(1.22±0.31)、(1.42±0.56)、(1.55±0.52)、(1.41±0.42)、(1.23±0.52)、(1.17±0.3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1±0.32)、(1.89±0.63)、(1.73±0.37)、(1.84±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7、3.54、5.92、3.81、6.73,P0.05)。结论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合并腓深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胫腓骨骨折合并腓深神经损伤患者60例,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腓深神经受损现象。观察所有患者合并腓深神经损伤的并发症表现及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1~2周后28例胀麻疼痛感明显减轻,交锁髓内钉固定患者共23例腓深神经于定位器定位处有瘢痕,粘连带或有机化组织形成,颜色苍白,在腓深神经探查中发现9例胫前肌、长伸肌,趾伸肌入肌点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访发现,多数患者治疗后胀麻感减轻,伸踇、伸趾功能恢复。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合并腓深神经损伤,有效防治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密切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重视胫腓骨骨折合并腓深神经损伤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害的病因及电生理表现。方法结合70例患者病因,分析腓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及健、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针电极肌电图表现。结果外伤导致的有36例(51%),其次是肌肉注射,占20例(29%),外科手术并发5例(7%),不明原因9例(13%)。单纯腓神经损害25例,单纯胫神经损害13例,坐骨神经损害32例。结论外伤是本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的主要原因,电生理检测对确定受损神经、损害性质、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我院骨科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21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椎体的椎管狭窄情况、AMS评分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评价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86)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14±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62±228)mL。术后所有患者脊神经压迫症状减轻,无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术前术后AM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有明显改善,椎管狭窄率术后较术前恢复效果明显(P<0.05)。7例术后出现遗留性腰背部疼痛,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完全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变性神经移植后神经传导速度情况. 方法 将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实验组将60Coγ射线先期辐射处理后的兔自体神经原位再植,对照组切除后不经辐射直接自体再植,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再植术后4月、6月和8月分别对3组大鼠行电生理检查,观察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术后4月实验组的神经传导速度[(47.047±1.203)m/s]与正常组[(92.156±6.456)m/s]、对照组[(54.717±4.139)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6月和8月实验组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段自体神经(约3cm)经60Coγ射线先期处理后再植,神经传导速度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术后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获得50%以上和30%以上疼痛缓解率者分别占47.0%和64.7%,实验组为72.2%和94.4%;实验组腓、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改善5 m/s以上的比例为72.2%和83.3%,优于对照组47.1%和70.6%;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改善,实验组为(6.71±1.98)分同样优于对照组(4.93±2.50)分。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丹红注射液可获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2.
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的肌电图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 10 4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患儿的患肢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或胫后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 (MCV)、末端运动潜伏期 (dML)、感觉传导速度 (SCV)和末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dCMAPA)、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SNAPA)等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支配肌针极肌电图 (EMG) ,以及 2 1例患儿双下肢H反射。结果 肌注后 2~ 7天已可检出多项电生理异常。腓总神经支的神经传导速度 (NCV)异常率 (6 8.0 % )明显高于胫神经支 (4 3.5 % ) (P <0 .0 5 )。腓总神经SCV、SNAPA和dML、dCMAPA异常程度与病期正相关 (r =0 .30 6 8,P <0 .0 0 5 ;r =0 .2 96 3,P <0 .0 0 5 ;r =0 3376 ,P <0 .0 0 1;r=0 .2 15 7,P <0 .0 5 )。 8个月以上病期的NCV值异常程度明显加重 (P <0 .0 5 )。腓总神经NCV各项配对t检验发现运动纤维dML和dCMAPA异常程度重于感觉纤维SCV和SNAPA(P <0 0 5 ,P <0 .0 0 1)。 11例 (5 2 .4 % )患儿H反射异常。结论 化学药物对神经髓鞘传导功能有直接损伤。坐骨神经运动纤维的电生理异常早于且重于感觉纤维。腓总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8个月以上病期的损伤神经恢复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9-07-2011-07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35例,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脊髓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5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均提高1~2个级别,治疗后35例患者中D-E级患22例(62.86%),治疗前D-E级患者12例(34.29%).治疗后D-E级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ASIA评分提高到(81.46±19.43) 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4.62±21.78)分(P<0.05).结论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功能,虽然手术对患者身体情况较高,但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先天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其中16例(51.6%)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 10例(32.2%)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31例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和枕颈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测量寰齿间距(ADI)、齿状突尖端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 并比较其差异。随访方法包括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 复查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枕颈固定融合手术, 围手术期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加重。ADI由术前的(6.2±0.6)mm减少至术后的(2.2±0.3)mm(t=8.52, P<0.001), 齿状突尖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3±3.0)mm减少至术后的(3.1±0.5)mm(t=12.65, P<0.001), 斜坡枢椎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整理我科19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原因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解除致伤原因、功能锻炼和对症处理后,19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症状在4~36 d消失,平均(16.4±6.7)d ,出院随访3~19个月,无足下垂或足内翻等畸形发生。结论腓总神经损伤虽然属整体神经非离断性损伤,若术中或术后重视程度不足,腓总神经损伤后极易引起失神经功能障碍,确诊患者应立即解除病因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改善微循环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5例NMOSD患者(NMOSD组)及2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EMG检查。结果 NMOSD组中,10例(66.7%)患者的EMG检查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F波出现率下降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均P0.01),正中神经远/近段潜伏期、胫神经远端潜伏期显著升高(均P0.05),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远/近端波幅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均P0.01),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潜伏期显著升高(P0.01),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波幅显著降低(均P0.01)。NMOSD组H反射潜伏期(26.22±10.10)与正常对照组(24.36±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OSD患者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系统受损。EMG检查主要表现为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F波出现率下降和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西省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新鲜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64例,其中伴有颅脑损伤(混合损伤组)32例,不伴有其他损伤(单纯骨折组)32例.所有患者依病情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7、14、21天血清NGF的水平,分析混合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NGF水平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 与单纯骨折组比较,混合损伤组各时间点的NGF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NGF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4天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损伤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88±5.99)d]要比单纯骨折组[(82.47±3.07)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73,P=0.000);混合损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与伤后第1天的血清NG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966,P=0.000).结论 合并颅脑损伤的骨折患者伤后血清NGF水平增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可能是促进骨折修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低,而手术治疗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程度较高。结论 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如合并一定的病理基础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3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超声骨刀组, 23例)与高速磨钻(传统组, 20例)进行寰枢关节间操作, 包括关节软骨的切除及关节重塑, 记录两组术中双侧关节间操作的时间、出血量、C2神经根保留情况, 有无椎动脉损伤、硬脊膜损伤, 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超声骨刀组23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 C2神经根均得到保留;传统组20例患者中, 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 1例C2神经根损伤。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P<0.001)。超声骨刀组较传统组关节间操作的时间短[分别为(14.15±4.28)min、(19.05±4.35)min]、出血量少[M(Q1, Q3)分别为200(150, 250)ml、250(200, 300)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诊治的颈椎骨折脱位伴有脊髓损伤的30例患者,给予前后路联合手术,并对其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现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30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脊髓损伤患者,经过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拍片复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脊柱畸形,脊髓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伴有脊髓损伤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而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