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肝癌细胞及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四唑盐(MTT)法检测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BEL-740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观察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结果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16.72±3.23)%,96 h为(36.60±7.14)%.照射48 h后细胞位于G0~G1、S、G2~M期的比率分别为(40.47±0.64 )%、(38.18±0.91)% 和(21.35±0.65)% , 而对照组分别为(54.47±1.17)%、(35.83±0.41)% 和(9.71±1.27)%;照射48 h后细胞凋亡指数为(7.31±1.41)% ,对照组为(0.69±0.14)%.125I粒子植入裸鼠肿瘤近距离照射28 d后抑瘤率为66.72%.结论 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抑制BEL-7402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2~M和S期,促进凋亡,显著延缓肝癌移植瘤生长,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织间植入 125I粒子与 5-FU对 H22 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 40 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 H22 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 组,每组10 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 5-FU组;B组为 125I粒子组;C组为 5-FU 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 28d 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观察 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 A 组(1.38±0.11)cm3、B 组(2.11±0.19)cm3、C 组(2.79±0.23)cm3、D 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 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 35.71%.镜下观察 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 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 125I 联合 5-FU 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 肿瘤组织间植入 125I粒子可促进 H22 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 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125I粒子联合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与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40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H22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5-Fu组;B组为125I粒子组;C组为5-Fu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28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观察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38±0.11)cm3、B组(2.11±0.19)cm3、C组(2.79±0.23)cm3、D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35.71%。镜下观察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125I联合5-Fu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可促进H22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诜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对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2只BALB/c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细胞H 22建瘤,荷瘤鼠随机分为125I粒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只,对照组10只.连续观察25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25 d后处死小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Fas(factor assciated suicide)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结果25 d后,125I粒子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3.3%和50.0%;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381.5±72.64)mm3和(5 620.9±969.8)mm3,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细胞大片凝固样坏死区和条梭状的纤维组织增生,对照组肿瘤细胞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持续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也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移植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荷瘤兔肝移植癌动物模型.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O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抑瘤率变化显著;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以后减小,但均高于D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靠近125I粒子处肿瘤细胞坏死,但远离粒子处仍可见存活肿瘤细胞.1.0mCi粒子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大.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有效,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荷瘤兔肝移植癌动物模型.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O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抑瘤率变化显著;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以后减小,但均高于D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靠近125I粒子处肿瘤细胞坏死,但远离粒子处仍可见存活肿瘤细胞.1.0mCi粒子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大.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有效,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碘[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20只人肝癌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MBq(A组)、29.6MBq(B组)、37MBq(C组)的碘[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D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的碘[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一粒碘[125I]粒子。观察各组小鼠的体重及瘤体体积的变化。至治疗第28d时处死所有小鼠,剥离肿瘤并称重。[结果]各治疗组小鼠瘤体的体积增长速度随碘[125I]粒子的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A、B、C组小鼠与D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相比,抑瘤率分别是41.81%、64.45%和69.69%;A、B、C组小鼠与D组小鼠的肿瘤重量相比,抑瘤率分别是31.11%、62.22%和64.44%。[结论]碘[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可抑制荷HepG2肝癌裸鼠肿瘤的生长,抑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对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苦参碱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初步探讨其体内抑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H22肝癌细胞实体瘤模型进行体内抑瘤实验,观察荷瘤动物的生长情况和肿瘤生长曲线,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其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苦参碱对小鼠的H22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60%以上。苦参碱处理组小鼠的成瘤时间明显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生长也较对照组慢。组织学观察显示,肿瘤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结论苦参碱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体内抑制作用的疗效,为前列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体内粒子植入模型研究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抑制作用.两颗粒子,线性排列,中间无间隔.每颗粒子活度1mCi.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观察前列腺癌PC-3移植瘤体积变化和距离源中心层面不同垂直距离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125I粒子组与假源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125I粒子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粒子植入后96h实验组肿瘤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不同时间后,距离粒子中心1.7mm处均有不同程度肿瘤细胞变性坏死,2.8mm处坏死区域明显减少,间质纤维化,增生明显.而空白对照组肿瘤细胞未见明显的变性坏死,周围亦无明显的纤维化.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引起肿瘤组织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Pictilisib(GDC-0941)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杀伤及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将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ES-2分为对照组、125I粒子组(细胞接受125I粒子照射处理)、GDC-0941组(1 μmol/L GDC-0941培养细胞24 h )及125I+GDC-0941组(细胞接受125I粒子照射处理,并以1 μmol/L GDC-0941培养24 h),按照分组进行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皮下接种ES-2建立卵巢透明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25I粒子组(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心)、GDC-0941组(灌胃125 mg/kg的GDC-0941)及125I+GDC-0941组(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心并灌胃125 mg/kg的GDC-0941),给药开始后,每隔2 d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21 d后处死裸鼠并取其肿瘤组织,电子天平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内细胞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与增殖标记物Ki-6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相较于125I粒子照射和GDC-0941单独处理,125I与GDC-0941联合作用下,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且细胞核浓缩明显,浓染颗粒较多,碎裂现象严重。与125I粒子植入和GDC-0941灌胃的两组裸鼠比较,125I粒子植入联合GDC-0941灌胃的裸鼠,肿瘤生长较为缓慢,肿瘤块变小、质量也减小(P<0.05),肿瘤组织内细胞排列稀疏,Cleaved-caspase-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Ki-67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此外,外周血中CD3+CD8+T细胞比例增加。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GDC-0941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杀伤作用,且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移植瘤裸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两者联合作用效果要优于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癌的病因及预防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已确定肝癌的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 ,丙型肝炎病毒、遗传病因及饮水污染问题也得到重视 ;激素、糖尿病等因素备受关注。围绕主要病因开展人群干预已取得较大进展 ,化学预防研究中采用补硒、吡噻硫酮和叶绿酸等业已证明有良好的效果 ,癌前期患者的诊治对肝癌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斌  唐春  黄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0):1584-1586
目的:观察金龙胶囊对肝切除术后肝癌肝内转移复发、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细胞癌12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常规化疗对照组,观察血清中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检测血清中的MMP-9和AFP水平;术后1年内,每个月行B超检查1次,每3个月行增强CT1次,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临床疗效并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术后肝癌切除联合金龙胶囊治疗组CD4 /CD8 和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AF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半年影像学检查肿瘤复发率为37.7%(23/61),与对照组60.6%(37/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后联合金龙胶囊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的水平,有效抑制残肝术后肝内转移的发生;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及时恢复;同时可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对于肝细胞肝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25例肝转移性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CTV)、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优化指标:5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至100%的肿瘤靶体积(GTV),周边照射剂量32~42Gy,中位剂量40Gy,分割处方剂量3.2~4.2Gy,重复治疗8~15次,1次/d,每周连续治疗5次。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25例,治疗后有18例(72%)改善;肝区疼痛6例,5例治疗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效率为83.3%。结束后1~6个月用腹部CT进行评价,有效率76%。半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75%,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42%。放疗中、放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对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自动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有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肿块穿刺组织自动活检术,分析其病理结果与超声声像图的关系。结果33例活检均能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组织学诊断率达100%,全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肝肿块穿刺组织自动活检术简便、取材质量好,是一种并发症少、诊断率高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介入化疗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对32例患者行全肝化疗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病灶集中者设一个适形野,80%等剂量线包绕;对于多个病灶而病灶相距较远者行X刀旋转照射,80%等剂量线包绕。中心最大剂量(3~4)Gy/次,隔日治疗1次,共10~12次。治疗期间使用保肝药物和疏肝理气中药。经以上治疗后患者CR6例(18.8%),PR24例(75.0%),(SD PD)4例(6.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全肝介入化疗加局部立体定向放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疏肝理气中药和保肝药物的应用可保护肝脏功能和降低放射线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22微波瘤苗免疫小鼠的抑瘤及免疫效果.方法用微波处理H22瘤株制备瘤苗,接种昆明小鼠右后肢外侧皮下0.2 mL,共接种3次,每次间隔7 d;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于末次接种后第7天每只小鼠左腋下皮下接种H22瘤株细胞2×106 .接种瘤株后第21天处死小鼠,测量瘤块的体积和重量,计算体积抑瘤率和重量抑瘤率,并进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结果瘤苗组瘤块体积平均为2.86 cm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2 cm3,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5.711,P=0.000,体积抑瘤率为64.34%.瘤苗组瘤块重量平均为2.55 g,明显小于对照组的6.35 g,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5.055,P=0.000,体积抑瘤率为59.84%.瘤苗组CD3+,t=3.278,P=0.003、CD4+,t=2.548,P=0.017、CD8+,t=2.068,P=0.048和CD4+/CD8+比值,t=2.116,P=0.043,均以瘤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或极显著意义.淋巴细胞转化率瘤苗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4.976,P=0.000.结论H22微波瘤苗免疫小鼠对H22瘤株具有明显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就肝脏肿瘤放射治疗后肝组织的病理及影像变化予以综述。病理表现以肝静脉阻塞为特征 ,具体分为 4期。影像方面 :核素扫描为示踪剂稀疏 ,B超为低回声 ,CT、MRI表现多样 ,可呈无变化、低密度 (信号 )以及强化表现 ,延迟期强化为其特征 ,这一点有助于与肝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ecorin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decorin和正常肝细胞株 (L 0 2细胞 )、肝癌细胞株 (SMMC 772 1、MM4 5 )共同孵育一定时间后 ,观察细胞的存活情况、形态学改变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的分布。结果 :Decorin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诱导肝癌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 :细胞核浓缩、细胞膜皱摺、凋亡小体形成 ,而且其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效应。结论 :Decorin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 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AFP 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用巢式RT-PCR对21例TACE术的PHC患者进行其每次TACE前1周、后1周外周血中AFP mRNA的检测,以观测其变化。结果示21例PHC患者中首次TACE术前有13例(61.9%)血液中AFP mRNA检测阳性;8例(38.9%)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AFP mRNA检测阴性;13例血液中AFP mRNA阳性患者中,有3例首次TACE后1周时转阴性(23.1%,P>0·05),4周时AFP 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5例(38.5%,P>0·05),第2次TACE术后1周时血液中AFP 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7例(53.8%,P>0·05),有6例未转阴(其中5例为肝内外转移者);8例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AFP mRNA阴性者第1次TACE术后1、4周时仍为阴性,有2例在第2次TACE后1周时血液中AFP mRNA出现阳性(25%,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部分肝癌患者可以起到预防或阻止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作用;多次TACE(≥2次)有引起肝癌细胞外周血转移的可能;介入期间辅以全身化疗及生物调节剂等综合治疗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遗传因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应用Li Mantel和Falconer方法进行肝癌的分离比及遗传度的估算。结果 :泰兴市肝癌的分离比为 0 12 71,明显低于 0 2 5 ,属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遗传度为 35 74 % ,其中男性 (30 5 6% )明显低于女性 (5 4 90 % )。结论 :遗传因素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不是泰兴市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