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性高热是大面积脑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 ,为非感染性发热 ,体温在发病早期 (4 8h内 )可骤然升高至 3 9℃以上 ,热型多呈稽留热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 ,一般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疗效 ,但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我科使用控温毯治疗中枢性高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科自 2 0 0 1-0 1~ 2 0 0 2 -0 6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并中枢性高热患者 3 4例 ,均经CT证实 ,随机分为 2组 ,其中使用控温毯组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5 2~ 74岁 ,平均 65岁 ;对照组 16例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5 0~ 71岁 ,平均 63岁。…  相似文献   

2.
冰毯与冰帽合用对颅脑损伤高热病人降温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冰毯与冰帽合用对颅脑损伤高热病人降温的效果。方法将118例颅脑损伤高热病人随机分成A、B、C组,各38例,A组只给予冰帽降温,B组给予冰毯降温,C组冰毯冰帽两者合用,使用2h、4h后各测体温1次,比较降温效果。结果C组降温效果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和P<0.05)。结论冰毯与冰帽合用能安全、迅速、有效地降低颅脑损伤高热病人的体温,并有亚低温脑保护效果,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冰毯降温机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将水箱内蒸馏水冷却后通过主机与冰毯内的水进行循环交换,促进与毯面接触的皮肤进行散热,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冰毯机上连有肛温传感器,可设定肛温的上下限,根据肛温的变化自动切换制冷开关,将肛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尤其对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枢性高热时,采取冰毯降温效果显著.颅脑损伤患者是由于双侧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所致,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所以下丘脑损伤病人常可迅速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持续在40~41℃,但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及脉搏增快、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表现,常会出现四肢厥冷,躯干温暖,皮肤干燥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冰毯降温与甘露醇联合治疗脑水肿致急性肾衰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近 3年来应用冰毯机为常规降温及亚低温治疗 91例重型颅脑外伤及自发性脑出血病例 ,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发现自应用冰毯机后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较前明显增多。1 临床资料本组共 91例 ,男 57例 ,女 34例 ,年龄 2 2~ 78岁。重型颅脑外伤 75例 ,自发性脑出血 16例 ,应用冰毯机 (北京富业YBT54- 0 7A型 )常规降温治疗68例 ,亚低温治疗 2 3例。以上病例均有脑水肿 ,所以均同时予 2 0 %甘露醇 2 50mlq 8h静滴治疗及其他常规消炎、止血、支持等治疗。2 结果  本组 91例中 ,有 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中亚低温 2 3例中 ,有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冰毯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发病12h内入院的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冰毯亚低温治疗72h,使体温在32℃~35℃,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 2组体温及心率均有差异(P<0.05),冰毯亚低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合理使用冰毯亚低温疗法,能降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人工冬眠治疗适应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49岁。车祸19例,坠落伤7例,打伤6例。治愈、好转30例,死亡2例。1.2治疗方法首先给予冬眠药物。如冬眠Ⅰ号[1](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各1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体250ml中静滴,速度依病人T、P、R、BP、肌肉松弛程度而定。待病人防御反应消失,进入昏睡状态后,方可加用物理降温措施。物理降温采用低温治疗仪(冰帽、冰毯)。当病人体温…  相似文献   

7.
轻度低温治疗2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轻度低温治疗中、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7例中、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早期使用冰毯机降温至轻度低温(35℃~35.5℃)脑保护,加用冬眠Ⅰ号等药物配合治疗,但不使用呼吸机和肌松剂。结果 17例存活,10例死亡。存活病人中恢复良好11例,重残6例。结论 该方法适合于基层医院或条件相对不足的医疗单位,仍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 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脱水降颅压、神经保护药物、控制血压、支持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颅脑局部亚低温、冰毯及颈部大血管处冰袋降温7d,维持体温35℃,后24h逐步复温到正常。评价2组治疗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体积、血清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量较常规组相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治疗组血清MMP-9水平治疗3d、7d后较常规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减少血清MMP-9水平。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只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1d及90d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7d以后降温组ESS积分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降温组Barthel指数增加值在治疗后21d和9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头颅降温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症脑出血患者当病变累及下丘脑时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高热或超高热 ,加重了对脑组织的损害 ,对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使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高。降低体温能降低脑组织代谢 ,减少脑组织耗氧量 ,提高神经细胞及其他脏器对缺氧的耐受力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因此 ,能否有效地控制高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电子降温毯不仅能控制体温 ,而且对预防褥疮、控制感染有一定的作用。我科于 2 0 0 1-0 2~ 2 0 0 3 -0 3对 10例脑出血患者高热病人应用了电子降温毯 ,有效的控制了体温 ,改善了预后。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符合WHO脑出…  相似文献   

11.
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 ,多无寒战 ,抗生素治疗无效 ,体温在发病早期 (4 8h内 )可骤然升高至 3 9℃以上 ,热型多呈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 ,温度不对称 ,皮肤干燥无汗。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的疗效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1 临床资料我科收治脑出血患者 12 0例 (全部经检查确诊 ) ,男 74例 ,女 46例 ,最大 82岁 ,最小 18岁 ,平均 5 0岁。在 12 0例患者中 ,体温异常 65例 (占 5 4 2 % ) ,其中高热 (3 9℃以上 ) 3 3例 ,热型为稽留热 2 1例 ,弛张热 8例 ,不规则热 3例。低热 (3 7~ 3 8℃ ) 2 9例 ,体温低于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2组相同。记录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并分别于入院后0、4、8、12h及24h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和脑梗死发生率,3个月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达到目标温度;治疗组治疗4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8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12h以后凝血功能趋于稳定;对照组治疗8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24h时凝血功能趋于稳定;2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方法较体表降温更早的达到目标温度,可更早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7-01-2009-12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伴发脑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后治疗组存活24例,致残4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存活14例,致残8例,死亡16例,总有效率46.7%.结论 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发脑疝的过程中,使用常规药物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可极大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身亚低温治疗与头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组(40例)和头部亚低温组(40例),在予以基本处理的同时,全身亚低温组采用冰毯联合冰盐水洗胃诱导降温,头部亚低温组使用降温头盔诱导降温。观察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变化,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检测尿8-OHdG水平。结果比较2组的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全身亚低温组较头部亚低温组体积缩小明显(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GCS评分在治疗后第7、10、14天均高于头部亚低温组,6个月及12个月后GOS评分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尿8-OHdG水平较头部亚低温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所致的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对抗DNA氧化损伤,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预后,且全身亚低温治疗较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重症脑卒中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4年对3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9~84岁。发病时间3~24(12·0±13·25)h。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症状、体征符合以下2项者为重症脑卒中:(1)GCS昏迷计分<8分;(2)出血量>20ml;(3)合并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性高热;(4)肢体瘫痪,肌力<Ⅳ级。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14例。1·2亚低温治疗方法将病人放置在冰毯上,头部置冰帽,调冰毯温度为3℃,冰帽温度为-2℃,同时静滴冬眠合剂(配方:NSl00ml,盐酸派替啶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温管理在重型脑干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体温采取动态监测管理,对发热患者的体温采取物理或物理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降温。结果 1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体温在3 h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例中度发热、10例低热,经过处理,体温均达到目标范围。35例随访6月至3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中残12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8例。结论动态监测管理对体温较高的脑干出血患者,可早期发现体温变化,及早采取合理的降温方法进行降温,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体温。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颅脑损伤措施治疗外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降温方法:入院或手术后采用降温毯降温。采用直肠、足底两部位持续监测体温。直肠温度作为机体的核心温度,足底温度作为末梢温度。给予冬眠合剂和肌松药持续静滴,用药剂量主要根据病情作适当调节。直肠温度控制在34℃~35℃,时程24—72h。早期缓慢降低温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采用口服阿司匹林、他汀以及常规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等治疗,血压高者加服降压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83%,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以2010-01—2015-01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重症脑室出血,并实施侧脑室引流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术后脑部并发症,包括术后再出血、脑疝、颅内积气、低颅压、穿刺孔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中枢性高热等进行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脑疝10例(33.3%),颅内再出血4例(13.3%),颅内感染3例(10.0%),颅内积气5例(16.7%),中枢性高热13例(43.3%),低颅压1例(3.3%),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脑疝、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中,针对经常出现的脑并发症有的放矢地做好针对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中枢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86例中枢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赛莱乐200mg静滴,1次/d,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43例,应用复方丹参30ml静滴,1次/d,4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中枢性眩晕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为69.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赛莱乐是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