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DPN病人72例,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使用甲钴胺注射液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肌内注射VitB1及VitB12,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疗效明显优于B族维生素组(P<0.01).结论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依帕司他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单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BG及2h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提高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对9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在控制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依帕司他联合应用甲钴胺,对照组单用甲钴胺,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64.58%(P〈0.01);正中、腓总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SNCV)2组间和组内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传导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13-01—2015-01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甲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0%,5例患者治疗无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变化。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18例患者中11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变化,7例触觉、跟膝腱反应、温度觉等症状无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取1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患者(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治疗,B组患者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C组患者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D组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4 w,比较4组患者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感觉定量检测变化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差异。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P0.05),4个不同部位的温度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D组患者的神经症状评分下降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程度、温度觉阈值、振动觉阈值改善程度、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B组、C组(P0.05),B组、C组患者的神经症状评分下降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程度、温度觉阈值、振动觉阈值改善程度、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与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治疗DPN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2—2014-07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血糖监测、控制血糖、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措施,配合甲钴胺治疗,持续8周;研究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连续8周。分析2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用肌电图测定2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血糖含量变化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9.23%(27/39),研究组为90.19%(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上,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糖监测方面,2组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含量均有显著变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效果显著,神经改善状况良好,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病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及下肢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疗效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意义。方法以5年糖尿病痛程作为标准,将我科近年收治的1526例糖尿痛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短DM病程组和长DM病程组,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的神经进行下肢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5年进行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检查(QST)、神经感觉传导速度(NCV)检测,并选取5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相同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PN患者的NCV、冷感觉阈值较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及神经横断面积(CSA)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DM病程DPN患者术前和术后各指标均优于长DM病程DPN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DM病程DPN患者NCV阳性检测率为71.5%,QST阳性检测率为93.7%;长DM病程DPN患者NCV阳性检测率为90.3%,QST阳性检测率为95.3%。结论糖尿病痛程对DPN患者发病时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对DPN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产生影响。DPN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及分析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02)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n=59);比较2组一般资料、餐后胰岛素敏感性(Matsuda指数)、空腹胰岛素抵抗(HOMA-IR)、空腹及糖耐量实验(OGTT)后各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素及C-肽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水平均高于N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suda指数、HOMA-IR、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OGTT(0 min)]均高于NDPN组(P0.05),OGTT(120min)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NDPN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RI)水平、HOMA-IR、Matsuda指数与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而OGTT(120min)胰岛素水平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抵抗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患者餐后胰岛素抵抗则可能对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8—2013-01本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的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与4个疗程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神经传导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较为积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对老年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周围神经病变组,对照组为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非糖尿病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周围神经病变组给予腺苷钴胺1mg肌内注射治疗,1次/d,14d/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Hcy水平及神经电生理水平。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Hcy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苷钴胺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同时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异常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依帕司他(唐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8例.给予唐林片50mg.3次/d口服.疗程4周。结果四肢麻木、肢体疼痛、感觉减退、畏寒、双足蚁行感、脚踏海绵感均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是93%、95%、94%、87%、100%、0、83%;38例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快(P〈0.01);体感诱发电位(SEP)潜时N20、P40、N50均较治疗前显著减慢(P〈0.01)。结论唐林可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潜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在我国可达50%~60%。病变主要累及双侧末梢神经,以感觉神经、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运动神经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疼痛、麻木、无力、烧灼感、针刺感及寒冷感,夜间重,有时难以忍受而影响睡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2014‐06经二、三级医院治疗回社区自主康复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用药指导、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等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完全自主康复治疗,不给予任何社区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实施社区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全血黏度、血脂、神经传导速度和病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空腹血糖、全血黏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和同组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生返院治疗和病情恶化,对照组患者返院治疗18例,返院治疗率56.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保障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综合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将2008-02—2011-07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足部护理,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双侧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观察患者双下肢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2组空腹和餐后2h血糖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的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2组治疗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前后双侧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胫后神经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下降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足部护理可以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理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与神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体征,同时进行血糖、果糖胺、红细胞山梨醇及神经传导速度(NCU)测定,并做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10例患者血糖、果糖胺及红细胞山梨醇明显增高,NCU下降,以感觉NCU下降明显。神经病理显示不同程度神经纤维减少、轴索变性及血管狭窄。结论 糖尿病病程、代谢紊乱控制程度与NCU及神经病理损伤程度有一定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标记,奇数组作为对照组,偶数组作为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分析2组护理前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识的了解程度、症状评分、反射评分及感觉试验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知识了解程度为(15.67±3.74)分,高于对照组的(13.02±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评分(1.49±0.91)、反射评分(3.61±1.74)、感觉试验评分(1.54±0.62)与护理前比较,降低趋势均低于对照组(2.29±1.00)、(4.30±1.83)、(2.21±0.8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02—2013-05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同龄人6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观察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与不同切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3期患者高于1期与2期患者,2期患者则高于1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对较差,且分期越高者检测水平越差,因此可用于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PGE1组)和灯盏花素对照组(DZ组),各30例。采用周围神经病变诊断评分标准(DN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效果.并对两组给药前后血清GSH-Px活性进行测定比较。结果(1)PGE1组与DZ组治疗前DN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GE1组治疗后DN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DZ组DNS评分治疗前后改变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PGE1组与DZ组用药前GSH—Px活性分别为(116.07±9.20)ug/mL、(113.00±8.87)ug/mL,治疗后分别为(138.82±9.68)ug/mL、(114.43±9.11)ug/mL。PGE1组用药前后GSH-Px活性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Z组用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SH-Px活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GE1可以通过提高GSH-Px活性间接影响氧化平衡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