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浆 EB病毒游离 DNA检测对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ao SM  Min HQ  Gao JS  Hong MH  Xiao XB  Zhang CQ  Liu XD  Zhang AL  Guo X 《癌症》2003,22(3):302-306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 , 测定血浆中的 EB病毒游离 DNA( EBV-DNA)的拷贝数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病情变化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 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预后监测上的价值, 并进一步与 VCA/IgA、 EA/IgA进行比较.方法:比较鼻咽癌放疗后 30例远处转移患者、 22例局部复发患者、 24例无 瘤生存者血浆中 EBV-DNA、 VCA/IgA、 EA/IgA水平.分别应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血浆 EBV-DNA水平,免疫酶法检测 VCA/IgA、 EA/IgA;前瞻性观察 2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放疗后各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 E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 远处转移组为 135 10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5 525~ 1 003 750 copies/ml) >局部复发组的 20 500(四分线区域 0~ 58 500 copies/ml) > 无瘤生存组的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0 copy/ml), P均 < 0.05. 远处转移组的血浆 EBV-DNA水平高者较多, 当阳性标准为 1 000 000 copies/ml时,诊断远处转移组的敏感性为 27.3%,而诊断局部复发组的敏感性为 0.0%,特异性均为 100.0%.在初诊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 EBV-DNA水平逐渐降低,平均含量分别为 32 05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3 880~ 317 750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14 375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2 940 copies/ml), P均 < 0.05, 而 VCA/IgA、 EA/IgA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血浆 EBV-DNA检测可用于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其价值明显优于 VCA/IgA、 EA/IgA.  相似文献   

2.
陈猛  郭文杰  宗丹 《肿瘤学杂志》2015,21(3):190-194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65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均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收集患者治疗前EBV-DNA拷贝数水平及肿瘤靶区体积,并对患者生存结果进行随访总结。[结果]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3790copies/ml,鼻咽原发灶(GTVnx)、淋巴结病灶(GTVnd)及总GTV体积中位值分别为72.46、23.26、106.25cm3;EBV-DNA水平与GTVnd及总GTV体积显著相关(P<0.01)。治疗前血浆EBV-DNA表达阴性及阳性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8.4%(P>0.05),无病生存率94.4%和80.8%(P<0.05)。[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负荷有关,治疗前血浆EBV-DNA表达阴性的患者无病生存率优于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3.
EBV DNA定量分析在监测鼻咽癌转移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 YH  Shao JY  Zhao MQ  Gao HY  Li LR  Guan ZZ  Zeng YX 《癌症》2003,22(6):645-648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近年来,有报道鼻咽癌患者血浆/血清中可检测到游离EBVDNA,但血浆EBVDNA水平对判断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临床意义尚缺少大宗研究报道。本研究定量检测鼻咽癌放疗后随诊患者血浆EBVDNA含量,探讨其在监测鼻咽癌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门诊随诊的放疗后鼻咽癌患者90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含量,比较转移、复发与持续缓解患者血浆EBVDNA拷贝数。结果:放疗后转移或复发患者血浆EBVDNA的检出率为96.7%(29/30),中位拷贝数为2650copies/ml(0~5900000copies/ml);而持续缓解组患者血浆EBVDNA检出率12%(7/60),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0~71000copie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临床持续缓解但有血浆EBVDNA升高患者,在随后的3~4个月随访中,证实有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血浆EBVDNA李宇红,等.EBVDNA定量分析在646定量检测可能成为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肿瘤转移、复发的敏感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血浆EB病毒DNA浓度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ou X  Zhang L  Zhao C  Li S  Lu LX  Han F  Shao JY  Huang PY 《癌症》2006,25(7):785-792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远处转移,近年多项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未显示出明显的远处转移率的降低和远期生存的获益,综合治疗适宜个体及最佳模式尚未确立。血浆EB病毒DNA(EBV DNA)浓度是一项能反映鼻咽癌分期、治疗反应、预后的灵敏、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我们设计此前瞻性研究。探讨通过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浓度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分子学指标。方法:6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浓度。所有患者按计划随访。进行远期疗效及生存的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中位浓度(27 000copies/m1)及治疗后EBVDNA检出率(55.56%)均高于持续缓解者(4 000 copies/ml,5.56%)及局部复发者(3 850 copies/ml,0%)(P值分别为0.039,0.001)。以治疗前20 000 copies/ml、治疗后0 copies/ml为界值点.EBV DNA低浓度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高浓度患者,差异有显著性。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EBV DNA浓度(P=0.050,RR=3.95)、治疗后EBVDNA浓度(P=0.001,RR=11.74)均是影响无转移生存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患者治疗前后EBVDNA浓度变化综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EBV DNA浓度能否降到0是影响无转移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因素(P=0.000)。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BV DNA浓度,尤其是治疗后能否降到0.能预测远处转移的发生,有望为放化综合治疗筛选高危患者,指导放化结合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DNA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结果:初治、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0%、95.0%和100%,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鼻咽癌患者、健康对照者和非鼻咽癌的肿瘤患者;初治鼻咽癌患者各TNM分期之间血浆EBV/DNA拷贝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晚期患者(Ⅲ Ⅳ)期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患者(I Ⅱ)期;初治患者治疗后已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显著高于尚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初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40 000拷贝/ml与<40 000拷贝/ml两个水平,患者2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1%和92.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患者.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判断预后、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更合适的SUVmax诊断阈值,探索血浆EBV-DNA在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放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复查的鼻咽癌患者208例,均进行MRI、PET/CT及EB病毒DNA检查(均在1个月内完成)。以活检病理结果或影像学的密切随访(至少1年)作为诊断鼻咽癌是否局部复发的标准,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有83例患者确诊为鼻咽癌局部复发,125例确诊为无局部复发,后者中77例伴有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PET/CT和MRI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 vs. 67.5%,90.4% vs. 92.0%,89.9% vs. 82.2%。当诊断临界值SUVmax=3.85时,PET/CT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与SUVmax=2.5相比,特异性(89.6% vs. 68.0%)和准确性(89.4% vs. 78.4%)均有显著提升。对纳入患者中治疗失败患者的EB病毒DNA分析发现,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检测敏感性低于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局部复发肿瘤患者的SUVmax值与血浆EBV-DNA存在相关性。  结论  18F-FDG PET/CT对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MRI。SUVmax诊断阈值设为3.85时可获得更好的诊断效能。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较灵敏,局部复发者的阳性率并不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价值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血浆EB病毒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血浆EB病毒(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共98例,治疗前行鼻咽及全颈CT,应用PACS中的多边形测量工具,逐层勾画鼻咽原发灶肿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采用面积求和法计算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TV)及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NV),以TV和NV之和表示总肿瘤负荷(TNV)。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结果全组TV、NV及TN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5.9cm3(9.1~29.2cm3)、17.1cm3(0.7~64.1cm3)、44.1cm3(20.4~87.4cm3)。全组血浆EBV DNA检出率为73.5%(72/98),血浆EBV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6×104 copies/ml(2.0×103~3.6×105 copies/ml)。按TV分组:≤20cm3、>20cm3者各58、40例,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5×103 copies/ml(0~1.6×105 copies/ml)、1.6×105 copies/ml(2.2×104~4.6×105 copies/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按NV分组:≤20cm3、>20cm3者各52、46例,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2×104 copies/ml(0~1.8×105 copies/ml)、1.0×105 copies/ml(6.2×103~5.4×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33);按TNV分组:≤40cm3、>40cm3者各43、55例,2组血浆EBVDNA检出率分别为60.5%(26/43)、83.6%(46/55),有显著性差异(P=0.010);2组血浆EBV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7×104 copies/ml(0~1.3×105 copies/ml)、1.1×105 copies/ml(6.6×103~4.7×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14);血浆EBV DNA水平与TV、NV、TNV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体内肿瘤负荷。  相似文献   

8.
张倩  孙秀锦  宋丹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19(11):1000-1003
目的 探讨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及随访中动态监测血浆EB病毒DNA(EBV-DNA)定量水平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5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血浆EBV-DNA定量水平,并对治疗前血浆EBV-DNA阳性且获随访的患者在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血浆EBV-DNA定量进行检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并随访治疗后2年的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56例患者治疗前的血浆EBV-DNA阳性率为91.0%(142/156),治疗8周的阳性率仅9.6%(15/156)。治疗前血浆EBV-DNA阳性的142例患者中,127例血浆EBV-DNA水平从治疗2周开始下降,至治疗6周未检测出DNA复制;其余15例在治疗8周内血浆EBV DNA水平维持阳性。治疗结束后,获完全缓解119例和部分缓解37例,其治疗8周的血浆EBV-DNA阳性率分别为3.4%(4/119)和29.7%(11/37)。142例治疗前血浆EBV-DNA阳性患者中有135例获随访2年,1、2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4.1%(19/135)和23.0%(31/13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z)法分析,1、2年血浆EBV DNA水平对分别判断1、2年复发转移率的准确性较高(Az1=0944,Az2=0925;P均<0.05)。结论 血浆EBV DNA定量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对于治疗前血浆EBV DNA阳性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综合治疗结束后2年内实时监测血浆EBV-DNA水平对判断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血浆EBV DNA水平在监测鼻咽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检测360例根治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并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比较。结果 360例患者中87例血浆EBV DNA检测阳性,273例阴性。在87例检出阳性者中,25例证实为临床复发,45例证实为远处转移,故其预测肿瘤进展阳性预测值为80%(70/87)。在273例血浆EBV DNA检测阴性患者中,共有17例复发和4例转移,故其阴性预测值为92%(252/273)。总计91例肿瘤进展患者中70例血浆EBV DNA阳性,其中复发42例,25例血浆EBV DNA阳性;转移49例,45例血浆EBVDNA阳性。269例临床缓解患者中17例血浆EBV DNA阳性,故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77%(70/91)、94%(252/269)、6%(17/269)、23%(21/91)、90%(322/360)。复发患者、转移患者、肿瘤进展患者和临床缓解患者EBV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分别为:60%,4700 copies/ml;92%,425000 copies/ml;77%,38000 copies/ml;6%,〈500copies/ml。复发患者与转移患者比较、肿瘤进展患者与临床进展患者比较,血浆EBV 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EBV DNA水平的检测是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们收集了1984年1月~1988年12月于我院手术的C_3期直肠癌病人共91例。单纯手术56例,术后加放疗35例,随访率97.8%,综合治疗2例失访,按死亡计算。 术后放疗系手术后半年内放疗,D_T40~45Gy/4~5周,或缩野后追加10~20Gy/1~2.5周。其2年局部复发率,术后放疗组34.3%(12/35例),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为42.85%(15/35例),低于单纯手术组局部复发率73%(41/56例),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87.5%(49/56例),经统计学处理,复发率X~2=3.81,P=0.06。复发加转移P<0.05,术后放疗组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Brain metastases in differentiated carinoma of the thyroid is a rare occurrence. We treated five documented cases of carcinoma of thyroid with brain metastases out of 400 cases of thyroid cancer treated between 1972 to 1993. 4 were females out of which one was pregnant during the appearance of brain metastases. All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yroidectomy, and radioiodine as primary therapy. Brain metastases developed 6 months to 11 year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and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suppressive levothyroxine. We observed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suppressive thyroxine and the poor prognosi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 and withdrawl of thyroid replacement therapy. 3 of the 5 patients are alive 12–2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for brain metastases, while 2 patients died at 4 months and 7 years post brain metastases due to pulmonary and hepatic failur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320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行乳腺X片检查121例,B超检查25例,近红外检查21例,针吸细胞学检查42例;15例(12.4%)乳腺X片检查及3例(14.3%)近红外检查诊断为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诊断正确率为17.5%(56/320),误诊率为82.5%(264/320)。随访253例患者,其中局部复发45例(17.8%),远处转移死亡13例(5.1%)。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诊断需常规病理检查,治疗宜行局部广泛切除或全乳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腺瘤癌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OC曲线,计算胆囊腺瘤癌变的肿瘤大小临界值。应用χ2独立性检验,计算胆囊腺瘤癌变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的相关性。结果:肿瘤良恶性临界值为2.27 cm。胆囊腺瘤癌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结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形态、超声下是否有血流(P<0.05)等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临床症状与肿瘤是否位于胆囊颈部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胆囊腺瘤在超声扫描下表现为单发、无蒂、有血流、直径大于2.27 cm,应高度怀疑已有恶变。肿瘤位于胆囊颈部可引起右上腹胀痛、疼痛向右背部放射、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接受到更规范更多线的治疗.更多线的化疗及靶向治疗,使一部分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的肝脏发生类似肝硬化的形态学及临床改变,称之为假性肝硬化.由于假性肝硬化罕见,对于它的认识多来自于个案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假性肝硬化的个案报道及相关研究,对其发生机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