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 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40眼,两组分别实施羟糖苷滴眼液及rb-bFGF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泪液分泌试验(S I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眼部干眼症状评分。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 治疗前两组IL-6、TNF-α、S I t、BU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IL-6、TNF-α、S I 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UT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中,rb-bFGF滴眼液在调节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患者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方面较羟糖苷滴眼液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效果及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158眼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眼症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rhEGF联合玻璃酸钠组)和对照组(玻璃酸钠组)。治疗4wk后评估疗效、干眼症状(干眼问卷),检查BUT、SⅠt、FL,检测患眼泪液IL-1β、IL-6、TNF-α水平。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4wk后,两组BUT、SⅠ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 两组干眼问卷评分及FL、患眼泪液IL-1β、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用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可显著改善患者干眼症状、患眼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情况及角膜上皮细胞完整性,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U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U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比较羟糖苷滴眼液与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术前无干眼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的患者49例70眼,完全随机分为治疗1组(A组)、治疗2组(B组)、对照组(C组)。A组23眼术后给予常规抗炎治疗,并于术后第7d联合应用羟糖苷滴眼液,B组22眼术后给予常规抗炎治疗,并于术后第7d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C组25眼术后只给予常规抗炎治疗,不加用任何人工泪液,分别于术前2d; 术后 7,14,30,90d对三组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 test, 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评分。 结果:手术前2d三组间干眼症状评分、SⅠt,BUT,CFS检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d及术后90d三组组间比较主观症状评分、SⅠt,BUT,CFS等检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组内术前与术后7,14,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30d A组及B组与C组两两比较主观症状、SⅠt,BUT,CFS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 B组SⅠt,BUT较A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并出现干眼症状,加用羟糖苷滴眼液或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恢复泪膜结构及稳定性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干眼症状,而玻璃酸钠滴眼液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干眼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4-05/2015-10期间眼科门诊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5例145眼,术前3d,术后1wk,1、3、6mo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1)眼表疾病指数问卷;(2)泪河;(3)角膜荧光素染色;(4)泪膜破裂时间(BUT);(5)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test,SⅠt)。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出现干眼症状及体征,如泪河线变窄, BUT缩短、SⅠt值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着色。此现象可在术后1 wk即可出现,术后1 mo时达到最明显的状态,持续至术后3mo,术后6mo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生理特点,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0 d出现严重的干眼,之后可缓慢恢复。应适时给予预防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8例219眼;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6.1±12.1)岁。按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42例69眼,透明角膜切口组45例70眼,巩膜隧道切口组41例80眼。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2、7、30、90天对各组患者进行干眼症状评分、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S)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角巩膜缘切口组、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在检测的各时间点(F=110.51,P=0.00)干眼症各组临床评分(F=99.45,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巩膜缘切口组干眼症临床评分在手术后14d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临床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4d角巩膜缘切口组BUT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同时间点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明角膜切口组手术后14d的BUT值最低。手术后1d角巩膜缘切口组的SIt值达高峰,第1~14天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14d,透明角膜切口组FLS得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得分高于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FLS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是干眼症高危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和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2.2mm组(47例47眼,行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3.0mm组(43例43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功能、泪膜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PT)、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及术前和术后1wk眼压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角膜荧光素钠染色(SCSF)评分、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CEC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wk,1mo BUT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ST-Ⅱ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SCSF评分先升高后下降且均高于术前(P<0.05),CEC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中央角膜厚度和CEC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 2.2mm组术后BUT、ST-Ⅱ、SCSF评分、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及CEC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均小于3.0mm组。 结论:2.2mm和3.0mm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功能和泪膜功能可造成一定损害,2.2mm角膜微切口的损害更小,术后早期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14-01/2015-09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08例144眼,分成两组:A 组行透明角膜切口(52例74眼);B 组行巩膜隧道切口(56例70眼)。两组患者保持相同的切口宽度。观察手术前1d,手术后1d,1、3wk,1、3mo 眼部情况,记录患者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 结果:白内障患者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后1d、1wk,A 组干眼症状评分要小于 B 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 =-6.199、-2.871,P<0.01),而在术后其它时间则无统计学差异(t =-1.639、-0.829、-0.301,P>0.05);术后1d、术后1wk、术后3wk B 组的 BUT 较 A 组长,对比有统计学差异(t =-3.718、-2.342、-2.506,P<0.05),术后其他时间则无统计学差异(t =-0.882、1.225,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两种不同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仅在术后短期内存在差异;而术后1mo 后无明显差异。另外行透明角膜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行巩膜隧道切口,但干眼症状评分要明显小于行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及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01/08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症状评分,A组予以玻璃酸钠眼液滴眼1wk,B组予以聚乙二醇眼液治疗1wk,1wk后再次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及进行症状评分。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照组治疗前为3.87±1.12s,治疗后为4.21±1.06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3.98±1.04s,治疗后8.98±1.30s,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13.71±2.91分,治疗后7.01±3.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12.98±2.54分,治疗后3.98±1.9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眼液能延长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并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是治疗干眼症较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近5a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01/2020-05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dMed、MEDLINE等数据库关于采用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的临床对照研究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患眼1529例。其中1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86,95%CI(-1.07~-0.66),P<0.00001];1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3,95%CI(1.64~3.03),P<0.00001];12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泪液分泌试验(SⅠt)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9,95%CI(-0.52~1.50),P=0.34];12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总体有效率计算,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88,95%CI(3.34~7.14),P<0.00001];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干眼症状评分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9,95%CI(-1.58~-0.61),P<0.00001]。结论: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能显著提高角膜修复能力和BUT,在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总体疗效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 )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10/2016-05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150例150眼,随机分为试验组(75例75眼)和对照组(75例75眼)。试验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rhEGF治疗,对照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单药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wk,1mo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 FL)情况、泪液分泌试验( SⅠt)以及泪膜破裂时间( BU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干眼主观症状、泪膜稳定性指标(BUT、FL、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随时间延长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U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Ⅰ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联合rhEGF可有效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合并干眼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有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54例60眼,随机分成A组、B组,A组28例30眼于术前使用羟糖苷滴眼液,B组26例30眼术前未使用羟糖苷滴眼液,两组术后均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及羟糖苷滴眼液,分别于术前3d,术后1,7,30,90 d 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in stain test,FL)评分。 结果:手术前3d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It,FI评分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7d,A组干眼症状评分均小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7,30d,A组与B组相比,BUT明显延长(P<0.05), FL着色密集度明显减少(P<0.05),SIt浸湿滤纸长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It,FL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合并干眼的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早期干眼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泪膜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龄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高龄(〉80岁)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23例(28眼)作为高龄组,另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30例(39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7、30、90及12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调查。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0d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者明显增多;两组术后1周内FL增多,1月内BUT及SIt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P〈0.05),两组间SIt的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在一段时间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的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干眼症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14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和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bFGF眼用凝胶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mo进行干眼症状评分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 (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测,统计分析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和SⅠt、BU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经配对t检验发现以上三个测量值在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后组间比较仅发现观察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和BU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的治疗,联合应用传统人工泪液聚乙二醇和重组牛bFGF较单独应用聚乙二醇可显著改善患者眼部不适,明显延长BUT,有效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