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检查17例,CT检查9例,MRI检查4例。结果:长骨6例,椎体5例,颅骨3例,锁骨2例,髂骨1例,病灶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溶骨性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各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2.
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及X线、CT及MRI等影像资料,其中X线10例、CT 5例及MRI 4例。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5例、腰椎2例,其中8例单发,2例累及2个相邻两个锥体。X线表现为4例椎体明显塌陷变扁,前后径及横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呈硬币征。4例呈不同程度楔样变。2例呈局部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3例附件破坏伴软组织肿块。7例椎间隙大致正常,2例椎间隙稍增宽,1例椎间隙稍变窄。6例有不同程度椎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影。结论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细致综合的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证实的19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的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其中加作CT检查6例。结果全部病例为单发病灶,发生于股骨12例,胫骨4例,肱骨2例,腓骨1例;其中发生于骨干13例,干骺端6例;主要的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结合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表现。结果:本病基本X线表现有:(1)骨质破坏;(2)骨皮质改变;(3)病理性骨折;(4)骨膜增生;(5)软组织肿块,CT对病变范围、皮质、骨膜、软组织改变、死骨及邻近结构受累与否显示更清楚。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CT能进一步显示病变的病理解剖结构,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炜  吴国忠 《上海医学影像》2007,16(3):234-235,245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为单发,位于下颌骨1例,颞骨2例,肩胛骨2例,锁骨1例,髂骨3例,长骨2例;1例为椎体多发。主要表现: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CT能较好的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组织改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6例,诊断准确率85.7%;MRI示7例病变椎体均呈不规则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或呈盘状改变,6例伴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冠状面扫描图像示软组织肿块呈套袖状,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1例椎弓根受累;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呈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示受损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均表现明显强化,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单发灶21例,多发灶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多种影像学(X线、CT、MRI)表现,并对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X线诊断可见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以骨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经CT检查的7例患者均可在病灶处观察到略低密度或者稍高密度得肿块影,晚期可见骨质硬化;经MRI检查的9例患者,可见病灶处T1WI序列上呈低-中等信号,T2WI序列是呈混杂中等-高信号。观察不同病理学分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比较一致的对应关系,且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结论: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各有优缺点,影像学、病理学及临床相结合可提高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杨芳  张连娜  冯瑾 《医学临床研究》2012,(11):2090-2092,2095
【目的】研究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11例患者在治疗后复查全身骨显像对疗效及病情进展进行动态监测。【结果]49例患者中,骨显像发现单发病灶27例(55.1%),多发病灶22例(44.9%),骨显像共发现病灶132处。在22例多发病灶患者中,骨显像发现105处病灶,其中32例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而X线共发现病灶78处,其中5处骨显像表现为阴性。两者相比,骨显像较X线检查能够发现更多的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6,P〈0.01)。11例患者治疗后复查了骨显像,8例单发病灶患者手术效果良好,1例单发及2例多发病灶患者出现新的病灶。【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在核素全身骨显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骨显像对多发病灶的探测能力优于X线,可作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其中加作CT检查6例,MRI检查4例。结果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14.7岁;22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股骨14例,胫骨5例,肱骨3例,腓骨2例,其中发生于骨干16例,干骺端8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肿胀。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X 线平片和CT 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互补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平片和CT对脊柱结核不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0例脊柱结核病人的平片和CT资料,分别对受破坏椎体的检出率、椎体破坏的类型、附件及椎管内有无受侵犯和椎旁软组织情况分别统计。结果 平片对受累椎体的检出、椎间隙狭窄及后突畸形等方面比CT优越,而CT对脊柱结核破坏的类型、范围、附件和椎管内有无累及、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和钙化等优于平片。结论 平片和CT结合能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发25例(25/30)占83.3%,多发5例(5/30)占16.7%。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骨破坏的影像学征象因部位不同而异,本病具有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特点。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CT及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显示更清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X线、CT及MR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及优势与不足。材料与方法:对89脊柱外伤后有临床症状并MR上异常信号改变患者影像资料比较分析。结果:X线平片在显示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突成角及椎体移位方面有优势;CT在显示椎体、椎板、小关节、椎管狭窄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MRI在显示脊髓受压及脊髓损伤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方法。结论: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诊断,CT及MR检查是主要手段,三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对脊柱骨折的全面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99Tcm-MDP SPECT/CT诊断布鲁氏菌病脊柱炎(BS)的价值。方法 纳入20例BS患者,包括急性期7例、慢性期13例,均接受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显像;观察病变椎体、软骨终板及椎间隙,测量受累椎体及相邻未受累椎体的最大放射性计数,评价SPECT/CT诊断BS的价值。结果 CT检出24个(61.54%,24/39)病变椎体,其中腰椎21个、胸椎3个,主要表现为椎体上下缘骨质破坏,边缘呈花边样改变,伴增生、硬化,部分相邻椎间隙狭窄。SPECT及SPECT/CT均检出39个(100%,39/39)受累椎体,其中腰椎25个、胸椎14个,主要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急性期、慢性期BS病灶及相邻未受累椎体的最大放射性计数分别为11 339.56±1 384.23、7 746.96±1 087.57及5 179.12±744.39,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99Tcm-MDP SPECT/CT可同时显示BS病灶最大放射性计数及骨组织结构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B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体结核的MRI表现并与椎体肿瘤及转移瘤相鉴别。材料和方法: 26 例经手术证实的椎体结核及11 例临床证实的椎体肿瘤及转移瘤, 对其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椎体结核椎间盘均破坏变窄, 椎体破坏部均与间盘相邻。椎体与间盘均有破坏的20 例伴有椎旁冷脓肿。10 例脊柱转移瘤及1 例椎体原发肿瘤间盘未受累。结论: 椎体结核有其特征性表现, 仔细观察椎体受累的形态, 间盘及附件有无破坏以及冷脓肿的形成对椎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