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秀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4)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2.
牛玉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3):141-14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闭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根据相关统计,超过1/2的脑梗死患者伴失语、瘫痪等后遗症[1],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脑梗死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为主要目的。有报道指出,尽可能早地进行功能恢复训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2]。本文选择167例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我们对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首次发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的脑梗死 ;(2 )经CT证实 ;(3 )在发病后 48h内入院 ;(4 )FMA(Fugl-MeyserAssessment)的上下肢运动总分≤ 5 0分 ;(5 )在发病后 7d内已意识清醒 ,病情稳定 ;(6)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及双侧病变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者。1 2 研究对象 为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 :早康组 (7d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成2组,早期康复组(72例)和晚期康复组(64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2~14d给予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15~30d给予康复训练,2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均采用神经生理疗法(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疗程为30d,对比2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早期康复组肢体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晚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MBI明显改善,早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晚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均可促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早期康复效果显著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5—2014-05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满意率为86.49%,对照组为65.6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及3个月,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2个月、3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为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康复和负性情绪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开始实施三级康复护理以来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并予以常规护理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记录患者心理状态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着干预的进行,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F=8.21,P=0.009;F=4.52,P=0.041),但观察组干预后2、4周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46,P=0.033;t=6.43,P=0.01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F)评分均有所下降(F=7.21,P=0.012,F=4.32,P=0.043),但观察组干预后3、6个月NDF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56,P=0.035;t=6.42,P=0.017),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级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陈惠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肢体功能恢复的早期护理。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ESS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及运动功能评分(FM A )。结果2组 ESS、ADL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康复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有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肢体运动功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候翠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7):103-104
我院2010-01—2011-01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01—2011-01收治80例脑卒中患者为实验对象,男44例,女36例;年龄50~80岁,平 相似文献
10.
吕改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135-136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国际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5)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3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2组患者入组时与综合干预4周、8周时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认知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时2组患者SDS、SAS、MMSE、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8周2组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MMSE、FMA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同期比较,干预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认知与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约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担.为探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早期康复的相关性,笔者对2005-08~2008-08在我科住院的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共选择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科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0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诊断和 相似文献
14.
何凤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143-14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首次住院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分别对2组患者于入院时及住院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进行评定.结果 住院第3周末研究结束时,康复组Barthel指数为85.9±11.3,对照组Barthel指数为76.4±1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选择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44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30d后再次评价。结果 早期康复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农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61-6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针灸、高压氧及心理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收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终点评价时资料完整者64例,对照组31例,常规给予脑细胞活化剂,活血化瘀药物等治疗;治疗组3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针灸、高压氧及心理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d)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BI)、HAMD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定。结果NF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17·9±6·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5·3±5·4)分(t=5·17,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21·2±6·7)分(t=2·11,P<0·05);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67·4±8·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38·8±7·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50·3±9·4)分(t=14·55,7·77,P均<0·01);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16±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8±4)分(t=10·77,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19±6)分(t=2·18,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58·06%,有显著性差异(χ2=4·42,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康复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53例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康复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86例首次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平均于病后10d开始早期康复训练,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早期康复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