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涎"与"唾"分别为"五液"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然而两者常有混淆,须详加辨析."涎"和"唾"均为口腔分泌的液体,即为"唾液",俗称"口水",均由口腔的唾液腺所分泌,具有滋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涎和唾,在其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各成一说.  相似文献   

2.
程梦慧  许棋  李晓亮  郭利利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121-123,131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学对"脑"缺乏独立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辩证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研究二者发挥其功能特点的物质基础,以"此心非彼心"立论,提出"脑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浊"的涵义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中医学"浊邪致病"被泛化的趋势,梳理相关文献知识,明确中医学的"浊邪"实际上是一类具有胶结、黏滞、重浊、稠厚、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具有特定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于多种现代难治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中医学领域,"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和法"."节"的思想则主要影响到中医学的养生观念,主张通过有节制的饮食、起居、工作以及性生活达到全神调气、葆精养元,促进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司外揣内构筑"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据此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但其内涵及本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大概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天人合一"的萌芽阶段--合的本质在"巫";②汉前以阴阳五行为构架的"天人合一"观--合的本质在"气";③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合的本质在"理"."天人合一"的不同认识,给中医学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深入把握中医学特质,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证素辨证"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翠田 《中医杂志》2005,46(9):652-653
"证素辨证"是在认识中医学各辨证体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清晰化的辨证体系,也是奠定中医学研究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的发展.对"证素辨证"的内容、必要性、意义作了总结,并对如何开展这一研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冻疮、老年畏寒证等,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即冬天好发的病,调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刘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15-716
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天人同理”为模式,以“格物穷理”为手段,使中医命门学派医家建立了“太极(命门)—阴阳—五行(脏腑)”生命模式,并以此来探索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对“天人合一”观不同历史时期特质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中医学理论形成的轨迹和脉络,为进一步发展中医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谷宁  方玉秀  冯明清 《河南中医》2008,28(12):10-11
在辨证上首先了解脾胃的生理特性,脾升胃降有序,升清降浊,阴阳平和,但脾胃这种相对平衡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在治疗上,正确调理脾胃升降则是治疗胃病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振华,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老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家科委录入中国科技名人,2009年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河南省著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涵义,认为其来源于《易经》,对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导致医疗模式的转换和治疗的个体化,使得“和”这一治疗精神重新被重视,其代表的治疗方法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维持血管通透性、限制血管壁炎症活动、平衡凝血与纤溶系统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在病理因素持续性损伤下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和突出事件。"亢害承制"中医经典理论最初是对自然界生克制化、更替演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事物稳健运行的内在调控机制,而后逐渐演变为阐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指导治疗遣方的重要法则。人与自然界相应,机体内在稳态环境也需在承制规律调控下达到脏腑功能充沛、气血生化不竭状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即"承者失制,亢者为害"的过程。五脏承制不及,气化无力,气血津液不得布散,壅塞脉道而成痰凝血瘀,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液高黏等痰瘀之邪不得化,反亢而为害,侵损脉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变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亢害承制"理论指导下,运用"调和脏腑、驱邪化浊"治法选方遣药,乘而制之,平其所亢,可有效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在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限制血管平滑肌增殖、降低血小板黏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阴阳大挪移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和阳的统一,在其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生命,犹如一支散发光能和热能的蜡烛,燃烧得愈璀璨、延续时间愈短,蜡烛剩下灰烬时,亦不复存在。婴儿出生,充满能量,双手紧握,哭声震天。人离开世界时,能量丧失,撒手人寰,悄无声息。  相似文献   

18.
许愿祈福     
《东方养生》2007,(3):156-156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你和他(她)一起来到寺庙里进香许愿。你期盼今年万事如意。并抽了一个大吉签。现在你和他(她)准备把这个好签系在许愿树的树枝上,你会选以下哪个树枝?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配伍严谨,功效卓著。桂枝汤证下的人体是处于营卫阴阳失调的状态下,桂枝汤的组成配伍以及用药的方法和调护方面,祛邪调阴阳营卫而不过度,使阴阳虚损的平衡不至于太过;后期的食物调理中,注意固护脾胃功能,防止其影响人体阴阳自和的功能。即在人体处于营卫阴阳失调的状态下,先取一种动态的"病态平衡",再继利用人体阴阳自和的思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现代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在"医理"层面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对"事理"的研究尚嫌不足。医理探求与事理圆融是名医成长的阶梯,是弘扬中医的先导,它体现的是人文导向科学的进步,因而对中医学术传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