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已经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被认为是DR的核心发病机制。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快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及降低血管通透性, 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抗VEGF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DR的治疗, 近年来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次数呈爆发式增长。虽然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但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因此, 本文将对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眼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治疗是目前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临床应用时应重视由于玻璃体内注射本身、药物对眼组织的毒性作用、药物全身吸收后副作用等原因可产生一些眼部(如眼内炎、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等)及全身并发症(如血压升高、视幻觉、过敏反应等).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视力的严重问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异常表达导致眼底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玻璃体抗VEGF药物注射可快速抑制眼内VEGF水平,有效控制疾病发展,目前抗VEGF治疗已成为眼科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然而,研究表明玻璃体内抗VEGF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降低血浆VEGF浓度,药物无意义的脱靶效应可能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对于高龄患者、患有严重合并症患者、哺乳期妇女、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应关注多次注射后的全身VEGF抑制。本文通过探讨抗VEGF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全身不良反应、对侧眼效应、对母乳和早产儿的影响,对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的全身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抗VEGF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儿童致盲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早产儿视网膜局部缺血、缺氧环境促使眼内VEGF表达代偿性升高, 进而诱导视网膜血管病理性生长。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抑制眼内VEGF的生物活性, 从而延缓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可有效治疗ROP。然而, ROP患者常伴有血-视网膜屏障损伤, 导致视网膜微环境稳态失衡, 抗VEGF药物易透过血-视网膜屏障及血-脑屏障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可能导致ROP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目前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是否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仍是眼科研究的热点。本文就VEGF在ROP发病机制和神经发育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对ROP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应用抗VEGF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男71例71眼, 女56例56眼;平均年龄(61.85±11.53)岁;平均眼压(15.28±3.71)mmHg (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05 ml, 其中注射雷珠单抗者56眼, 注射康柏西普者38眼, 注射阿柏西普者33眼。于注射后30 min、1 h、2 h采用非接触气动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注射后眼压<10 mmHg为低眼压, 以此将患者分为低眼压组和非低眼压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眼别、疾病类型、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状态、药物种类、注药时间、注药部位、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等因素的差异, 以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是否注射后出现低眼压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眼在注射后2 h内出...  相似文献   

6.
黄芳  宋彩萍  于淼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11-2313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联合滤过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1例23眼患者中屈光介质透明者行抗 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后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屈光介质混浊患者行白内障或玻璃体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3mo,对治疗前后眼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患者1例1眼视力提高显著,其余患者视力稳定或略有提高,所有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治疗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及PRP清除虹膜新生血管后联合滤过手术可以较快、较好地控制眼压,可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炎是累及眼后段的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CME)、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多种并发症.在葡萄膜炎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炎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研究已证实在并发CME的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腔内VEGF含量升高.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相关性CME及CNV对于大部分病例有效,且能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可能需多次反复注射.对于一些病程长,CME持续存在,或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仍需更多的临床观察与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就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葡萄膜炎并发CME和CNV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是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以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一线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抗VEGF药物应答不良或无应答,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无效,分析其具体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方案。本文综述了高龄、疗程、注射次数、新生血管病灶特征、黄斑区结构、眼内房水细胞因子水平及遗传等因素对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影响。此外,周细胞作为一种微血管壁的成分细胞,近年来发现其可影响抗VEGF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本文就周细胞在抗VEGF应答不良或不应答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周细胞的解决策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黄斑水肿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及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药物及曲安奈德已成为治疗黄斑水肿的重要手段. 目的 系统评价抗VEGF类药物与曲安奈德治疗CRVO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关于抗VEGF药物与曲安奈德治疗CRVO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9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连续变量进行合并效应量检测.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包括345例患者348眼患眼.抗VEGF药物组与曲安奈德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差(MD)=-0.03,95%置信区间(CI):-0.11 ~0.05,P=0.52;MD=-15.37,95% CI:-36.29~5.55,P=0.15],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73,95% C1:-3.59 ~-1.86,P<0.000 01).曲安奈德组中22跟出现晶状体混浊,8眼出现眼压升高.抗VEGF药物组中仅2眼出现晶状体混浊. 结论 中期随访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类药物与曲安奈德均可提高CRVO并发黄斑水肿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并减轻黄斑水肿,二者疗效相当,但曲安奈德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抗VEGF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主要取决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反应.目前常用的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和5-氟尿嘧啶(5-FU)仍存在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血管生成、创伤愈合、瘢痕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抗VEGF药物能与VEGF受体结合,使VEGF的生物活性失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贝伐单抗(bevacizumab)针对抗青光眼滤过术瘢痕化形成的研究较多,本文就VEGF的特性及其对伤口愈合反应的影响,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前房注射、结膜下给药或滴眼等途径单独应用贝伐单抗或与MMC、5-FU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可引起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水平病理性升高,导致眼内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发生。抗VEGF药物最早被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也被试验性地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VEGFl65选择性拮抗剂Pe—gaptanib与VEGF—A单抗Ranibizumab被批准玻璃体内注射,且对DR有较好的疗效;VEGF.A全长抗体Bevacizumab被标示外用于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R,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组融合蛋白Aflibercept针对DR的疗效也得到一些试验的支持。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已被证实短期有效且安全,但其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有待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在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生成、血管发育的重要时期。现已有研究证明了VEGF在维持胎儿和胎盘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其水平缺失及下降会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鉴于抗VEGF药物可能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系统性副作用,因此关于孕期玻璃体腔注药的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关于孕期使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23例病例报道,有3例患者经贝伐单抗治疗后流产。提示临床对孕期患者使用抗VEGF药物时应谨慎,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眼部副作用和全身副作用的可能性,在决定是否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时,应该考虑暴露的时间与血管发育关键期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物的全身暴露情况。目前临床缺乏孕期抗VEGF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的大样本量研究,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相关黄斑水肿(ME)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治疗期间接受任何一种抗VEGF药物),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不分先后顺序,治疗期间使用两种药物)。每月随访,共随访6个月及以上,末次注射后,连续3次随访均无视网膜下液,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变化≤50μm,且CMT≤250μm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BCVA及降低CMT,A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4.59±2.83)次,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3.02±1.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A组患者BCVA(logMAR)从0.77±0.47提高到0.48±0.44(P=0.00),B组患者BCVA从0.73±0.45提高到0.42±0.3...  相似文献   

14.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gents is increasing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 wide variety of retinal diseases, including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retinal vascular occlusions, and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Despite encouraging results in halting the disease and improving the vision,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 agen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adverse events and devastating ocular complications.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safety data for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common anti-VEGF ag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加强深度扫描模式(enhanced depth imaging-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评估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治疗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retinal vein occlusion-macular edema, RVO-ME)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 2014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抗VEGF药物注射术的DME者13眼和RVO-ME者15眼。方法 采用EDI-OCT测量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SFCT,评估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ME与RVO-ME后SFCT的变化。主要指标 SFCT。结果 DME组术后1、3、6个月的SFCT值分别为(224.85±50.03)μm、(215.62±47.70)μm、(207.54±46.85)μm,均较术前[(244.54±53.62)μm]减小(P=0.0004,0.0002,0.0001);术后3、6个月的SFCT值较术后1个月减小(P=0.003,0.001);术后6个月的SFCT值较术后3个月减小(P=0.026)。RVO-ME组术后1、3、6个月的SFCT值分别为(260.67±42.29)μm、(254.33±40.54)μm、(239.73±37.08)μm均较术前[(288.13±49.26)μm]减小(P=0.0003,0.0002,0.0002);术后3个月的SFCT值较术后1个月减小(P=0.599);术后6个月的SFCT值较术后1、3个月减小(P=0.0002,0.0003)。结论 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ME与RVO-ME后SFCT明显减小,动态监测SFCT值对发现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9/2015-08在我科应用抗VEGF药物的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抗VEGF药物应用的病种、频次、用法、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其对视力、眼底情况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选取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患者305例340眼,其中53例60眼(17.6%)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6例18眼(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20例134眼(39.4%)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61例68眼(20.0%)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29例32眼(9.4%)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16例18眼(5.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0.2%)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和视乳头新生血管1例1眼(0.2%).年龄为16~90岁.247例275眼(80.9%)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58例65眼(19.1%)使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565次,平均为1.7次/眼.其中,采用"3+按需治疗(PRN)"治疗方法的有98例109眼(32.1%),"1+PRN"治疗方法的有207例231眼(67.9%).单独使用抗VEGF药物69例77眼(22.6%),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10例11眼(3.2%),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35例39眼(11.5%),联合PDT治疗26例29眼(8.5%),联合单纯眼底激光治疗例165例184眼(54.1%).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的最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本组病例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期间,除有3例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1例出现低热和1例出急性脑梗塞等不良事件外,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明显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但临床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彭琴  王俊勇  刘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894-189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的一种未成熟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眼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治疗ROP的经典方法,然而激光治疗是破坏性的,尤其是在ROP Ⅰ区病变的情况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RO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ROP,并且为视网膜继续发育争取了机会。本文就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治疗指征、药物筛选、注射部位、给药剂量、疗效观察以及并发症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A 56-year-old woman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had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removal and hydrophilic acrylic intraocular lens (IOL) (Akreos MI-60) implantation in both eyes.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significant IOL opacity and severe cystoid macular edema were observed in both eyes. After bilateral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bevacizumab (Avastin) to control macular edema, central clearing of the IOL opacity was observed in both eyes. Two months after the injection, the IOL opacity had almost disappeared from both ey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case of early postoperative bilateral IOL opacity in a hydrophilic acrylic IOL cleared after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The role of anti-VEGF therapy in clearing IOL opacification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真实世界中白内障手术前后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效果,进而观察DME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积极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