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间盘细胞的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u Y  Hu Y  Lu Z 《中华医学杂志》1999,(2):109-111
通过对椎间盘细胞的培养,观察细胞的演变,以便更深入地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因素。取3例人体胚、1例正常成人的腰椎间盘,在HAMF12加质量分类为10%的灭活胎牛血清培养液中,建立了体外人椎间盘细胞培养模型,并对细胞进行了冻存复苏,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微载体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建立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②方法对8例取自椎间盘疾病病人退变椎间盘的手术标本,采用系列酶消化法对其进行了体外细胞培养,并将细胞转移至微载体旋转培养系统中进行培养,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研究,并对细胞涂片进行染色观察。③结果退变椎间盘细胞在三维微载体旋转培养系统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生长并大量的增生,培养的细胞具有退变的特性。④结论成人退变椎间盘细胞体外立体培养成功,退变细胞能够快速大量增殖,为成功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学椎间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和枯否细胞(KC)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经胶原酶和蛋白酶灌注肝脏后,用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和KC,HSC处在界面,KC处在界面下。常规台盼蓝染色行细胞活力鉴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发荧光确定HSC的纯度;KC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成功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和枯否细胞,HSC得率为2×107/肝,KC得率为(3~6)×106/肝,活性>90%,纯度>90%。结论该方法建立的HSC和KC同时分离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可靠,细胞纯度高,同时获得的细胞可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酶消化法、组织贴块法所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PASMC)的生长曲线、蛋白质含量、胞内[Ca2 ]含量上的差异性,探讨不同方法是否可以用于同一系列的信号通路研究.方法酶消化法、组织贴块法分别培养PASMC,经过纯化以及免疫组化鉴定后,采用改良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荧光指示剂法测定胞内[Ca2 ]含量,光镜下观察生长曲线.结果两种方法均顺利建立了纯PASMC系,但是在生长曲线和蛋白质含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胞内[Ca2 ]含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同一系列的信号通路研究中应该尽量采用其中一种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退变椎间盘细胞培养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①目的通过对退变椎间盘细胞进行培养及细胞凋亡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椎间盘退变的细胞因素。②方法将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中切取的髓核组织分别进行培养,并对不同培养时期的髓核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的研究。③结果退变椎间盘细胞可在体外进行培养并传代,随着年龄增长,细胞的生长周期延长,活力降低,细胞凋亡加快。④结论随年龄增长,椎间盘细胞退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实践介绍了培养细胞的显微摄影方法及其常用仪器,为从事细胞培养工作的科技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家兔腰椎纤维环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退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酶消化法得到家兔原代纤维环细胞,再用差速贴壁法及自然消化法得到传代后纯化的细胞,观察纤维环细胞的细胞学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Hoechst核染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纤维环细胞特征性表达产物Ⅰ型、Ⅱ型胶原蛋白,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初贴壁的细胞呈类圆形,很快伸展为短梭形,传代后细胞逐渐伸展为长梭形或多角形,第四代后细胞开始老化;纤维环细胞表达Ⅰ型、Ⅱ型胶原蛋白。结论:成功在体外培养出家兔腰椎纤维环细胞,为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冲击波通过何种途径致组织细胞损伤尚不很清楚。Sunesonn等采用离体培养神经节细胞、主动脉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冲击损伤实验,证实冲击波可导致此三种细胞损伤,且神经节细胞损伤程度与在活体条件下致伤程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建立了冲击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培养方法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的影响,阐明基因组甲基化状态与细胞生长环境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模型及小鼠肿瘤细胞原位移植(Ti)模型培养MDA-MB-231细胞并收集,分别用DNA提取试剂盒对收集的细胞进行DNA提取,DNA甲基化芯片检测3种模型培养后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应用Genomestudio软件计算每1个基因CpG位点的β值、DiffScore和Delta_Beta,并在2种模型之间比较,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基因;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筛选的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分析。结果: 3D与2D模型培养的MDA-MB-231细胞共发现48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P<0.05),3D与Ti模型有86448个差异甲基化基因(P<0.05),Ti与2D模型有90005个差异甲基化基因(P<0.05); 3D与2D、3D与Ti和Ti与2D模型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在多细胞生物体发育和细胞分化条目上有富集(P<0.05);亦在MAPK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和肌动蛋白骨架调节通路上有富集(P<0.05)。结论: 采用2D、3D和Ti模型3种方法培养MDA-MB-231细胞其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及MRI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2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CT准确诊断54例,漏诊8例,准确率为88.7%。MRI准确诊断56例,漏诊6例,准确率为90.3%,二者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LDH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对邻近椎间盘变性的影响,为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制成两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模型(椎板间开窗、全椎板切除),模拟人体载荷前屈和侧屈运动,测量邻近椎间盘的压应力,并与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压应力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和侧屈运动中不同手术对邻近椎间盘压应力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后路椎板开窗术具有创伤小,对手术区城和邻近节段的干扰及稳定性影响较轻微,可作为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选择;而全椎板切除对手术邻近节段的干扰和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的神经根解剖变异。方法:采用第二代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余例。结果:发现神经根解剖变异5例,其中L4/5间隙1例,L5/S1间隙4例。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20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结论: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对神经根解剖变异显露清晰、能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松解神经根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了解3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并通过再手术作验证和治疗。其中明显外伤史22例,顽固性腰痛18例,合并继发性神经通道狭窄24例。结果:MRI突出诊断符合率为76.47%,再手术验证诊断符合率为77.7%,术后疗效随访6个月~4.8年(平均2.2年),优良率占83、9%,结论:对疑难诊断目前MRI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再手术时应彻底切除变性突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解除一切构成神经通道狭窄的因素,同时应注意对椎体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性,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提供资料。方法:从1986~1999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1例,经CT手术证实骨化型4腰椎间盘突出症占60例,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经平均4.25a的随访,优37例,良16例,进步7例。结论: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采取可行性手术治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44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经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三种疾病的特点,发现它们均造成椎管容积减小和神经根受压这一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相近,因此,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注意大多伴有腰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16.
报告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电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仪治疗,穿刺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优良率80%。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认为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严格选择适当征和正规操作,应用该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自1984年起,应用小切口经黄韧带开窗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300例,并进行了随访。21~50岁者235例,占78.3%,突出部位以L4/5、L5/S_1为多数,占88.3%;突出类型以旁侧型为多,占95.7%。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15年。术后1~2天可以开始作一般功能锻炼和离床活动,最快者4~5天出院,随访时间最长有六年八个月。未发现有术后复发者。作者认为本术式操作简单,需时短、创伤小、脊椎稳定性好,功能恢复快,优良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硬膜外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硬膜外靶位注射胶原醇治疗临床诊为腰椎间盘脱出并经CT和/或MRI检查(3个月内)证实的患者32例。结果 经3~12个月随访,31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28例治愈.3例有效,无效1例,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硬膜外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是一种操作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