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D-二聚体水平是(0.85±0.26)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3.10±0.85)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11.06±4.15)mg/L。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是(0.30±0.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30±0.31)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3.83±0.76)mg/L。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降低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可以延缓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痴呆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相关性,探讨Hcy、hs-CRP和D-二聚体在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血管性痴呆组,用散射比浊法检测每份样本中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HsCRP、Hcy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与MMSE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参与了VaD的发病机制。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与Hcy和Hs-CRP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P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功能、炎症及凝血指标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脑卒中的相关性,寻找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于2018-08-10-2019-10-30入住安徽省立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214例,按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分为单纯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组,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如一般情况、既往史等,同时测量2组肾功能、凝血象、心功能等相关指标,记录出院时情况,对比2组相关指标,筛选出NVAF伴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VAF合并脑卒中组129例,年龄(74.46±9.78)岁;NVAF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既往抗凝史、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肌钙蛋白I、BN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未合并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D-二聚体是NVAF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的因素为NT-proBNP、纤维蛋白原(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D-二聚体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T-proBNP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合并脑卒中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CVST患者56例为CVST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照。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CVST患者再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比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组D-D、Fbg分别为(316.37±14.59)ng/mL、(4.96±1.2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D-D、Fbg分别为(289.34±22.37)ng/mL、(4.58±1.16)g/L,均显著低于CVST预后不良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于CVST的诊断和短期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精神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9—2014-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给予血管性痴呆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血管性痴呆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95%,高于对照组的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血黏度(4.16±0.75)mPa·s,红细胞比积(0.32±0.01)%,纤维蛋白原(3.28±0.38)g/L,均低于对照组的(5.44±1.02)mPa·s、(0.45±0.02)%、(4.49±0.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炎症指标IL-6水平(18.32±3.05)pg/L,CRP水平(3.26±0.71)mg/L,均低于对照组的(28.16±4.98)pg/L、(5.53±1.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MSE评分(29.4±4.8)分,高于对照组的(22.8±3.2)分,观察组CDR评分(1.1±0.1)分,ADL评分(1.8±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3±3.9)分、(28.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减轻炎症指标,缓解精神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3例脑梗死患者(25例进展性脑梗死、38例完全性脑梗死)和73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5.69±3.78)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5±0.47)mg/L](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7.55±4.25)mg/L]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4.52±2.96)mg/L](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hs-CRP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的高低与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新入院180例颅脑外伤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单纯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情况,并与87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及hs-CRP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脑外伤患者中PHI组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6.49±3.45mg/L,非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4.16±3.15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二聚体及hs.CRP的值与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评分成正相关。结论检测脑外伤患者血中的D-二聚体及hs—CRP的浓度表达有助于预测或早期诊断PH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和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5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同时收集病例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NT-proBNP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病例组的NT-proBNP水平为2319.42±5687.26 ng/L,D-二聚体水平为354.57±445.08 m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为4039.12±7610.02 ng/L,D-二聚体水平为519.37±575.88 mg/ml,均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NIHSS评分>10分患者NT-proBNP水平为3594.86±6947.46 ng/L,D-二聚体水平为483.72±513.81 mg/ml,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0.05);有意识障碍患者NT-proBNP水平为4984.37±8657.23 ng/L,D-二聚体水平为629.41±609.48 mg/ml,均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有高血压病患者NT-proBNP水平为4107.24±7802.16 ng/L,D-二聚体水平为544.37±569.06 mg/ml,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患者(P<0.05);结局为死亡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为9168.32±11354.17 ng/L,D-二聚体水平为908.17±758.36 mg/ml,均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P<0.05)。结论 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反应出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为临床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止血标志物浓度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31例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腔隙性梗死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与143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MRI检查无腔隙性梗死的对照组,观察血浆止血标志物与腔隙性梗死间的关系。结果在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C反应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vW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静止性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提示止血因子改变参与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均于发病24h内入院。另纳入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并对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等进行对比。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 368.21±924.68)ng/L、(359.14±432.22)mg/mL,对照组分别为(132.05±175.96)ng/L、(138.67±154.6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 824.25±1 025.30)ng/L、(516.26±567.02)mg/mL,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为(228.93±219.55)ng/L、(162.75±143.7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 002.24±5 214.36)ng/L、(637.09±615.20)mg/mL,无意识障碍组患者分别为(457.81±532.45)ng/L、(162.12±123.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103.65±7562.21)ng/L、(544.35±571.06)mg/mL,非高血压组患者分别为(918.35±326.51)ng/L、(148.02±115.31)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 132.35±10245.31)ng/L、(919.05±957.06)mg/mL,存活组患者分别为(668.12±740.21)ng/L、(222.54±206.1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试验组,以6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UniceLDxc800Synchorn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测定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试验组轻度患者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3±0.04)mg/L、(247.46±51.27)mg/L和(0.42±0.07)mg/L,中度分别为(049±0.06)mg/L、(308.73±59.36)mg/L和(0.96±0.12)mg/L,重度分别为(0.64±0.07)mg/L、(348.49±59.35)mg/L和(1.49±0.6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58±0.06)mg/L、(327.47±56.76)mg/L和(1.28±0.52)mg/L,对照组分别为(0.19±0.03)mg/L、(185.63±31.28)mg/L和(0.06±0.0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分别为(2.49±1.21)mg/L和(3.76±0.5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和(2.17±0.52)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 C)、IFN-γ水平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经我院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循环酶法)检测血清Cys 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FN-γ水平。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l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病情程度,参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定预后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Cys C、IFN-γ水平分别为(1. 77±0. 43) mg/L、(191. 62±21. 37) 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1. 50±0. 14) mg/L、(132. 64±9. 46) 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086,14. 397,P=0. 0001,<0. 0001)。不同量表评分显示,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病情的加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呈升高趋势(P <0. 05),且预后越差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越高(P <0. 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明显升高,且上述指标可用于对患者病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黄连素0.40 g(3次/d)+阿托伐他汀20 mg/d组(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00);治疗后3个月时,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1.69±2.29)和(281.43±311.05)mg/L、(7.81±12.48)和(321.59±289.35)mg/L、(2.16±3.34)和(376.55±249.72)mg/L,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治疗药物与观察时间点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40 mg/d)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依据CISS分型情况,及L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不同分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0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脑梗死患者,依据CISS分型进行二次分型,同时测定L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不同分型组间的L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根据CISS分型二次分型后,穿支动脉病变型6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为37%。其中穿支动脉型组LDL-C水平为(3. 08±0. 92) mmol/L,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LDL-C水平为(3. 50±0. 88) mmol/L,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穿支动脉型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3. 36±2. 30) mmol/L,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6. 85±2. 08) mmol/L,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依据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穿支动脉型,二次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无论LDL-C水平如何均应强化调脂治疗,临床工作中应更广泛的采取CISS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血管性痴呆患者及非痴呆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5例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设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35例认知功能正常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CRP、hs-CRP、IL-6水平。结果血管性痴呆组血清CRP、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RP、hs-CRP、IL-6均升高,可能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