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十八味珍宝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藏香十八味珍宝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挥发油测定法对藏香十八味珍宝香挥发油进行提取,以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柱为Rtx-5Sil MS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升温程序:起始温度为60℃,以8℃.min-1升温至150℃,再以6℃.min-1升温至260℃,保持8 min;进样口温度为260℃;进样不分流。质谱条件:EI源,接口温度为280℃,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50~800 amu。结果:共分离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异愈创木醇(18.29%)、愈创木醇(11.46%)、丁香酚(9.65%)、α-红没药烯(7.74%)、β-桉叶醇(7.70%)。结论:十八味珍宝香能够应用于卫生防御领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香桂化浊胶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桂化浊胶囊挥发油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7个峰,并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90.07%。相对含量超过5%成分有反式肉桂醛(相对含量20.77%)、环己烯(相对含量5.49%)、萘(相对含量5.34%)、甘菊蓝(相对含量6.26%)、邻甲氧基肉桂醛(相对含量8.26%)、百秋李醇(相对含量10.43%)和长叶醛(相对含量10.33%)。结论香桂化浊胶囊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反式肉桂醛、百秋李醇、长叶醛、甘菊蓝、邻甲氧基肉桂醛、环己烯和萘。 相似文献
3.
陕西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陕西省的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取适量配制成溶液,用GC-MS进行分析。色谱柱为HP-FFAP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20℃,柱温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65℃,保持3 min,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5 min,载气为N2,流速为1.5 mL/min,分流比为10∶1。质谱条件,接口温度为230℃,离子源温度为220℃。结果 共鉴定了5批野生薄荷挥发油中的67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薄荷醇、左旋香芹酮和乙酸松油酯。结论 生长环境、居群和采收时间不同,陕西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积雪草全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积雪草全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57个化合物。其中有α-丁香烯(.alpha.-Caryophyllene,18.90%)、丁香烯(Caryophyllene,18.78%)、氧化丁香烯(Caryophyllene oxide,9.64%)、β-榄香烯(Cyclohexane,8.01%)等。结论丁香烯含量可作为积雪草的质量指标之一。积雪草也可作为提取β-榄香烯的原料药材开发。 相似文献
5.
柠檬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东产柠檬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东产柠檬桉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首次确定了广东产柠檬桉叶挥发油中33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薄荷醇(34.33%)、新薄荷醇(16.11%)、右旋香茅醇(13.93%)、香茅醛(12.42%)、孟二醇(5.16%)等.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所鉴定成分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6.07%.结论 确定了广东产柠檬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文献报道具有相似性,但仍存在差别,结果提示下一步有必要对柠檬桉叶挥发油成分新的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综合利用柠檬桉叶挥发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凉粉草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凉粉草中的挥发油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凉粉草中共分离分析得到26个成分,经计算机谱库检索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的结构,占总组分的98.08%。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正十六酸(59.18%)、亚油酸(12.42%)、亚麻酸(10.12%)。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凉粉草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瞿麦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瞿麦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成分分析。结果:鉴定3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45%。结论:瞿麦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6,10,14-三甲基-2-十五酮(28.39%),植物醇(6.80%),醋酸栊牛儿酯(4.65%),正己醇(4.32%)及醋酸金合欢酯(3.01%)。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橄榄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橄榄根挥发油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大于5%的组分有4个,分别为n-十六烷酸、6-十八碳烯酸、十二烷酸和3,7,11-三甲基-(E)-1,6,10-葵三烯-3-醇,相对含量大于1%的组分有9个。结论这9个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981%。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不同产地小茴香药材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10种不同产地的小茴香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小茴香中提取挥发油。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条件:HP-5石英毛细管柱 (30m×0.25m,0.25μm),柱温:50℃(10min)2℃·min-1→150℃(1min)5℃·min→200℃(5min);分流进样,分流比 30:1;进样温度250℃。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电子能量70eV,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00℃,四极杆温度100℃,质量扫描范围 35~500AMU,溶剂延迟3.0min。结果:对比各药材的总离子流图,进行了组分差异分析。不同产地小茴香的总离子流图有较大共同点,但亦存在下同之处,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不尽相同。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组分的94%以上。其中反式茴香脑(trans-anethole)的相对含量为65%~78%,建议可做为定量指标。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莲子心的挥发油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装置(SDA)和挥发油测定装置(EODA)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莲子心挥发油,GC-MS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A法,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1.5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8.96%)、9,17-十八碳二烯醛(19.99%)和亚油酸(11.94%)等;采用EODA法,鉴定出1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77.9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98%)、肉桂酸龙脑酯(12.58%)、2-甲氧基-4-乙烯苯酚(8.25%)等。结论两种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且SDA较EODA更适合于提取挥发油。 相似文献
12.
雪荔组方挥发油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雪荔组方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雪荔组方中的挥发油,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5.21%,其中主要含棕榈酸(30.46%),匙桉醇(15.70%),1,2,3,4,4a,7-六氢-1,6-二甲基-4-异丙基萘(6.71%),氧化石竹烯(6.13%),2,6-二叔丁基对甲酚(5.93%)等。挥发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 雪荔组方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合理开发组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鱼仙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小鱼仙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SE-54石英毛细管柱共分离出26个峰。鉴定出其中的2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08%。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Boiss.)根茎和根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共检出217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10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30%。结论宽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两者分别占总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41·30%和32·65%。这与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占总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13·63%和67·93%不同。(1R)-α-蒎烯(3·98 %)、桧烯(2·51 %)、(1S)-β-蒎烯(5·78 %)、m-月桂烯(4·05 %)、柠檬烯(3·55 %)、3,7-二甲基-1,3,7-庚三烯(3·98 %)、γ-萜品烯(8·70 %)、茴香醚(1·78 %)和(1S)-桥环醋酸冰片酯(2·62 %)为单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主要成分;( )-β-榄香烯(1·17 %)、异愈创木烯(1·40 %)、( )-β-没药烯(1·21 %)、(±)-榄香醇(1·42 %)、愈创木醇(1·14 %)、去羟基异菖蒲二醇(1·13 %)、( -)-土青木香烯(1·99 %)、异愈创木醇(9·48 %)、γ-桉醇(1·77 %)、愈创木-1(10)-烯-11-醇(1·12 %)和α-没药醇(5·35 %)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东托里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定,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确定了广东托里桉叶挥发油中30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α-松油醇(35.77%),其次是苯甲醛(5.48%)等。占色谱峰总流出面积的80.68%。结论首次确定了广东托里桉叶挥发油的30个化合物,为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狭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Ting ex H. T. Chang)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42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8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5·77%。结论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两者分别占总油中化学成分的13·63 %和67.93 %。(1S)-β-蒎烯(1·67%)、3-蒈烯(1·05%)、柠檬烯(1·22%)和1S-endo-醋酸冰片酯(1·68%)为单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 )-β-榄香烯(6·78%)、苜蓿烯(1·54%)、α-石竹烯(2·64%)、异大香叶烯D (1·67%)、桉烷-4 (14),11-二烯(2·36%)、α-芹子烯(2·42%)、δ-杜松烯(1·55%)、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1-醇(1·03%)、(±)-榄香烯(5·18)、(-)-匙叶桉油烯醇(1·40%)、愈创醇(3·81%)、去羟基异菖蒲烯二醇(1·06%)、γ-桉醇(1·05%)、α-桉醇(7·97%)、异愈创木醇(3·09%)和胡萝卜醇(2·30%)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总挥发油中,反式肉桂酸异丙酯占11·3%,为所有化合物中含量最高者。 相似文献
17.
肯尼亚没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机分析技术对中药没药挥发油进行了分离研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共鉴定出16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山东金银花鲜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山东金银花主流品种大毛花鲜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出不在此列(王古)(王巴)烯芳樟醇等47种化合物,占全部挥发油总含量的92.70%。并测定了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维吾尔医用药材苦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维吾尔医用药材苦艾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标准谱库鉴定。结果共鉴定了β-香叶烯(9.66%),里哪醇(3.10%),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酮(4.01%),反-石竹烯(3.03%),1,2-二氢-1,4,6-三甲基萘(3.04%),榄香醇(3.02%),6-甲基-2,2’-联吡啶-N-氧化物(3.74%)等56个化学成分,占总油量的89.25%。结论苦艾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β-香叶烯,研究苦艾药材挥发油成分,对进一步开发民族药材及品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款冬花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款冬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款冬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59个色谱峰,鉴定出6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62%。结论在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古巴烯(2.36%)、( )-表双环倍半水芹烯(3.91%)、γ-榄香烯(2.18%)、β-红没药烯(13.93%)、匙叶桉油烯醇(3.44%)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25.82%;挥发油其他类化合物中,十一碳烯(4.83%)、(E)-环十一碳烯(8.49%)、双环[10.1.0]十三碳-1-烯(1.45%)、1-十三碳烯(3.44%)、(Z)-7,11-二甲基-3-甲烯基-1,6,10-十二碳三烯(2.66%)、1-十五碳烯(4.57%)、[1R-(1R,4Z,9S)]-4,11,11-三甲基-8-甲烯基-双环[7.2.0]十一碳-4-烯(1.03%)、6,6-二甲基-2-甲烯基-7-(3-氧化丁烯基)oxepan-3-甲基乙酸酯(2.02%)、1,E-11,Z-13-十七碳三烯(3.72%)、(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85%)、3,7,11-三甲基-十二碳-2,4,6,10-四烯醛(1.31%)、十六碳酸(3.12%)、(Z,Z)-9,12-十八碳二烯酸(2.26%)、(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12%)、二十一烷(1.82%)、二十五烷(1.03%)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39.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