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体化PET/MR技术具有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PET和MRI图像的独特优势,目前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准确定量分析脑血流量(CBF)对研究脑血管病、脑肿瘤、癫痫等脑部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具有重要价值。一体化PET/MR可实现无创、简便、准确获得动脉输入函数,从而精准定量CBF。本文对一体化PET/MR评估CBF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一体化PET/MR已经逐渐在临床应用,其检查流程的规范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任务。一体化PET/MR颅脑检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临床适应证及禁忌证、扫描前准备、扫描规范(PET扫描、常规颅脑MR扫描、不同颅脑疾病的特殊MR扫描)、放射性示踪剂和MR对比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制定该操作规范的目的是为临床工作中处理不同颅脑疾病,提供针对性的PET/MRI检查操作规范。本规范在PET显像剂方面,仅限于18F-FDG。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PET/MR检查护理规范是关于PET/MR检查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包括检查前准备、注射药物护理、检查时护理、检查后护理、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和个人辐射防护。旨在为核医学科护士在临床PET/MR检查中提供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与PET/MR显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FLLs患者的临床资料、18F-FDG全身PET/CT及上腹部MR扫描图像。比较CT、MRI、PET、PET/CT及PET/MR对FLLs的检出率。结果 41例FLLs患者中共检出69个病灶,包括肝脏良性病灶22个、肝细胞癌(HCC)17个、转移瘤30个。CT、MRI、PET、PET/CT及PET/MR对FLLs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2.46%(50/69)、94.20%(65/69)、55.07%(38/69)、79.71%(55/69)及100%(69/69)。PET/MR对肝脏良性病灶及HCC的检出率(22/22,100%;17/17,100%)均高于PET/CT(13/22,59.09%;12/17,70.59%;P均<0.05),二者对转移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0/30)。结论 PET/MR对FLLs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精准化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而反映生命过程不同侧面信息的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是实现精准化医疗的必要条件。PET及MRI的出现推动了多模态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TOF-PET/MR,可克服PET探测器与MRI强磁场相互干扰的技术难题、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扫描,对于从结构、功能、分子代谢等方面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OF技术有助于提高PET图像质量,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本文就一体化TOF-PET/MR的临床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PET/CT及PET/MR特征。方法 纳入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ET/CT及头颈部MR检查。由2名观察者独立观察PET阳性病灶,包括阳性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并对PET/CT、PET/MR T1WI及PET/MR T2WI的图像质量、融合准确度、病灶清晰度、病灶特征等进行评分。分析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40例患者共90个PET阳性病灶,包括阳性原发灶40个、阳性淋巴结50个。PET/CT、PET/MR T1WI及PET/MR T2WI在图像质量及融合准确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显示阳性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的清晰度方面,PET/MR T1WI及PET/MR T2WI均优于PET/CT(P均<0.05)。40个阳性原发灶中,PET/MR T2WI对29个原发灶的特征显示多于PET/CT,4个原发灶与PET/CT相仿,7个原发灶较PET/CT少。结论 PET/MR在HNSCC诊断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在显示头颈部局部病灶时较PET/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PET/MR敏感度与特异度高于PET/CT,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并使基于分子影像学技术的精准医疗跨入了新时代。本文围绕改进一体化PET/MR结构、优化成像及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等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PET/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以PET/CT为代表的多模式显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科研与临床。MRI在多方面优于CT,PET/MRI融合显像可提供分子、形态与功能信息,具有较大潜力,使其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研制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若能合理解决,将为分子影像学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原发性骨淋巴瘤的MRI及PET影像特征,探讨MRI联合PE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1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PET表现.结果 单骨侵犯15例(股骨5例,椎体3例,髂骨3例,胫骨2例,桡骨1例,上颌骨1例);多骨侵犯1例(胸骨上段及右侧第7肋骨各一病灶).MRI表现:①16例均见髓腔内局部片状或弥漫性不均匀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均匀或均匀强化;②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15例范围超过骨病变,1例与骨病变相当;T1WI多呈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稍高信号,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3例椎体者为单一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局部呈硬膜外和(或)椎旁软组织,软组织范围超过病变椎体.PET:术前PET检查13例,均提示病变局部糖代谢增高,局部放射性浓聚,全身其他部位无异常代谢;3例椎体者均为术后PET检查,术后2个月术区局部复发1例.结论 MRI上原发性骨淋巴瘤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特征性;PET对骨原发性淋巴瘤无特异性,但对确定病变性质、鉴别原发与继发、以及术后随访具有优势.MRI与PET相结合为检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适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PET和MRI诊断心血管疾病价值均较高.PET/MR一体机的出现为心血管系统成像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心脏PET/MR融合了 PET定量测量、分子水平成像和MR动态功能和解剖评价于一体,可一站式完成心血管检查,应用潜力较好.本文对一体化PET/MR在心脏显像中的技术问题及其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评价进食前后脑默认网络(DMN)的变化。方法 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均进食标准实验早餐,于空腹、早餐后、餐后2 h及午餐前4个时间段接受静息态fMRI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DMN。将提取的4个时间段DMN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再将其作为蒙片,提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Z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个不同时间段时,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素数目>85个)。与空腹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 h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较小(P均<0.05);与午餐前比较,早餐后及餐后2 h功能连接Z值亦较小(P<0.05);余时间段两两比较,前扣带回与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Z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进食前后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眶回的功能连接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静息态fMRI观察酒精成瘾者缺省模式网络(DMN)改变。方法 对30例酒精成瘾者(酒精成瘾组)及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尼古丁依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取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DMN,对两组DM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酒精成瘾组DMN在右楔前叶、左小脑脚Ⅱ区功能连接减低,而在左后扣带回、右颞中回、右颞上回及右楔前叶区域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酒精成瘾者DMN功能异常。静息态功能MR成像揭示酒精成瘾复杂神经机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专用测试体模和Na源在模拟实际临床状态下测试PET/MR一体机(Philips lngenuity TF PET/MR扫描仪)全身3D采集方式的图像融合精度.材料和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提供的测试体模及其配套的Na源,先将Na源分别放置于模型的规定位置对采集和扫描的数据进行融合校准,再将相同的6个Na源分别固定于检查床两测,在检查床负重10 kg和60 kg时分别采集PET/MR图像数据.重建图像后,分别在PET和MR图像的横断层面勾画Na源的轮廓,计算出Na源在PET和MR上的重心位置.对两个位置进行对比,算出差值.结果:检查床负重10 kg时最大偏差出现在上段右侧,为3.01 mm;检查床负重60 kg时最大偏差出现在中段右侧,为4.66 mm.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PET/MR图像融合精度,并有效地指导PET/MR仪器的验收和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 结果与健康志愿组相比,PD患者的一些脑区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具体表现为:左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前额叶中内侧、左侧颞上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小脑半球、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 结论 静息态下帕金森病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间的连接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5.
静息态默认功能网络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状态时,仍存在着某种功能活动,表明大脑在静息状态时存在有组织的网络.扣带回后部皮层、楔前叶、前额叶内侧皮层构成静息态默认功能网络.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脑默认网络(DMN)内部各亚区的功能连接(FC)及拓扑属性的异常改变。方法 采集40例男性重度OSA患者(OSA组)和43名睡眠正常的男性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以20个DMN亚区为种子点构建DMN的FC网络,获得OSA患者DMN各亚区间FC异常的脑区。计算拓扑属性参数小世界指数(σ)、网络全局效率(Eglob)和网络局部效率(Eloc),并评估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OSA组和对照组DMN均存在小世界属性。与对照组比较,OSA组前—后DMN、后DMN内部FC减低(P均<0.05),Eloc减低(P=0.02)。OSA组DMN异常的FC与Eglob值(r=-0.736,P<0.001)、蒙特利尔认知(MoCA)量表评分(r=-0.453,P=0.006)呈负相关。结论 OSA患者DMN内部各亚区功能连接受损,且DMN拓扑属性异常改变,可能是其认知、记忆等功能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汪洋  伍建林 《磁共振成像》2016,7(9):707-710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因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默认网络(DMN)相关脑区是T2DM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最易受累的部位之一。多模态功能磁共振(f MRI)对T2DM脑DMN损伤的早期发现及预后评估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作者对T2DM脑损伤的机制及病理学改变、运用多模态f MRI对T2DM脑DMN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