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0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无消瘦及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上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脐下约2 cm,肝脾区无叩痛,移动浊音阴性。入院查血常规:WBC 4.26×109/L,RBC 3.88×1012/L,PLT 98×109/L。骨髓细胞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45%,红系53%。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椎体MRI信号强度评价氟骨症患者的骨髓增生。方法:基于回顾分析109例氟骨症患者的脊柱MRI和36例椎板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评价MRI诊断氟骨症患者骨髓增生的敏感度。结果:36例椎板骨组织的平均造血细胞容积占骨髓组织78.3%,为骨髓增生活跃(诊断标准:造血细胞占骨髓组织41%~60%为骨髓增生正常,61%~80%为增生活跃,81%~100%为增生极度活跃)。依椎体信号强度分组发现,11例T1WI为低信号患者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2.3%);15例等信号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活跃(79.4%);10例高信号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活跃(61.1%)。依椎体T1WI诊断氟骨症患者骨髓增生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0%。结论:MRI可无创性评价氟骨症患者的骨髓增生,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一例孙国超刘洪霞李焕义患者女,4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11年,伴腹部胀痛2年。体检:左上腹部触及12cm×6cm包块,质韧不活动,表面光滑,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正常,AFP阴性。B超检查:于肝左叶查及10.1cm×9....  相似文献   

4.
<正>骨髓增生型疾病(MPD)是某一系或多系骨髓造血细胞持续不断地异常增殖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其经典的分类主要分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  相似文献   

5.
超声诊断脾脏多发性血管瘤合并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武警医学》2005,16(10):765-766
1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1年余,包块处疼痛伴乏力半月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贫血貌,心肺正常,左腹部触及8.6cm×9.4cm不规则包块,边界清楚,压痛明显,活动可。血常规:红细胞2.8×1012/L,白细胞3.0×109/L,血红蛋白75g/L。骨髓检查:增生性骨髓象。超声检查示:  相似文献   

6.
班永光  栾钦花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1):1758-1758,1762
患者男,40岁,工人。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以左上腹为重,进食后胀痛明显,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当地医院行B超及CT检查显示左侧腹腔囊实性占位、腹水,为进一步诊治以"腹腔内占位"收入院。发病来饮食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腹部平软,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性 ,5 7岁。主诉乏力 ,易倦 ,体重减轻 ,并伴有腹胀和左上腹隐痛。体格检查 :发现脾脏明显肿大 ,肝脏略大 ,体温 :39℃。实验室检查 :WBC :12 2× 10 9/L。RBC :2 1×12 12 /L ,HGB :5 0g/L。PLT :70× 10 9。骨穿干抽二次 ,第三次抽出极少量骨髓液 ,发现核细胞极少 ,增生低下。临床诊断 :原发性骨髓硬化症。X线表现 :见锁骨 ,诸肋骨均匀性密度增高 ,骨皮质增厚 ,髓腔变窄。髂骨、髋臼和股骨上端骨小梁粗大 ,见多数弥散小斑点状透光区。X线诊断 :原发性骨髓硬化症。经过胸性激素及放射线照射后 ,临床诊断为 :原发性骨髓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一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86例MDS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30例(34.88%),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56例(65.12%),红系病态造血43例(50.00%),粒系病态造血32例(37.21%),巨核系病态造血22例(25.58%)。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15例(17.44%),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71例(82.56%),红系病态造血16例(18.61%),粒系病态造血52例(60.47%),巨核系病态造血56例(65.12%)。结论骨髓涂片和活检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二者同步观察比常规穿刺涂片形态学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刘学蓉 《西南军医》2014,(5):503-503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腹部胀痛不适于2013年1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1℃,脾下极入盆腔,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查示:脾大,脾门厚63mm,肋下78mm,实质回声均匀。CT检查示:脾中部外缘实质改变,脾血管瘤。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2×109/L,淋巴绝对值22.88×109/L。术中所见:腹膜增厚,脾大小40cm×20cm×10cm,表面光滑,质中,未扪及包块,脾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检查:脾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暗红色,呈细颗粒状。镜下见:脾小结呈结节状增大,累及红髓,边缘区淋巴细胞增生明显,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偏小。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IL-1对粒系细胞和红系细胞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小鼠骨髓及外周血的研究探讨了IL-1对粒系和红系造血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IL-1单剂量腹腔注射后第7天红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在第8天显著下降.在5~10万U/kg剂量范围内IL-1明显促进粒系细胞的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对DNA分析显示IL-1并不引起全骨髓细胞DNA的变化,但大体积细胞在注射IL-1后第3天S期细胞明显增多.我们的结果表明IL-1抑制红系造血细胞的分化增殖,在适当的剂量范围内促进粒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其作用的分子基础是诱导造血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至今,尚未见到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骨髓辐射损伤后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表达及其在造血重建中的意义。方法经60Coγ射线全身照射LACA小鼠,于照射后4周内分批活杀动物,采用光镜、电镜及LSAB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辐射诱导的造血细胞凋亡及C-kit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全身照射LACA小鼠时,5.5Gy为其亚致死剂量,此剂量照射小鼠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有核细胞数减少;骨髓明显损伤及损伤后重建现象;在照后1天内可使骨髓造血细胞发生凋亡;5.5Gy照射后6小时,C-kit蛋白于造血细胞浆内明显增多,呈强阳性;照后10天,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恢复,C-kit蛋白于造血细胞膜表达明显增多,呈强阳性。结论C-kit表达与造血功能重建有关,在早期造血功能重建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骨髓在液氮长期保存下造血细胞活力.方法:以10%二甲基亚砜、“二步”冻存法在液氮液相中冻存人骨髓细胞,用造血细胞培养的集落形成为指标,定期观察造血细胞活力.结果:20份人骨髓,1~15年CFU-GM回收率由(72.4±10.3)%下降至(40.5±13.2)%,CFU-GM回收率相关公式为:Y=0.7822-0.02573X.15年后BFU-E、CFU-GEMM、LTC-IC形成能力良好.结论:在液氮液相中冻存入骨髓,15年后仍有较好的造血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3岁,2012年12月7日因体检发现脾脏肿物1年,上腹部疼痛1 d入院。1年前体检时发现"脾脏肿物",偶有左上腹隐痛不适,其余无明显异常,未予诊治。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腹疼痛加剧,呈间歇性,伴恶心、无呕吐,去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而到解放军210医院诊治。门诊CT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肿物较前明显增大(图1)。患者平素体健,病来饮食欠  相似文献   

14.
黄芪甲甙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三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了解其作用途径。方法:采用6.0Gy ^60Co辐射小鼠造成严重造血功能损伤,尾静脉采血计数外周血细胞及其分类,取一侧股骨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取另侧骨髓制片,观察计数骨髓粒系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骨髓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结果:黄芪甲甙对辐射损伤细胞与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使损伤脾细胞向正常逆转,加速粒细胞增殖与动员作用,促进成熟池粒细胞成熟进入贮存池.从而进入到外周血循环,对淋巴细胞有激活作用。结论:黄芪甲甙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例资料女,43岁。因左上腹间断性疼痛半年,加重7d入院。体格检查:腹柔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RC 7.46×10^9/L,RBC 3.17×10^12/L,HB 98 g/L,PLT 509×10^9/L。腹部彩超示脾脏占位。CT诊断:脾脏淋巴瘤(图1 a-c)。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1岁。1月余前因腹部外伤伴左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行腹部超声检查提示左上腹中等回声包块(考虑为腹膜后血肿形成可能),经抗感染等治疗后腹痛消失,但超声检查仍可见腹膜后实性包块,且腹痛在进食后出现,又以"腹膜后血肿并感染"收入我院拟行手术治疗。查体:腹软,左上腹可触及巨大包块,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痛及移动性浊音。CT扫描示紧  相似文献   

17.
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的综合征,表现为脾脏肿大,多种或一种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相对增生。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对脾功能亢进实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患者50例,经临床观察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32岁。第2胎分娩近1年后发现左上腹部包块,明显增大半年。体检:左腹部可触及一包块,头样大、质硬、不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小鼠60Coγ射线损伤后造血系统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60Co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分别为2、4、6 Gy,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小鼠体质量,外周血细胞计数,免疫器官指数及股骨骨髓的病理变化。结果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象有变化,其中白细胞下降最迅速且明显,其次是血小板,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照射后3 d免疫器官指数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骨髓造血细胞数目迅速减少,出现造血抑制;照射后小鼠体质量增加缓慢,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60Coγ射线照射可引起小鼠外周血细胞下降,免疫器官指数下降,并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性 ,32岁。 6岁时被马车轧伤腹部 ,未诊治。 15岁经医院检查发现左上腹部脾门区肿物 ,手术切除一个直径约 3 0cm的肿物 ,具体情况不详。 2 0 0 1年 1月 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 ,约 10 0 0ml,伴头晕、心慌等症状 ,在当地医院予以止血治疗后好转 ,胃镜发现食管粘膜光滑 ,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 :胃底静脉曲张。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我院行B超检查示 :肝脏形态正常 ,门静脉直径约1 0cm ,肝静脉未见扩张 ,胃冠状静脉纡曲增粗 ,脾脏大 ;血常规 :白细胞 2 5 1× 10 9/L ,血红蛋白 10 6g/L ,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