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并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患者资料。结果: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21例,发病年龄为28~57岁,男性多于女性,肿瘤位于小脑半球19例,小脑蚓部2例。21例行CT检查,囊性肿瘤19例,实质性肿瘤2例。行MRI检查13例,肿瘤为囊性者11例,实质性者2例。19例囊性结节型肿瘤中,手术行瘤结节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2例;2例实质性肿瘤行部分切除。瘤结节部分切除加放射治疗3例。术后恢复良好20例,死亡1例。结论:本病临床表现多为颅高压症状、共济失调等。CT、MRI检查可以定位或定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且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病历资料。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7例,脑干区3例,幕上4例。囊性结节样肿瘤31例,实性肿瘤3例。家族性发病3例,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复发性2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10例,锁孔显微手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重残1例,死亡1例。随访2~10年,2例肿瘤全切除后分别于术后1年、6年复发。结论CT、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神经导航对减少术中出血及完整切除瘤结节有较好作用。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检查将肿瘤分为4型:单囊伴单瘤结节型40例,实质型8例,囊实型6例,多发结节型4例。采用后正中、旁正中或枕下人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6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脑肿胀1例,再出血1例,予再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是必要的,应根据瘤结节位置,合理选择手术人路。实质型和囊实型肿瘤手术时间长,手术风险大,术前可行造影检查,必要时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11例囊性肿瘤行瘤结节全切,1例实体性肿瘤行全切除。术后无并发症。结论CT及MRI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诊断具有特异性,手术治疗效果好。瘤结节和瘤体的完整切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对38例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囊性肿瘤均行瘤结节全切除术;随防3~20年,未复发29例。8例实体性肿瘤中,4例先行血管内栓塞后行全切除术,另4例因术中大出血行大部分和部分切除;随访3~12年,全切除的4例未复发,非全切除者1例无变化,1例增大,2例死亡。结论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外科治疗易做到全切除,疗效好。实体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外科治疗因血管丰富,可先行血管内栓塞,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瘤结节全切除;5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中,3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辅以γ-刀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治愈24例,21例行γ-刀治疗者肿瘤未见增大迹象,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创伤更小,对于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及瘤结节位于浅表的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神经导航均可准确定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微侵袭手术切除脑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显微技术下的微侵袭手术切除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瘤结节及血供丰富的实体肿瘤的疗效。方法:本组共10例,对瘤结节直径<1cm的3例肿瘤于神经导航下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余直接行显微手术,血供丰富的大型肿瘤在显微镜下逐步显露供瘤动脉,分别阻断后除之。结果:导航定位准确,平均误差仅2mm,9例全部切除,本组术后无神经功能缺失。1例肿瘤少量残留于术后15d因原瘤床出血而死亡。结论:神经导航及显微技术是脑内血管网状细胞 瘤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对血供丰富的瘤体应尽可能做到全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MRI分型与手术切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患者MRI分型与手术切除的关系。根据肿瘤MRI影像学特点分为囊壁结节型、囊实型、实体型,依照不同分型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切除肿瘤。结果本组患者中囊壁结节型7例、囊实型5例、实体型4例;其中肿瘤位于小脑半球10例,位于小脑蚓部2例,位于延髓背侧面4例;MRI分型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16例患者手术全部切除肿瘤,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者。结论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MRI分型能反映肿瘤的病理形态及血供,为术前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了帮助,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提高了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l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至左外侧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全切除肿瘤。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未给予治疗。结果病理证实:血管母细胞瘤。术后MRJ示:肿瘤全切除。术后1年随访:病人恢复良好,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未见增大及破裂出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少见,对于未破裂非供瘤动脉动脉瘤,可以随访监测动脉瘤的变化,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4例颅内HB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中,44例为囊伴结节型肿瘤,8例实质型,2例单纯囊性。肿瘤全切除 52 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MRI是诊断HB的主要方法,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有帮助,应根据瘤结节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后颅窝肿瘤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颅窝肿瘤特点及显微手术方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45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理结果包括: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胆脂瘤、畸胎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血管畸形。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后颅窝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掌握手术原则,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术式,注意术中肿瘤切除与功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19例患者的MRI表现,及其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这类肿瘤在MRI上可分为三型:A.空洞型,肿瘤大小不等,且继发延、脊髓空洞;B.囊肿型,为囊内小的附壁结节;C.实体型,为巨大的实体性肿瘤。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全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状态好转者18例,加重1例。结论 颈髓MRI能对颈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并可将其分型,以利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诊断时,还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颈椎病相鉴别。认为颈髓髓内、即使累及延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宜行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随肿瘤类型不同而各异,最为重要是:需沿正确的界面分离,并应在离断供血动脉后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脑干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脑干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 0例脑干肿瘤经枕下中线或中线旁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症状消失6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6例(Ⅰ级1例,I~Ⅱ级5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1例。结论脑干肿瘤的切除率和预后与肿瘤性质和生长方式有密切关系。显微手术治疗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以解除患症状和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特点,总结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结果30例中发生于右侧小脑半球15例,左侧13例。双侧1例,小脑蚓部1例。其中囊性肿瘤26例.实质性4例。肿瘤最大径25~60mm。26例囊性肿瘤中25例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脑脊液样长T1、长T2信号,1例肿瘤合并出血在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23例可见壁结节,直径3~18mm;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囊壁和囊液均不强化,24例显示强化壁结节;4例实质性肿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23例肿瘤边缘或内部可见1~2条流空血管影。结论囊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颇具诊断特征性,但有时需与小脑星形细胞瘤鉴别,实质性肿瘤需注意与转移瘤、髓母细胞瘤及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颈髓髓内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手术切除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肿瘤镜下全切除14例(室管膜瘤8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次全切除5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3例),部分切除或活检2例(均为星彤细胞瘤)。1例死于术后呼吸功能障碍。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25个月,神经系统症状好转13例,无改善3例,加重1例,失访3例。结论 绝大多数颈髓髓内肿瘤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对恶性肿瘤及未全切除的肿瘤应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收集1980-06~1998-06我科收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52例。结果: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18~62岁,合并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3例,红细胞增多症6例。肿瘤全切45例,肿瘤部分切除 托氏分流7例。转归优43例,好转3例,其他2例,死亡4例。门诊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再次手术8例(次)。结论:脑血管母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小脑半球。若肿瘤呈实质性、血供丰富,全切难度大。肿瘤全切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手术切除从颅底侵犯海绵窦的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合作,连续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32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7例,脊索瘤5例,鼻咽癌和鼻咽囊腺癌5例,副鼻窦癌5例,神经鞘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颞下翼腭窝低分化癌2例,颞下翼腭窝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23例曾经1次或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据肿瘤主体的部位分别选用经上颌骨入路、颞下耳前入路、或额眶入路。全部病例术中显露满意,肿瘤均得到肉眼切除,受累的颅神经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3—5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3例,4例术后3—6个月死亡,4例带瘤生仔,21例健在。结论由下向上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可以手术切除,近期效果满意。对颅底正常和病理性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以及多学科医生的密切协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锁孔入路开颅手术(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用锁孔入路开颅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及直视下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于眶上外侧,右颞叶胶质瘤于右颞,听神经瘤于耳后,分别作一直径2.5cm骨瓣,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垂体腺瘤77例中65例达到全切除,12例为次全切除;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胶质瘤1例及听神经瘤7例,均予全切;4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 所有患恢复良好,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孔入路,能够安全切除直径在55mm 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以及30-70mm的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听神经瘤,并可直视下夹闭前、后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听神经瘤手术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例双侧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及分期双侧切除 的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分期双侧切除1例,全部切除肿瘤6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面瘫,后组颅神经损伤2例,有1例需鼻饲,1例鼻死亡,术后随访到6例,5例生活能力自理,1例死亡,分期双侧除无复发。结论:双侧听神经瘤手术方式应根据每个病人双耳听力情况及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而定。  相似文献   

20.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以改善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47例,根据CT和MRI的表现,将其分为大、中、小三型,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7例肿瘤中,获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3例。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手术入路无关(P〉0.05)。手术后恢复良好者43例;中度致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死亡率2.1%。手术结果与肿瘤大小和手术入路无关(P〉0.05)。结论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完全及安全地切除,小、中型肿瘤宜采用眶上匙孔入路,中、大型肿瘤宜采用单侧额下或翼点侧裂入路,大型肿瘤或侵犯肿瘤视神经管者宜采用眶颧入路切除肿瘤。不管采用何种入路,切除肿瘤的技术是相同的,也是全切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