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注:《太素》、《甲乙经》、明·顾从德本《黄帝内经素问》皆作“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类经》、《黄帝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陈修园丛书中的有关脉诊的论述,谈谈陈氏对脉学的研究,请同道指正。 1 对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看法在三部脉分配脏腑问题上,陈氏除了对《素问·脉要精微论》一节的肯定并详加注解外,针对前代各大家的不同看法,结合临床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内经》对寸关尺三部分配脏腑的方法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难经》却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  相似文献   

3.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4.
寸口脉左右之脏腑的分属,系根据中医的运气、阴阳五行、气化学说而确立的,发源于《内经》,确立于《脉经》,经历代诸贤之补充,发挥得以俱备;脉诊作为中医之特色,其寸口脉左右脏腑的分属问题,成为中西医之间争议的焦点,有"废除"之主张,直接动摇中医之根基,固然遭到中医之强烈反对;然中医界内部亦不乏争议之声,反映在寸口脉左右脏腑之分属上,分则寸关尺分属脏腑: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在五脏的分属上分歧不大,分歧主要在:右之命门;而六腑的分属上分歧主要在:寸、尺的大、小肠的分属,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从张景岳之后的医家逐步得到统一,大、小肠统一分属到尺部;不分则存在二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以脉当取太过与不及为分;大致不分部位:以左肝右脾为分;目前比较中肯的看法是: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尽管目前还缺乏详尽的理论说得很明白,但它在实践中却有临床价值。因此,目前仍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的原则,并以此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以侯全身疾病,始于何时?历代医家看法不一,至今尚未定论。一说始于《内经》,如张景岳、马莳、南京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姜春华、何爱华等.其根据是《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尺内两旁,……足中事也。”一段经文,认为该文是寸口脉诊分寸关尺三部,分别配属脏府组织,以候全身疾病的最早记载;一说始于《难经》,如杨上善、王冰、于天星等。其根据是《难经·二难》具体叙述了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划分,认为  相似文献   

6.
1主张“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灵枢》虽非一人之作,但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则是惊人的一致,均提倡辨病证要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从病之表象综合分析。所以,当时对医疗技术高明医生的要求是“善审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将脉之六变,即“缓、急、小、大、滑、涩”与每脏之6种病变相合,体现出五脏疾病脉证相合的辨证方法。2辨证强调虚实二端在《灵枢》中,对疾病辨识论述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的要数对虚实二证的认识。如脏腑虚实、经脉之气有余不足、六气有余不足、四海有余不足等…  相似文献   

7.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8.
朱翠玲 《国医论坛》2003,18(4):47-48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上”、“下”二字 ,诸注不一 ,总其要有四 :1上指寸口 ,下指尺部。如王冰注 :“上谓寸口 ,下谓尺中。”张琦、姚止庵、张志聪等注均同此义。 2“上”指寸口 ,“下”指关脉。如马莳注 :“上者寸也 ,上盛者为气居于高。下者寸之下 ,即关也 ,下盛者气胀于中。”3上指寸口 ,下指关尺二部之脉。如张介宾注 :“上为寸 ,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 ,喘满之谓。关尺为下 ,下盛者 ,邪滞于下 ,故腹为胀满。”4脉升为上 ,脉降为下。如吴昆注 :“脉之升者为上 ,上盛则气病高。高 ,粗也。脉之降者…  相似文献   

9.
《脉经》为脉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晋代之前的古代脉学文献,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是中医诊脉的主流脉法.后人对其脉法各有理解.通过对《脉经》中寸关尺的定位、脏腑分部所属、人迎之辨、八纲辨证的诊疗思想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寸关尺的定位关键是关部的结论,寸部在人迎线、气口线之前,尺部在神门线之后;相表里的脏腑在同部以浮沉分阴阳;人迎在此有两种含义,一指人迎线,一指人迎穴;《脉经》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以阴阳为总纲.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大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47-2147,2168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 ,故称气口或脉口 ,亦称寸口 ,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 ,寸在远心端 ,尺在近心端 ,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 ,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 ,即分界之意。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 ,即右寸肺 ,右关脾 ,左寸心 ,左关肝 ,左右尺为肾。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 ,人之有尺 ,比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槁 ,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 :“寸关虽无 ,尺犹不绝 ,如此之流 ,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  相似文献   

11.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中医肠痈 ,主要是指阑尾炎 ,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 ,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右边痛甚 ,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 ,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此句经文 ,说法不妥 ,根据实际临床情况 ,应将“不可下…  相似文献   

12.
<正> 四、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内经》将络脉理论运用于诊断和治疗方面,不仅能够诊治络脉本身的病变,而且还可以诊治脏腑和经脉的病变。 (一)诊络脉法:《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深伏而难见,络脉浅显而易察,所以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亦有所不同。经脉的病变,以诊气口知之;络脉的病变,以察络脉知之。但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连体表,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常常可由络脉反映出来,所以察络脉亦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具体而论,诊络脉法首先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阳痿从肝论治及其机理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肝与性的关系、肝对性功能的调节机理却鲜有探讨者。笔者仅就肝与男性性功能的关系初探如下。1 肝与阴器相关肝经与阴器的关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肝之经脉名足厥阴经,《素问·举痛论》说:“厥阴之脉,络阴器,属于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足厥阴之别……循胫上  相似文献   

14.
正脉诊通常采用独取寸口诊脉法,这一诊法通常取患者双手的寸口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即左为阳,右为阴。用于脉诊时,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脉义简摩·三部分配脏腑》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心肝为阳脏,配于左手;肺脾为阴脏,配于右手。肾为阴阳水火同居之脏,根据其体阳、体阴分别位于左手、右手[1]。五脏六部脉还体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仲景于《伤寒论》之首言“辨脉法”一篇,用答难形式,以临床医案为基础,重点申述脉象变化,鉴病别机,区别阴阳,昭然表里,识恶知善,彰明治误,启示后学,就其内容,归类为九:一、持脉之道,先别脉之阴阳《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故仲景省疾诊病,先别脉之阴阳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为阳也;脉沉、涩、弱、伏、微此名阴也。”此以性状及浅深部位不同来分阴阳,即比平脉有余及位浅者为阳脉;比平脉不及,位深者为阴脉。又以寸位脉为阳,尺位脉为阴。寸以候上,故为阳;尺以候下,故为阴。此以脉之上下别阴阳。知阴知阳者,以别病之死生。故曰:“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伤寒病邪在表,病于阳佗见阳脉;邪在里,病在阴位见阴脉,是为正  相似文献   

16.
心包经某些经穴—心脏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每条经脉在体表既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又以其所属的脏腑而命名,正如《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是主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奇恒之府,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细细推究,男女脏腑同也,而女子有女子胞这一奇恒之府,男子不缺一府乎?男子之精又盛于何处呢?虽然《诸病源候论》中有“精藏于玉房”或“精室”之说,但何又为玉房、精室呢?前人多以肾代之,故《难经·三十六难》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之肾有一也。”似说命门即男之精室,那么女子亦当以右肾藏精血、主生殖,何言以系胞?从而说明肾并非  相似文献   

18.
“关格”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古今理解不一。秦越人在《难经》有“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的解释,是指脉长有余之势。张仲景说“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乃指脉大之极。又说“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则言病证。巢元方于《储病源候论》中解释为“大便不通为内关,小  相似文献   

19.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