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杀行为是在个人性格缺陷、心理应激不良的基础上,加之家庭及社会不良因素刺激造成的。因此,自杀患者的救治不仅仅是解决躯体问题,还必须注重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杜绝自杀事件的发生。本文对83例 相似文献
3.
4.
5.
6.
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毒自杀的患者,在临床上除了促进毒物排泄,防止毒物吸收及对症治疗外,还要特别注重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及正确对待人生,从身体、精神及心理上细心照顾患者,给予理解和关心,并充分运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对恢复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服毒自杀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毒自杀病人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迫性就诊,极不配合抢救和治疗,否认服毒自杀过程,不愿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询问,常规护理难以实施,经抢救脱离危险后,病人心理表现各异。急诊科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观察分析病人的心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身心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220例服毒患者轻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结果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得到满足,促使其早日康复。结论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发挥最佳的心理生理效应,从而促使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事急诊护理工作多年,通过对数十位服毒患者的抢救,总结出给予洗胃患者心理护理,在治疗疾病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笔者做了一个统计,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各类服毒患者162例,根据年龄划分统计,青年人为130例,占服毒患者总数的80.5%;中年27例占16.7%;老年5例占3%;女性127例占78.40%。笔者认为,服毒患者的比例体现在与其个人的年龄、社会地位、职位、文化修养等方面因素有关。青年时期服毒发生率较高,青年人思想比较单纯,还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用心理测评量表对5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测定,然后根据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院急诊科自1990年3月~2001年5月急诊抢救3560例服毒自戕患者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 ,对患者心理表现进行了分析及护理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服毒自戕3560例 ,男1180例 ,女2380例 ,年龄14~45岁3130人 ,占88 % ,46~76岁430人 ,占12 %。2心理特点2 1急切求救心理 :本组病例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占88 % ,一旦神志清醒后 ,由于药物毒性反应以及洗胃、安置保留尿管等刺激 ,患者心理对自戕感到后悔。表现出积极配合抢救 ,急切求生心理。2 2表面抗拒内心求生欲望强烈 :自戕患者多数因夫妻… 相似文献
14.
服毒自杀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毒自杀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采用自编综合调查表以问卷形式对服毒自杀住院患者62例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结果1 1年龄与性别 :62例患者年龄15~63岁 ,其中21~30岁组38例 (61.3 %) ;15~20岁组与31~40岁组各8例 (12.9 %)。男12例 ,女50例 ,男 :女为1 :4.2。1 .2职业构成 :工人18例 ,农民16例 ,无业13例 ,学生5例 ,教师3例 ,其他 (护士、个体、会计等 )7例。分别占29 %、25.8 %、21 %、8.1 %、4.8 %和11.3 %。1 .3文化程度 :… 相似文献
15.
近3年来,本院急诊科抢救了156例服毒患者,抢救措施之一就是及早彻底洗胃,但部分患者就诊后拒绝洗胃,给抢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在洗胃过程中,为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我们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患者信任,收到满意效果。笔者深深感到心理护理对患者延续生命,恢复健康产生了药物达不到的疗效,在护理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英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
目的晚期癌症患者的负性心理干预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72例晚期癌症患者的护理资料及制定护理计划。结果通过72例晚期癌症患者的负性心理干预及精心护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减轻了患者的心身痛苦。结论制定完备的负性心理干预措施及护理计划对于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2003年8月以来,我院肿瘤外科对72例直肠癌患者施行了永久性肠造口手术。这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均有较强的心理反应。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72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了手术并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健康就是无病或是治好病”, 而是要从整体论来认识健康和疾病。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目前已达20余种,是一组社会行为学疾病,它的发生,传播和控制已远远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涉及社会方面许多因素,已成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患者既有躯体障碍,又有心理障碍。因而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单纯依靠医生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解决身体疾病,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在家属及社会的配合下,才能使患者康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