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对比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4%(P0.01),且观察组以混合斑为主(49.28%),对照组以硬斑为主(58.33%);2组斑块好发部位均为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组为60.87%,对照组为70.83%(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1),且观察组狭窄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为准确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了解斑块部位、大小、性质,同时能够了解颈动脉狭窄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脑梗死起到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08-01—2011-12在我科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患者303例,其中脑梗死组217例,男123例,女94例;年龄45~79岁,平均(65.17±7.28)岁。非脑梗死组86例为对照组,男52例,女34例;年龄37~81岁,平均(59.38±10.11)岁。1.2超声仪器美国飞利浦非凡影像超声诊断系统(Phil-ips EnvisorC,M2540A),探头频率7.5~10MHz。1.3检查方法患者休息5min后以仰卧位行超声检查。检查时颈后垫薄枕,患者头部后仰并略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血管。探头自颈部近心端开始,向上探查颈总动脉,然后沿其血管走行方向向头侧移动,跨过颈动脉分叉处分别探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33例(36例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均行CDFI、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并行HE染色。将术前CDFI结果分别与相应层面HRMRI及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CDFI设定易损斑块标准:低回声、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斑块;斑块形态不规则、纤维帽不完整或斑块内见血流信号。CDFI设定稳定斑块标准:斑块表面光滑、纤维帽完整、中等回声及强回声均质斑块。结果 CDF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6%,阴性预测值为71.4%;HRMR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4%,阴性预测值为62.5%。CDFI与HRMRI评估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15,P<0.01)。结论 CDFI可以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8例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102例非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运用双功能超声显像仪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管径、数量、斑块形态、血流参数等指标。对2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1.6%,对照组为45.8%,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硬斑为主,实验组以扁平斑和硬斑为主,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软斑及溃疡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梗死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侧向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3例确诊的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有CAS斑块组(60例)和无CAS斑块组(33例);将患者CAS程度分为0~4级。采用循环酶法检测两组ACI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8.83(15.20~24.03)μmol/L]明显高于无CAS斑块组[12.30(9.70~15.10)μmol/L](P<0.05);且有CAS斑块组高Hcy血症发生率(36.67%)较无CAS斑块组(12.12%)显著增高(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老年ACI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2003—12-2005—04随机选出32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脑梗死是众多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拟探讨脑梗死急性期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为脑梗死危险分层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众多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拟探讨脑梗死急性期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为脑梗死危险分层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卫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9)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对腩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86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根据内-中膜厚度分为无CAS的脑梗死组(CI组,≤1.0 mm)和CAS组(>1.0 mm).检测患者空腹血糖、血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同醇、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分析.结果 869例患者中695例发生了CAS,且CAS组患者空腹血糖、血尿酸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CI组(P<0.05~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CAS发生与年龄、收缩压、Fib水平密切相关(P<0.05~0.01).高Fib血症患者与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CAS的风险分别较Fib正常患者与尿酸正常患者高2.45倍(P<0.001)、1.82倍(P<0.001);高Fib血症患者合并高尿酸时发生CAS的风险较Fib正常患者高2.64倍(P<0.001).结论 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患者CAS发生的预测有价值,但这必须建立在Fib水平增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1)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行颈动脉超声常规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不同性质斑块的弹性评分及弹性应变率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54例患者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低回声斑块62个,混合回声斑块44个,强回声斑块1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混合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低回声斑块B/A比值1.86±0.63,混合回声斑块B/A比值7.61±2.80,强回声斑块斑块B/A比值40.4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弹性评分、斑块类型与B/A比值、弹性评分与B/A比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硬度,不同组织声学特性斑块的弹性应变率不同,为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状况.方法 对138例CI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组138例中120例(87.7%)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5块,正常对照组140人检出斑块为36人(25.7%)(P<0.01).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80.8%)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9.2%)(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1.1%)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8.9%)(P<0.01);位于CCA分叉处(66.3%)又显著高于主干(14.9%)(P<0.05).结论 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CCA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糖耐量的异常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60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6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53例),糖尿病组(DM,n=47例),测定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患者IGT组、DM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均高于NGT组(P<0.05)。IGT组与DM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IGT组颈动脉IMT与血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264,P=0.01),与服糖后2h血糖(2h-PG)呈正相关(r=0.262,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IG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促斑块不稳定作用,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