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来源于小涎腺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为探讨小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 ,现将我院 1982年 7月~ 1996年 12月收治的 2 6例小涎腺恶性肿瘤分析如下。临床资料2 6例中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19~ 76岁。病程 1个月~ 6年。发生于腭部 16例 ,占 61 5% ;发生于下颌磨牙区 4例 ,占 15 3%。术前明确诊断 14例 ,占 53 8%。病理诊断 :粘液表皮样癌 8例 ,腺样囊性癌 7例 ,乳头状囊腺癌 3例 ,恶性多型性腺瘤 3例 ,腺癌 2例 ,腺泡细胞癌、未分化癌和鳞形细胞癌各 1例。临床治疗 :2 5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 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 ,来源于腭部的 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涎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2003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0例小涎腺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26例占43.33%,恶性肿瘤34例占56.67%,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占良性肿瘤的69.23%,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为多,共14例,占恶性肿瘤的41.18%,手术 放疗者占恶性肿瘤的38.24%,5年生存率为34.48%。结论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术前X线检查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性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下颌下腺上皮性肿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下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为下颌下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2例;发病平均年龄为61岁;男女为1.15:1。良性肿瘤主要为多形性腺瘤,而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其次是黏液表皮样癌。手术是良性肿瘤的惟一治疗方法,术后均没出现复发。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和放疗相结合,术后3年生存率为75.0%;5年生存率为66.7%。结论良性肿瘤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摘除肿瘤及下颌下腺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恶性肿瘤治疗应行根治术和术后放疗,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肿瘤的发病及诊治规律。方法总结本科室1995~2001年收治的20例该类疾病的病例,全部病人行手术切除,恶性者加放疗。对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分析并行术后随访。结果良性肿瘤占17例(85%),恶性肿瘤3例(15%),神经源性肿瘤13例(65%),腮腺源性肿瘤5例(25%),其余2例(10%)。随访结果良恶性者各一例复发,其余未见复发。结论原发于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广泛,以神经源性及腮腺源性肿瘤为常见,且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马玲 《哈尔滨医药》2009,29(4):36-36
腺样囊性癌好发于涎腺,以小涎腺多见,易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本院对1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了治疗,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自2000年~2005年我院共收治1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7岁(18~69岁)。原发于小涎腺12例,大涎腺4例。T1、T2、T3及T4期分别为1、4、8及3例。病理类型均为腺样囊性癌。1.2治疗方式:单纯手术5例,手术加放射治疗11例;对于手术切缘不满意及病理切缘阳性者放射剂量达60~70Gy。2结果2.1局部复发:共有5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总的局部复发率为31.2%(5/16);其中单纯手术者2例,手术加放射治疗者3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本科1 9 9 5~2 0 0 5年经病理确诊的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 2例,占7 1.2 6%;恶性肿瘤2 5例,占2 8.7 4%。良性肿瘤均为混合瘤,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占恶性肿瘤的4 4.0 0%,8 7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8 8.8 2%。结论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可行手术+术后辅助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胡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43-244
目的分析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口腔涎腺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结果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为45.3岁,腮腺、腭部、舌下腺发病率最高,病理类型多见腺样囊性癌以及黏液表皮样癌。结论口腔涎腺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腮腺、倾下腺以及腭腺是高发部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104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发现男女患者的比值为1:1.21;良性肿瘤80例,占76.9%;恶性肿瘤24例,占23.0%;良性肿瘤多见于21~50岁组(63.25%),主要为混合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见于51~60岁组(58.33%),主要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肿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腮腺部、颌下腺部、小涎腺部及舌下腺部。其中腮腺及颌下腺部良性肿瘤高于恶性肿瘤;小涎腺中的恶性肿瘤比重大大增加。诊断中强调了细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价值,并对肿瘤的手术原则及预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的发生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310例患者中有11例(35.5‰)患者发生恶性肿瘤。其中,泌尿系肿瘤7例,淋巴瘤2例,宫颈癌1例,肝癌1例,除1例肝癌外其余10例均经病理确认,泌尿系统肿瘤中单发输尿管癌3例,单发膀胱癌1例,输尿管膀胱癌并发2例,另有1例为多器官性肿瘤,其肾移植术后36个月发生单侧输尿管癌,术后46个月发生单侧肾脏肉瘤样癌,术后60个月再发膀胱癌,并于膀胱癌术后15个月复发,随后出现肝脏转移。11例患者发生肿瘤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6~108个月,平均53.5个月。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个别配合以放化疗,免疫抑制剂作适当调整。结果:2例淋巴瘤、1例肝癌及1例输尿管并膀胱癌患者1年内死亡,1例多器官性肿瘤术后第8年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放弃治疗,其余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尿路上皮肿瘤较多见,治疗以手术为主并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CT表现,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原发于上颌窦6例,筛窦3例,鼻腔1例,均侵犯邻近骨壁及窦腔或眼眶。结果 10例患者鼻窦内见软组织影,窦壁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或者筛孔样骨质破坏,窦腔轮廓消失。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鼻腔和鼻窦内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隐匿,CT平扫和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鼻腔恶性肿瘤鉴别点,但是不具有特异性,需依靠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享胰腺囊性病变的外科诊治经验,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特点。方法:2002至2012年收治161例胰腺囊性疾病患者,行胰腺囊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结合病理分类的变革和差异讨论胰腺囊性肿瘤在外科诊治决策上的趋势。结果:161例中,胰腺囊性病变位于胰头/钩突部74例,颈体尾部8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9例,胰体尾切除术50例,胰腺中段切除术6例,全/残胰切除术4例,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18例和囊肿内/外引流术24例。手术标本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假性囊肿、先天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癌)、黏液性囊腺瘤(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样瘤(癌)和实性假乳头状瘤(癌)。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术后胰瘘的总发生率为44.7%(A级19.2%、B级25.5%)。结论:应充分重视胰腺囊性病变,尤其是胰腺囊性肿瘤。对于胰腺囊性肿瘤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样瘤的诊治已是临床研究热点,而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外耳道恶性肿瘤,全身广泛转移更属罕见。现报道一例。患者男,45岁。因外耳道肿块逐渐增大5年并反复出血、疼痛于1986年2月20日入院.查右外耳道外1/3前壁1.8cm×10cm肿块,基底较广,外耳道大部阻塞。行手术治疗将耳屏软骨与肿瘤组织一并切除后植皮。病理诊断: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术后未行抗肿瘤治疗。半年后,右耳廓及右耳下又出现2cm×2.5cm×2cm肿块.于1987年8月再次手术,将右外耳道、耳下肿块连同腮腺后极切除。病理诊断: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癌肿累及腮  相似文献   

13.
23例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婷婷  王芳  赵卫东 《安徽医药》2008,12(11):1067-106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处理、病理及预后。结果23例中上皮性癌7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5例,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1例。肿瘤以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FIGO)Ⅰ期最多,11例,占47.8%。全部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和化疗。其中15例行保守性手术,即患侧附件切除术,4例在妊娠终止后追加根治性手术,另8例行根治性手术。晚期患者有1例死亡,为Ⅲ期内胚窦瘤。15例新生儿均无畸形。结论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应依据疾病分期、组织类型、孕龄以及母亲主观愿望采用不同处理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Ⅰ、Ⅱ、Ⅲ期均可考虑保守性手术,晚期上皮性癌则应行根治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是重要治疗手段。无论手术或化疗,多可保留胎儿,待近足月分娩。孕期超声检查对诊断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有重要意义,加强产前、产时对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处理有利于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部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特性,病理分型和治疗结果。方法 9例患者中,行肿瘤切除者5例,截肢(指)5例(其中1例为先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截肢者)。术后化,放疗者4例。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47.7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死亡,术后生存率为78%。5例患者局部复发和/或远处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率达56%。结论 手部软组织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局部切除仍是肿瘤早期可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果肿瘤不能完整切除,肿瘤体积大于5cm和肿瘤反复复发,应考虑行截肢手术,对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有效化疗,放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NG)合并甲状腺癌(T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并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同期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307例,其中并发甲状腺癌38例(12.4%),包含乳头状癌21例(55.3%),滤泡状癌12例(31.6%),髓样癌5例(13.1%)。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患甲状腺癌的概率较高,怀疑甲状腺癌者应进行穿刺活检和术中快速切片病理检查,可提高确诊率。根据快速冷冻切片检查结果进行手术以及术后服用甲状腺素治疗有利于降低复发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腮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肿瘤之一,我科近几年共收治25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了术后放疗,现将术后放疗的作用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6~68岁,平均51岁。病理类型:粘液表皮样癌7例,腺样囊性癌6例,恶性混合瘤4例,腺癌4例,鳞癌3例,未分化癌1例。 2.2 治疗方法:25例均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其中1次手术者18例,二次手术者6例,三次手术者1例,术后均行放疗,选用~(60)Co或电子直线加速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与小儿甲状腺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综合治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8例小儿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与治疗问题。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双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1例(5.56%),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1例(5.56%),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分切除16例(88.9%),17例(94.4%)根据肿块及淋巴结情况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1例(5.56%)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17例(94.4%),滤泡状癌1例(5.56%),淋巴结转移12例(66.7%)。术后平均随访5年,无死亡。结论儿童甲状腺癌预后较好,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中心,结合内分泌及核素治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耳或颞骨恶性肿瘤侧颞骨切除术(LTB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0-2007年接受LTBR治疗的耳或颞骨恶性肿瘤患者病历。结果35例患者中,平均62.7岁,其中包括鳞状细胞癌(SCC)20例,基底细胞癌(BCC)7例,腺样囊性癌(ACC)7例,腺癌1例。5年生存率(OS)、疾病特异生存率(DSS)和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77%、79%和52%。完全切除能够改善OS、DSS和DFS(均P〈0.004)并减少局部复发(P〈0.001)。结论耳和颞骨恶性肿瘤患者中,上-前部切除包括LTBR结合术后放射的治疗有效。完全切除所有病灶能够改善生存率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比较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例原发于涎腺的粘液表皮样癌、16例腺泡细胞癌和18例腺样囊性癌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分析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中有强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是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三种肿瘤之间异常表达无显著区别。转移和复发病例也显示弱表达或阴性表达。结论: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但与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可能与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的不正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圆柱瘤(cylindroma),1859年由Billroth首先提出,为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常累及腮腺、颌下腺、小涎腺,占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30%,以腭部多见。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60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生长缓慢,病期较长,伴疼痛和麻木感,易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其特点。1组织病理学新进展肉眼见肿瘤结节状,平均直径约3cm,剖面为灰白色,多为实性,肿瘤无包膜,侵犯周围组织。肿瘤由两种主要细胞构成,腺上皮细胞呈立方状、卵圆形,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圆形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