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评价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Leksell伽玛刀治疗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眶尖部病变36例,眼眶前中部9例。边缘剂量10.0~20.0 Gy,中位剂量12.0 Gy。结果病人在伽玛刀治疗后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突眼症状缓解23例,视力提升22例,4例出现病侧一过性球结膜水肿。45例病人随访18~120个月,平均(28.2±9.4)个月,复查MRI和(或)CT显示病灶体积缩小41例(91.1%),无明显变化4例(8.9%)。随访期内无复发及再手术病例。结论伽玛刀治疗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又取得较高的神经功能保留率,并发症罕见,可作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21年显微手术治疗的17例OCH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无痛进行性眼球突出7例,视力下降6例,复视2例,头痛1例,体检发现1例。额下入路开颅手术7例,改良额眶入路开颅术6例,经外侧入路手术3例,经结膜入路眼眶手术+额下开颅术1例。病灶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7例眼球突出均改善,3例视力改善。术后2例出现短暂复视,2例出现结膜下出血;1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未发生面神经额肌支麻痹。术后随访12~89个月,平均52.9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出现视力受损或进行性眼球突出的OCH,建议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肌内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下肢肌肉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术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过程,讨论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足下垂等腓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在给予营养神经及指导其功能锻炼1~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加强对下肢肌内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后并发腓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ISCC)的临床过程、影像学特点、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993年5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的81例ISCC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SCC占同期脊髓血管病的8.7%;男:女=1.6:1;平均发病年龄为35.7岁;病灶位于胸段56例(69%),颈段23例(28%),腰段2例(3%);64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平均随访48个月,神经功能改善23例,未变化35例,恶化6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 (1)ISCC好发于青壮年,胸段多见,颈段次之;(2)大部分ISCC在MRI有特征性的表现;(3)对症状明显、病灶位于脊髓背侧、非出血急性期的ISCC提倡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VM)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手术适应症不好掌握。以桥脑为好发部位的脑干CVM报告很少。本文报告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脑干CVM5例,并结合文献19例进行讨论。本文5例为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9—51岁,既往病史中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突发性眩晕、小脑症状、半身感觉和肌力减退等症状。既往检查中CT承脑干出血2例,蛛网膜下出血1例。因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加重而入院。CT示四脑室底、桥脑被盖部为高密度区。MRI表现为典型的网状核和黑色边缘。血管造影均未见异常。诊断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后颅凹开颅血管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术后恢复尚好出院。本病特  相似文献   

6.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年间收治的19例脊髓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病程4.2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MR T_1W可见低、高和混杂信号,T_2W高信号多见,个别瘤周可见低信号环。19例脊髓CA全切15例,次全切或部分全切3例,仅作活检1例。17例平均随访5.7年,临床改善及稳定者15例。结论 MR是诊断脊髓CA的敏感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影响病人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术前功能状况及瘫痪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分析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年间收治的CA79例,其中颅内CA60例,眶内11例,椎管内8例。结果:本组平均病程4.3年,癫痫、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突眼和脊髓压迫症分别是上述部位CA的主要临床表现。CT多为高密度灶。MRT1W以混合信号为主;T2W高信号多见,部分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肿瘤获全切者占79%,手术死亡率6%。47例平均随访5.6年,临床改善或无症状者占92%。结论: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好;CT、尤其MR是诊断CA的最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家族遗传性及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强调脑血管造影与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诊断CA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生长在脑内和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虽然名称相同,但临床表现、手术难度和术后效果判别甚大。它们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本文试图对此种肿瘤进行进一步分类。方法 对我院1981年以来经手术治疗的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将25例病人分为2类3型:Ⅰ型:病变位于脑内,15例,均全切除肿瘤,术后症状改善;Ⅱa型:5例,病变位于脑外,肿瘤切除极其困难  相似文献   

1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杨俊,赵继宗过去认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应用,提高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1.发病率:目前对正常人群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还不太清楚(1,2)。Curling(1)对8131例行头部和脊髓M...  相似文献   

11.
海绵状血管瘤(CM)是较为常见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常规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30~60岁,男女比例相等.有反复出血倾向,常呈自限性;病灶内可合并血栓和钙化.影像学可见病灶内不同演变时期的出血产物,周围组织可见陈旧性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积.X线检查仅见钙化,难以定性诊断.脑血管造影常无异常发现,合并静脉畸形时可见静脉聚集.CT检查显示,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略高密度影,不均匀,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病灶无明显占位征象和水肿.有30%~ 50%的海绵状血管瘤CT检查可无异常表现.MRI检查为首选诊断方法,可直接显示病灶内不同时期的出血征象(T1WI和T2WI序列)及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梯度回波序列(GRE)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CHCS)术后残留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开颅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CHCS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最大径超过3.5 cm者行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0~13 Gy,平均11.50 Gy;肿瘤中心剂量22~26 Gy,平均23.28 Gy。随访23~101个月,平均44.0月。结果 肿瘤基本消失2例,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1例,有效率为100%。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结论 伽玛刀对CHCS术后残留比较敏感,较低剂量即可控制其生长,疗效良好,且对体积较大的CHCS术后残留也可采用伽玛刀体积或剂量分割的方法就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病例资料 病史患者女性,30岁。阵发性抽搐伴头痛3年。头痛进行性加重伴呕吐18h就诊。影像学表现MRI示右侧顶叶异常信号灶,形态不规则。TIWI呈低信号为主,混杂少许高信号(图1A),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图1B),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呈低信号,且较常规MRI显示增大(图1C)。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一例蝶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患者 ,男性 ,41岁。行MR检查见蝶鞍右侧有一大小约 14× 13× 12mm3 的病变 ,右侧颈内动脉轻度移位。病人无复视及视野缺损 ,无性欲减退、肥胖、疲劳、畏寒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内分泌检查见TSH 16 μU/ml,PRL 9ng/ml,FSH ,LH ,GH等激素水平均正常。病人行手术治疗 ,行唇下切口经蝶入路到达蝶鞍区 ,切除硬膜内一坚韧的血管性病变 ,病理检查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此血管瘤紧贴在右侧海绵窦壁 ,切除肿瘤时蛛网膜被撕裂。肿瘤完整切除后以脂肪块填塞蝶鞍。术后病人诉头痛 ,…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仍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在成年患者中借助磁共振成像,目前可以根据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病史指导其治疗策略;但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均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结合在一起,所以关于儿童的问题仍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6.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周东学王勇军段国升刘宗惠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或cav-ernoushemangioma),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或称海绵状瘤(cavernoma),是一种并...  相似文献   

17.
鞍室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研究表明:“海绵窦”命名不妥,应改为“鞍室”,其上、外侧壁为硬脑膜,下、内侧壁乃蝶骨体骨膜,故并非二层硬膜之间,实为硬膜外腔的一部分;其内静脉既非单一窦腔亦非单一静脉,而是二种形态并存。原发其中的海绵状血管瘤因认识不足及缺乏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而容易误诊,且手术极为困难,全切除致残、致死率高,随着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目前其诊断、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20~50岁的成年人,儿童患此病罕见。作者报告从1975年以来所见到的5例儿童,描述了每一例的症状、体征、CT扫描的表现。女3,男2、年龄4~14岁,病变在左侧大脑半球者4例,右侧大脑半球者1例,2例病变位于顶叶,  相似文献   

19.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本文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起源和治疗作一探讨.方法对我院1981年8月以来治疗的10例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病人均行手术,其中4例行肿瘤切开取检时因大出血终止手术,1例仅行肿瘤栓塞治疗,2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根据手术中所见可对肿瘤能否切除作出判断.实质性成分较多的肿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