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尿激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40万U),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快速静滴(30min内滴完),1次/d,连续7d.2组患者均住院治疗7~10 d,患者出院后半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观察其病情发展情况.结果 UK组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出院后半个月时UK治疗组再次发作率(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UK组复发率为40.74%,常规组为4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的影响。方法将86例明确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2及8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AP面积、数量,并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8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AP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个月后研究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服用辛伐他汀能有效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A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TI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小剂量尿激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洛阳中心医院2014-12—2015-12收治的1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剂量的尿激酶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对其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其出血情况、发作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幅度上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发作停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提供小剂量尿激酶进行治疗,能够在确保低出血率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使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使其在短时间内停止发作,并将其住院时间予以缩短。  相似文献   

6.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易卒中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73例易卒中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滴,连续3~5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内及72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4.29%和91.43%,均高于常规组15.79%和47.37%(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易卒中型TIA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h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特点为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负担。我科自1999年来。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TIA,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多在 2 4h内完全恢复 ,但可反复发作 ,特点为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 ,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负担。我科自 1999年来 ,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TIA ,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TIA患者 43例 ,其中男 3 0例 ,女 13例 ,年龄 42~ 68岁 ,平均 5 7 6岁。选用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 :①无抗凝及溶栓禁忌证。②症状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 )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TIA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程10天,两组均常规使用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洛伐他汀及对症治疗. 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6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法,具有易用、高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应用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尿激酶(商品名:天普洛欣)、低分子肝素钙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疗效显著,现报告道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频繁发作,是脑梗塞的危险信号,尤其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若不及时治疗,部分病人发展为脑梗塞。我科采用尿激酶治疗频发TIA3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0岁~72岁,发作持续时间20分钟~8小时。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冽,年龄53~70岁,发作持续时间20分钟~6小时。两组病例均表现为失语和/或偏瘫,一日发作1~6次,颅脑CT提示脑萎缩15例,未见异常45例。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精酥500ml加入脉络宁20ml,一日一次静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TIA后72h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试验组(TIA组),并随机选择3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在脑梗死体积、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90d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8.2 ml vs 10.6 ml;62±22 vs 58±24;70±28 vs 66±32;80±20 vs 76±24;82±18 vs 77±23; P均<0.05)。结论 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08~2010-03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TIA病人6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测定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应用颈部动脉血管彩超(由附院彩超室提供)进行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检测。结果 TIA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无显著差异。TIA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检测情况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高,2组斑块的多发部位无显著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是与TIA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预后因素很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随访2年,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类型粥样硬化斑块对TIA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