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外伤性缺血截肢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风琴 《中国骨伤》2001,14(9):567-567
我院自 1989年 7月~ 1994年 12月治疗合并有重要血管损伤的患者 2 0例 ,行下肢截肢 ,分析其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中 ,男 19例 ,女 1例 ;年龄 4~ 5 2岁 ,平均 30 2岁。开放损伤 19例 ,闭合性损伤 1例 ;股骨中下段骨折 8例 ,胫腓骨骨折 11例 ;其中不完全离断伤 6例 ,完全离断伤 2例。1 2 血管损伤  2 0例中有血管损伤 19例 ,1例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动脉损伤 16例 ,股动脉损伤 2例 ,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损伤 1例。1 3 肢体缺血临床表现 根据比企提出缺血六项证候依次表现为脉搏消失 18例 ,肢端较凉 13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导致的下肢动脉损伤的诊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7例外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5例, 女性12例, 平均年龄47.4岁(范围:7~75岁)。77例患者中, 开放性损伤56例(72.7%), 闭合性损伤21例(27.3%);损伤累及髂动脉9例(11.7%), 股总动脉7例(9.1%), 股浅动脉1例(1.3%), 腘动脉11例(14.3%), 膝下动脉49例(63.6%)。分析患者的治疗方式和临床效果。结果 77例患者中, 1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和1例累及股总动脉的多发伤患者, 因损伤严重, 于术前因循环衰竭死亡;75例患者接受血管相关手术, 其中67例行开放手术, 包括动脉结扎术24例、动脉重建术40例、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一期截肢术2例;8例行动脉栓塞术。总体病死率为6.5%(5/77), 均为闭合性损伤, 除2例术前死亡患者外, 3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虽接受髂内动脉栓塞术, 但因复合损伤严重, 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截肢患者8例(10.4%, 8/77), 5例为闭合...  相似文献   

3.
4.
车祸、建筑等高能量、高速度造成的瞬间肢体复合伤,给骨科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早期治疗以取得生命稳定为目标[1]。自2001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6例下肢部分截肢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36~78岁,平均51·2岁。车祸伤3例,重物压砸伤3例。左下肢部分截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腘动脉损伤后导致截肢的原因.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7例腘动脉损伤截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4例,女13例;年龄3 ~ 68岁,平均37岁.对伤情、缺血时间、早期处理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导致截肢的原因. 结果 有34例患者因为初期处理不当,24例因为伤情重,29例因为后送时间长导致腘动脉损伤截肢. 结论 初期处理不当是造成腘动脉损伤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基层医院的腘动脉损伤诊断水平和处理技术是减少腘动脉截肢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下肢创伤后非急症截肢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DSA检查对预测血管性截肢平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术前准确确定因下肢动脉缺血需行截肢的平面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澳大利亚Austin医学中心202例病人的232条下肢截肢的DSA资料,建立一个“分数”标准,对下肢远端流出道动脉进行评分,以确定合适的截肢平面。结果:膝上截肢者分数<12分,截肢65条;膝下截肢者分数为12~19分,截肢74条;半足截肢20~25分,截肢66条;截趾>25分,截趾27趾。结论:用此标准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截肢平面。鉴于该标准是建立于回顾性研究基础之上,尚需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33例下肢伤救治过程中造成截肢的因素,伤肢条件、全身情况、伤肢功能再评价、医源因素以及有益的延迟截肢,认为当肢体存留危及生命、难以治愈的组织坏死与感染以及后期并发症致肢体无用时宜选择截肢。  相似文献   

9.
严重下肢创伤截肢手术指征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严重下肢创伤截肢手术指征的选择戴力扬严重下肢创伤尤其是胫骨开放性骨折一直是骨关节创伤治疗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胫骨紧贴皮下,其前内侧缘无肌肉组织覆盖,故其骨折常为开放性;胫骨的血液供给缺乏侧支循环,在较严重的胫骨开放性骨折损伤常同时累及皮肤、肌肉、骨...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处理下肢截肢并发症2 9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2 3例 ,女 6例 ,年龄 2 0~ 5 5岁。截肢原因 :车祸伤 6例 ,机械性压轧伤 11例 ,骨肿瘤 3例 ,慢性骨髓炎 3例 ,烫伤后肢体挛缩畸形 2例 ,血管性疾病 2例 ,其他 2例。截肢平面 :大腿 15例 ,小腿 11例 ,足部 3例。并发症 :术后出血 5例 ,残端感染 6例 ,关节挛缩 2例 ,骨端突出 8例 ,残端神经瘤疼痛 6例 ,残端坏死 1例 ,幻肢疼痛 1例。处理 :术后出血 2例为创面渗血 ,经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 ;3例大出血 ,其中 2例经早期发现再次手术止血获救 ;另1例…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基因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0001)张柏根施娅雪1994年12月7日,Isner为首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实施了基因治疗,揭开了非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基因治疗的序幕[1],亦为缺乏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适应证者,或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损伤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系统在Gustilo Ⅲb、Ⅲc型严重下肢损伤截肢与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2011年2月,共收治严重下肢损伤患者65例68肢,男51肢,女17肢;年龄18 ~67岁,平均42.5岁.按照Gustilo和Anderson开放骨折的分类方法与MESS评分系统进行分类评分.对于MESS<7分的GustiloⅢb、Ⅲc型下肢损伤给予Ⅰ期保肢手术;MESS≥7分的GustiloⅢb、Ⅲc型下肢损伤以截肢治疗为主,同时根据软组织和血管损伤情况、患者体质情况及保肢意愿,试行保肢治疗.[结果]本组MESS<7分的病例中,GustiloⅢb型患肢均保肢成功,Gustilo Ⅲc型保肢成功率为60%.本组MESS≥7分的病例中,GustiloⅢb型Ⅰ期、Ⅱ期总截肢率为20%,GustiloⅢc型Ⅰ期、Ⅱ期总截肢率为82.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P<0.05);GustiloⅢb型保肢成功率为92.31%,GustiloⅢc型保肢成功率为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结论]MESS评分系统对于GustiloⅢc型严重下肢损伤截肢或保肢治疗的决策较GustiloⅢb型损伤具有更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截肢或保肢的唯一标准,还应结合患肢的热缺血时间、神经损伤情况、是否伴有严重的并发伤及患者年龄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腔内血管介入外科学的发展,使传统医学治疗模式的改变成为可能。有创伤小、安全和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倍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至今日已涌现出许多种有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目前认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腔内支架移植血管成形术和超声消融血栓,在治疗下肢缺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危险因素及血脂综合指数(LCI)对2型糖尿病足患者并发下肢动脉钙化(LEAC)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LEAC将患者分为钙化组(n=31)和非钙化组(n=49)。比较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患者的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计算LCI。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脂相关指标对2型糖尿病足患者并发LEAC的预测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钙化组患者的TG水平、TC水平、LDL-C水平、LCI均明显高于非钙化组患者,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钙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CI对2型糖尿病足患者并发LEAC的预测效能最高。LCI预测2型糖尿病足患者并发LEA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高于TG、TC、LDL-C、HDL-C单独预测的AUC(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截肢患者的年龄、TG水平、TC水平、LDL-C水平、LCI、多重耐药菌感染率、Wagner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截肢患者,溃疡面积大于未截肢患者,而HDL-C水平低于未截肢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患者与未截肢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高、LCI过高、Wagner分级≥3级均是2型糖尿病足患者发生截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CI能够有效评估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LEAC情况,年龄较高、LCI过高、Wagner分级≥3级的2型糖尿病足患者存在较高的截肢风险。  相似文献   

15.
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高动脉缺血下肢的救治率,作者采用彻底切除静脉移植物瓣膜,定位结扎静脉属支的方法,并应用“生物复合移植物”和“共同流出道”技术,对28例37条肢体行原位动脉旁路术。手术肢体救治率为34/37肢;2~18个月随访表明34肢的吻合口均通畅;踝压由术前3.5±0.2kPa上升为术后的5.4±0.1kPa;趾压由2.0±0.1kPa升为3.8±0.2kPa。结果表明,本方法减轻了全程游离大隐静脉所造成的移植物的热缺血损伤,提高了静脉移植物的使用率,扩大了流出道的吻合口径和血流量,提高了吻合口通畅率和肢体救治率。  相似文献   

16.
血运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总结对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重建患肢血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5年1月-2000年12月间重建肢体血液循环的49例56侧肢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动脉闭塞分别位于近肾腹主动脉-双髂动脉,腹主动脉-双髂动脉,髂动脉,股动脉或股-Guo动脉。手术指征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趾端坏疽。手术方式是股动静脉转流术12例14侧肢体,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28例33侧肢体,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术5例5侧肢体,一期截肢4例。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38个月。在重建血运的52侧肢体中,4侧出现患肢坏疽而截肢;共截肢8侧,累计截肢率为14.3%,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状的肢体血流经为68.4%(26/38侧肢体),保肢率为94.7%(36/38侧肢体);股动静充术的保率为85.7%(12/14侧肢体)。结论 血运重建是救治下肢动脉闭塞患肢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动脉旁路搭桥、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或股动静脉转流术。动脉造影是重建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复合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复合动脉重建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21例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复合近远端动脉重建19例,股-胫后动脉旁路转流2例。结果:术后病死率48%,截肢率95%。术后1个月,病人静息痛缓解,肢端溃疡愈合,踝臂指数平均值095。平均随访244个月,近端动脉重建通畅率100%,远端动脉重建通畅率824%,平均踝臂指数值085。结论:复合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柏根  钱虎声 《普外临床》1995,10(3):144-1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舣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 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合并伤多,治疗过程中易漏诊,致患肢功能预后差,截肢率高.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的患者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