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介绍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在12例三踝骨折中,应用后外侧入路对外、后踝进行显露及固定,并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获随访10-3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疗效评定:优8例,良2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可以为外、后踝骨折提供良好的显露。确保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 在12例三踝骨折中,应用后外侧入路对外、后踝进行显露及固定,并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获随访10~3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疗效评定:优8例,良2例,可2例.结论 后外侧人路可以为外、后踝骨折提供良好的显露,确保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三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岁。根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15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根据后踝骨折块位置偏向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选择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术后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根据术前手术指证,明确手术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选取合适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骨科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5例,统计临床资料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X摄片示骨折对位良好,达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最短5周,最长12周,平均(7.32±2.18)周;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3年,平均(2.28±0.54)年。治疗效果:优良22例,差3例,优良率为88%。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满意,术前应完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要密切监视病人情况改变。该手术效果好,在临床上应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6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内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随访10~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皮肤表浅感染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钉断裂1例。根据Bai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为84.6%。结论改良的踝关节后内外侧手术入路不仅可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同时可兼顾内外踝骨折的整复固定,减少手术切口及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后踝(外侧组),15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显露后踝(内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达解剖复位,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显露后踝切口长度显著长于内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及踝关节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均可显露后踝,用于三踝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应依据后踝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5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28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左侧9例,右侧19例。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后内收型3例。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4~8 d。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13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首先行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随后固定内踝,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50~135min,平均(93.3±3.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7天,平均为(6.5±0.7)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2.4±2.0)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或骨不连,骨折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脱出及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0±0.3)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至正常行走,无需扶拐活动。结论 采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后外侧纵向弧形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外踝及后踝骨折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d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1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26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科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63岁。骨折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4例,旋前外旋型1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 h~2 d,受伤至手术时间6~12 d。1.2治疗方法患者抬高患肢并制动,予20%甘露醇脱水消肿,待皮肤出现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17例存在内踝骨折,2例为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同时对后外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处钢板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直接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伤口无裂开、坏死,除1例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及适量抗生素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绛损伤症状,末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症状轻微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5.6%. 结论 后外侧入路可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能在直视下对后踝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纵向S形入路显露后外踝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对18例三踝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纵向S形入路手术同时显露后外踝治疗三踝骨折。结果本组获随访8~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踝关节功能根据Bain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可2例。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纵向S形入路手术显露后外踝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显露充分、复位容易、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三踝骨折患者急诊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内侧入路行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2011年1月,我科根据踝关节的解剖学特点,采用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1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68(44±1.4)岁。骨折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侧卧位经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9-01—2011-09对20例三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采用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腱同一间隙处理后踝与外踝骨折,最后作内踝前缘纵形切口复位内踝并以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除1例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他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本组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畸形愈合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采用AOFA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1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5.0%。结论侧卧位经后外侧入路为三踝关节骨折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可在同一体位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后内外侧联合入路在陈旧性三踝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方法.方法 应用后外、后内联合入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18例,手术采用后内、后外双侧弧形切口,先复位固定后踝,然后外踝,最后内踝.结果 18例随访18~54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Olerud 评定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 后外、后内联合入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8对21例不稳定三踝骨折取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结果术后切口均在15 d内愈合拆线,无切口感染发生。本组均获得平均17(12~35)个月的随访。3例外踝尖部因内固定物突出于皮下,术后出现疼痛不适,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先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后转换健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及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易于操作,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后外侧入路钢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的95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钢板组(4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和螺钉组(51例,采用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侧别、踝关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老年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对13例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后外侧入路行外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一切口中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5个月.伤口无裂开、坏死,1例出现症状不甚严重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可减少老年患者的手术创伤、创面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对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外踝骨折能进行牢靠安全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