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样骨瘤的MSCT的诊断要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的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病例中,对比其术前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7例病例术前MSCT误诊有2例,未明确诊断有4例.结论 合理运用MSCT的后处理技术及分析临床症状能减少或避免骨样骨瘤的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69例脊柱外伤患者.X线检查后,行MSCT轴位扫描、三维重建.着重分析脊柱骨折及脱位的阳性率、误诊原因、骨折线走形、骨块移位对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结果 69例中MSCT三维重建图像对椎体及附件骨性结构显示较好,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 CT轴位扫描、MSCT三维重建图像结合常规X线片能更好的显示脊柱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骨骨母细胞瘤的X线、MS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颌骨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颌骨骨母细胞瘤,发生于上颌骨者1例,下颌骨者5例,病变均位于磨牙区。X线表现:4例病变呈囊性透光区,边缘有骨质硬化边,其内密度不均,其中1例病变内似可见分隔;2例呈片状磨砂玻璃状骨质密度减低区,边界欠清。MSCT表现:4例病变呈膨胀性低密度灶,边缘呈薄壳样骨质硬化边,其内密度欠均匀,2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2例可见斑点、片状更低密度液化坏死灶,增强后3例病变呈轻度强化;2例病变呈团块状略低密度灶,其内弥漫性散在颗粒状高密度钙化及骨化灶。结论:颌骨骨母细胞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MSCT前列腺灌注成像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灌注成像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到体部的灌注研究越来越多,对肝、.肾、胰腺、乳腺、胃等器官的灌注成像研究已有报道.由于扫描方法、灌注值算法、灌注指标的评价不尽相同,存在诸多的不统一,前列腺CT灌注成像研究少有报道,通过对33例正常前列腺行MSCT灌注成像研究,探讨前列腺MSCT灌注的扫描技术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疾病的CT灌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各种重建技术在微小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25例微小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经薄层重建及锐化处理后利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包括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以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三维重建(3D)等重建技术。结果:各种重建技术中,图像锐化+MPR最优,锐化使骨窗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图像更清晰细腻,而MPR可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重建,能细致地显示微小骨折的部位、程度及周围组织的关系,3D图像则立体感强,比较直观。结论:运用MSCT各种重建功能,能细致地显示局部的微小骨折及解剖结构,能全方位、立体地观察骨折的部位及程度,对临床治疗和法医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MSCT观察病理性心脏脂肪浸润的影像特征.方法:观察不同病因导致心脏脂肪浸润的85例患者的CT图像,分析其不同的心肌脂肪浸润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85例病理性脂肪浸润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脂肪浸润69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4例,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7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其脂肪分布分别具备各自的特征性.结论:不同病变导致的心脏脂肪浸润的形态特征以及分布区域具备各自的特征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MSCT诊断创伤性膈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性膈疝是一种并不常见的胸腹外科急症,以往多通过X线检查,但检查繁琐,患者多不配合,误诊、漏诊常见.随着CT的普及,有关CT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应用逐渐见诸报道,但对MSCT研究报道较少.笔者收集手术证实的创伤性膈疝9例,分析、总结其MSCT的特征性表现,探讨MSCT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MSCT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直观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MSCT测量面神经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脐尿管憩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7月间15例经手术病理、膀胱镜证实的脐尿管憩室MSCT资料.结果:14例位于膀胱前壁脐尿管走行区,1例位于膀胱右前壁;形态呈多样,乳头状憩室7例,尖角状憩室3例,短管状憩室4例,多房状憩室1例;其中9例合并憩室内结石,1例憩室继发感染,1例合并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结论:脐尿管憩室解剖部位独特,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及重建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辉  王健  王秀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68-746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GIST 19例。结果 19例CT特点:主要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富血供肿瘤,很少发生肠梗阻,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多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者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可有邻近结构侵犯和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功能对病变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05例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CT诊断征象.方法;对照回顾性分析105例(220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包括结节密度、囊变程度、边缘、钙化、强化程度,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病理结果,CT在甲状腺结节砂粒样钙化、边缘、数目、囊变程度、结节强化程度方面,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密度及数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评价盆腔起源不明肿瘤的供血动脉、判断肿瘤的来源、性质.方法 对37例盆腔起源不明肿瘤患者行MSCTA,采用血管生成和图像融合法重建腹部血管,通过观察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数量、形态、起止、走行、分布、起源,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A显示盆腔起源不明肿瘤的供血动脉63支,其中卵巢动脉15支(13例,均为卵巢肿瘤),子宫动脉35支(3例子宫肿瘤、15例卵巢肿瘤),肠系膜下动脉6支(2例结肠癌、3例肠道间质瘤),骶正中动脉2支(2例神经源性肿瘤),髂总动脉无名分支2支(1例淋巴瘤,1例肿瘤来源不明),腹主动脉其他分支3支,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89% (34/37),术前MSCTA诊断盆腔良、恶性肿瘤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89.19%(33/37).双侧病变5例,其中3例为原发,2例为继发,MSCTA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MSCTA VR技术可显示盆腔肿瘤的供血动脉,对盆腔起源不明的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融合技术评价胃周静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CTA资料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A显示胃周静脉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为100%(53/53),胃左静脉为90.57%(48/53),胃右静脉为73.58%(39/53)、胃后静脉为50.94%(27/53)、胃短静脉为94.34%(50/53)、胃网膜左静脉为92.45%(49/53)及胃结肠干为71.70%(38/53);术前CTA预测胃周静脉的准确率为92.31%~100%、敏感度为90.91%~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胃周静脉,采用融合技术能将胃周静脉、胃周动脉及胃相融合,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MSCT诊断乳糜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MSCT诊断乳糜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糜胸患者的DLG及DLG后MSCT成像资料,将MSCT与DLG影像相对照。结果 DLG后MSCT显示造影侧髂及腹膜后淋巴管扩张、纡曲30例(100%),与DLG相吻合;出现对侧髂腰部反流和腹膜后淋巴管扩张13例(43.33%),DLG显示9例(30.00%,P=0.13);出现腹腔反流4例(13.33%),DLG显示3例(10.00%,P=1.00);胸导管出口受阻20例(66.67%),DLG显示22例(73.33%,P=0.50);胸导管部分未显影9例(30.00%),DLG显示8例(26.67%,P=1.00);对比剂入血10例(33.33%),DLG显示4例(13.33%,P=0.07);对比剂漏出至胸腔8例(26.67%),DLG显示1例(3.33%,P=0.02)。两种检查均显示1例(3.33%)肺内淋巴管扩张(P=1.00)。结论 DLG后MSCT成像与DLG互为补充,可为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1天.主因"呼吸急促4天"入院,无发热抽搐,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65 kg.MSCT容积再现成像:主动脉弓细小,于动脉导管开口前方明显狭窄呈细线状与降主动脉相连接,主动脉弓远端延续为左侧锁骨下动脉;肺动脉明显增宽,可见对比剂经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相交通.  相似文献   

16.
OSAHS不同呼吸时相上气道变化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不同呼吸时相时,上气道相关径线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以了解OSAHS患者上气道动态变化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分别对45例OSAHS患者及1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吸气和呼气状态下的上气道扫描,测量腭后区、舌后区最小面积层的轴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后壁;测量软腭悬雍垂长径、软腭厚度及冠状位曲面重组图像的最厚左、右侧壁,并与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无论吸气还是呼气,OSAHS患者腭后区和舌后区最小面积层,除前后径外,左右径、面积、后壁以及软腭长度、厚度、咽腔侧壁厚度与正常人都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和对照组上气道所测量各径线的均值变化趋势一致。患者组腭后区的左右径,呼气时相较吸气时相的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软腭长度在呼气时较吸气时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呼气时相的腭后区最小面积层轴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与AHI呈负相关。结论:在不同的呼吸时相中,OSAHS患者及正常人上气道均存在相同的动态变化,而OSAHS患者在呼气相中,咽侧壁顺应性更明显。CT评估上气道时,在呼气时相更为合适。舌后区的动态变化不同于腭后区,二者应分别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项韧带退变与颈椎退变的关系。方法:病例组65例,对照组58例,两组均进行中立位MSCT颈部容积扫描,中立位与45°前伸位项韧带高频超声扫描,观察项韧带形态、密度、最小横截面积变化率,将两组观察结果与相关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项韧带33.85%失去原有三棱状外形,38.46%项韧带索状部扭曲,27.69%项韧带索状部出现钙化。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Ⅰ~Ⅳ段项韧带索状部增粗、膜状部增厚,整体密度增高,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索状部最小横截面积变化率对比,病理组Ⅰ、Ⅱ、Ⅳ段减小,Ⅲ段增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韧带退变与颈椎退变及颈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形态、密度、最小横截面积变化率的异常改变同项韧带钙化一样,也是颈椎退变重要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影像表现的认知,对颈椎病的影像诊断和临床相关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6岁.间断胸痛10年,加重1周入院.疼痛以活动后为主,患糖尿病和高血压20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MSCT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MSCT表现,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囊腔类型、中央瘢痕、钙化及强化特点等。结果:4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中,浆液性微囊型囊腺瘤34例,浆液性寡囊型囊腺瘤9例。34例浆液性微囊型囊腺瘤的囊直径平均为(4.2±0.5)cm,其中多囊蜂窝型29例,囊内见多发厚薄不均的蜂窝状分隔,其囊隔厚度为0.03~0.2 cm;多囊海绵型5例,瘤内呈海绵状囊实混杂密度,囊隔显示不清。34例微囊型囊腺瘤内有中央星芒状纤维瘢痕14例,放射状或砂砾状和囊壁上斑点状钙化14例,上游胰管扩张4例。9例浆液性寡囊型囊腺瘤中单囊型4例,呈圆形或卵圆形,囊直径平均为(3.1±3)cm;多囊型5例,边缘呈分叶状,由数个小囊构成,囊壁薄而光滑、均匀,其囊壁厚度<0.1 cm。增强扫描表现:微囊型囊腺瘤中囊内分隔、中央星芒状纤维瘢痕及实性成分多呈轻中度强化,囊内分隔及实性成分越多,强化越明显,中央纤维瘢痕多呈延迟强化;寡囊型囊腺瘤囊内无强化,仅囊壁、囊隔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微囊型囊腺瘤CT平扫呈蜂窝状或海绵状,瘤中央见星芒状纤维瘢痕及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见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呈轻中度或显著强化,中央纤维瘢痕呈延迟强化;寡囊型囊腺瘤由单个或数个大囊组成,无中央纤维瘢痕及钙化,增强扫描见囊壁、囊隔呈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