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其余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CIMT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CRP、CIMT及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好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塞的作用。方法:1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晚),高剂量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晚),观察两组脑梗塞的发生率。结果:高剂量他汀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他汀组(1.43%∶8.57%,P〈0.05),1年内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调控血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的作用,20mg/晚剂量较10mg/晚剂量有更低的脑梗塞发生率,且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降压组(A组,32例)及常规降压组(B例,30例)两组。阿托伐他汀用量每天10-20mg,晚餐时顿服,时间1年。分别观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TC、TG、HDL—C、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颈动脉TMI值缩小,血中TC、TG、LDL—C浓度下降,HDL—C浓度上升,hsCRP水平降低(P均〈0.01),B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常规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章祎 《山东医药》2011,51(25):69-70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105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周,比较两组IMT、血压、血脂和CRP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MT、血压明显降低(P均〈0.05),以观察组IMT降低明显(P〈0.05);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TC、TG、LDL-C及CRP下降,HDL-C升高(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改善EH患者的IMT,延缓其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PAS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入选73例经B超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PAS组和AS组,随访6个月。其中PAS组37例,给予普罗布考0.375g×2次/d、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AS组3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超声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PAS组及AS组血脂、OX-LDLCRP、IMT及斑块厚度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PAS组及AS组以上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G和HDL-C外,PAS组较AS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ox-LDL及CRP水平,疗效较单纯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明显,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IMT及斑块总积分;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长期干预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mg。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血脂测定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形态、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等指标,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血清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的IMT、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斑块积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血脂,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甚至逆转、缩小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硬化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106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健康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AD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缩功能(FM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缩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MD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651,P〈0.001),颈动脉IMI及斑块积分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871,0.702,P〈0.001)。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相似文献   

8.
李红云  韩迪  王乃东 《山东医药》2007,47(34):65-66
应用常规疗法(对照组)及常规疗法+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分别治疗脑血栓患者3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观察其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段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降低(P均〈0.01),6、12个月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减少(P〈0.05,〈0.01)。提示阿托伐他汀可降脂、减少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及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降血脂效果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比较每组治疗前后(3和6个月)的血清脂质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数量变化、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总胆固醇(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TC、TG、LDL-C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LDL-C明显升高(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斑块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在短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阿托伐他汀钙在长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在抗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72例UAP Ⅲ级患者被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量组,于人院后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ΔD%)。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服药2周后血脂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肱动脉AD%明显增高(P〈0.01),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2.86%,常规量组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3.78%,较之大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Ⅲ级患者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不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共52名CHF患者在不改变患者长期使用的抗心衰药物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或者安慰剂,为期6周,试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血管内皮功能、血管神经激素水平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肱动脉内径明显扩张(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也明显扩张(P〈0.05);②与安慰剂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型尿钠肽,内皮素1水平明显下降。血一氧化氮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明显上升(P〈0.01);③较之安慰剂组,阿托伐他汀组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等明显增加(P〈0.01)。结论:不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慢性心衰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血管神经激素水平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稳  杨崇河  刘义桥  王丽娟  刘福明 《内科》2013,8(4):347-349
目的探讨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TG、TC、LPL—C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每晚;对照组52例,不服降脂药,只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每晚,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20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普伐他汀组(给予普伐他汀钠片20mg/d),分别比较不同他汀片治疗后脑梗塞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两年内,阿托伐他汀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普伐他汀组(3.9%比15.7%,P〈0.0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普伐他汀组(13.7%比2.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普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控血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脑梗塞发生率较低,但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要高于普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浆脂联素浓度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按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2例),分别于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口服,PCI治疗后继续予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口服,同时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分别于入院时、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采集患者外周血,用于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检测。同时比较PCI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PCI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各指标均较人院时有所好转,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改善较小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I治疗后6个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25%‰9.375%,P〈0.05);(3)收缩压(r=-0.85,P=0.038)、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91.P=0.005)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r=-0.87,P=0.045)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负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血浆脂联素浓度呈正相关(r=0.87,P=0.026);(4)年龄、吸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都将增加患者PCI治疗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较高水平的血浆脂联素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则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5)40mg/d阿托伐他汀与20mg/d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并不增加横纹肌溶解或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能够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谭绍云 《山东医药》2014,(21):54-56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脂及CAS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ACI并高脂血症及CAS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45例,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两组血脂、C反应蛋白(CRP),以及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数量。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清TC、LDL-C、TG、CRP降低,HDL—C升高,但A组LDL-C及CRP降低较B组明显(P均〈0.05);两组颈部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A组斑块面积缩小较B组明显(P均〈0.05);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O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有明显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瑞舒伐他汀控制ACI并高脂血症及CAS斑块的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n=30),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30),对照组(n=30),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3组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对TC,TG,LDL降低,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均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陆永光  文宏  苏波  钟继明  苏强 《山东医药》2009,49(49):50-5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划行PCI前7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PCI后24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两组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EMP和sICAM-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24h阿托伐他汀组EMP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P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54,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SAP患者PCI术后EMP和sICAM-1水平;EMP可作为评价PCI术后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